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5044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将河道底泥挖出并对其进行土样分析,在所述河道底泥内加入无机胶凝材料并进行拌合形成固化土拌合物,在所述固化土拌合物中加入用于控制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的干温缩材料以及调节所述固化土PH值与促进植物生长材料并进行拌合;在所述固化土拌合物内加入植物草籽形成绿植固化土拌合物;将所述绿植固化土拌合物通过喷射或支模浇筑的方式施工在河岸上形成绿植型河岸护坡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就地利用河道底泥,同时又能形成绿植型河岸护坡,该方法既解决了河道底泥外运与处理问题,又实现了河岸护坡生态化处理,最终达到生态平衡。态平衡。态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尤其是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很多河流含沙输沙量较大,每年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河道清淤与边坡加固,投资多达上千亿元。目前河道清淤主要采用机械开挖,之后将河道底泥运出填埋的方式进行治理,而河道的传统边坡加固方法则主要采用碎石加混凝土浆砌的方法进行加固。然而,传统的河岸边坡加固方法需要采用大量的水泥、建筑石料,而这些资源逐渐减少枯竭,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0003]目前河道清淤与河岸边坡加固过程中存在以下3个问题:1)河道底泥需要清理外运,而城市越来越缺少空间进行这些底泥的填埋;2)传统的护岸加固需消耗大量碎石与水泥,造成更多的碳排放与生态破坏,同时混凝土类护坡还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引起生态退化;3)河道护岸加固需要贴合城市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平衡。
[0004]因此,在遵循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如何保证河道洪涝控制安全,统筹发挥城市河道自然积存、自然渗流、自然净化的功能,同时有利于涵养水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有利于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加速河道治理,保护河道环境,成为当前河岸护坡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亟需出现一种新的河道护岸防护方法来解决现在面临的困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将清淤的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后加固河堤并形成绿植型护坡,贴合城市环境保护,能实现河道的生态平衡,同时将绿植在固化土中进行种植,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另外还可以利用植物的根系,提高固化土的抗冲刷能力。
[0006]本专利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河道底泥挖出并对其进行土样分析,得到所述河道底泥的含水率并同时判断所述河道底泥的性质;根据测得的所述河道底泥的性质调整所述河道底泥的含水率至合适含水率;在所述河道底泥内加入无机胶凝材料并进行拌合形成固化土拌合物,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由水泥、粉煤灰、生石灰构成;在所述固化土拌合物中加入用于控制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的干温缩材料以及调节所述固化土PH值与促进植物生长材料并进行拌合;在所述固化土拌合物内加入植物草籽形成绿植固化土拌合物;将所述绿植固化土拌合物通过喷射或支模浇筑的方式施工在河岸上形成绿植型
河岸护坡结构。
[0007]所述河道底泥为粉土时,其含水率范围调整至40%

60%;所述河道底泥为粉质粘土时,其含水率范围调整至45%

70%;所述河道底泥为粘土时,其含水范围调整至55%

80%。
[0008]所述河道底泥的含水率的调整是根据性质及当前含水率通过晾晒或加水的方式调整至合适含水率。
[0009]所述无机胶凝材料与所述河道底泥的质量比为0.05

0.5:1。
[0010]所述水泥、所述粉煤灰和所述生石灰的质量比为:1:0.1

0.3:0.1

0.3。
[0011]所述干温缩材料用量为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用量的0.2%

2%;其包括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铝、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镁,各材料的质量比依次为5

9:10

16:1

3:6

10:4

7:20

30:5

9:8

12:15

25。
[0012]所述调节固化土PH值与促进植物生长材料用量为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用量的0.1%

1%;其包括柠檬酸、碳酰胺,两者的质量比为20

40:60

80。
[0013]所述植物草籽为牛筋草、苜蓿草、披碱草、狗尾草、葛藤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植物草籽的掺量为0.01

0.1kg每立方固化土拌合物。
[0014]所述绿植型河岸护坡结构包括生态坡顶路面、坡面结构、护脚结构,其中所述生态坡顶路面设置在河岸边坡的顶部位置,所述坡面结构覆盖在所述河岸边坡上,所述护脚结构设置在所述坡面结构的底部。
[0015]所述坡面结构采用快速排水腰身结构,该快速排水腰身结构基于服从最速下降曲线方程的最速下降曲线;所述护脚结构采用仿生结构,该仿生结构为沿水流方向设置的鱼鳞状结构。
[0016]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可以就地利用河道底泥,同时又能形成绿植型河岸护坡,该方法既解决了河道底泥外运与处理问题,又实现了河岸护坡生态化处理,最终达到生态平衡。
[0017]2)所开发的绿植型固化材料具备增加固化土强度性能与抗干温缩性能,同时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并利用植物的根系加固固化土。
[0018]3)所设计的生态护坡结构采用最速下降曲线作为腰身,可以快速排出雨水,增加护坡的安全性。此外护脚采用仿鱼身的仿生结构可以大幅度降低水流阻力,增加护脚抗冲刷能力,并增加河道的抗洪抗汛能力。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护坡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抗剪孔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

3所示,图中标记1

6分别表示为:生态坡顶路面1、抗剪结构2、纵缝3、快速排水腰身结构4、仿生护脚结构5、抗剪孔6。
[0021]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将清淤的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后加固河堤形成绿植型护坡,第一方面解决了河道水体内河道淤泥的处理问题,第二方面解决了河岸边坡的防护加固问题,第三方面实现了河岸的生态平衡和保护。
[0022]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河道底泥通过挖掘设备挖出,对挖出后的河道底泥进行土样分析,得到河道底泥的含水率,并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2011判断河道底泥的性质,其为粉土、粉质粘土或粘土中的何种。
[0023]2)根据测得的河道底泥的含水率,通过晾晒或加水将河道底泥调至合适的含水率。针对河道底泥的不同性质,其合适含水率范围分别为:粉土40%

60%,粉质粘土45%

70%,粘土55%

80%。通过对河道底泥的含水率和性质进行分析,以提高后续所加工的固化土拌合物的使用性能,尤其是提高护坡性能。
[0024]3)将无机胶凝材料与河道底泥通过搅拌设备进行搅拌形成固化土拌合物。该无机胶凝材料与河道底泥的质量比为0.05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河道底泥挖出并对其进行土样分析,得到所述河道底泥的含水率并同时判断所述河道底泥的性质;根据测得的所述河道底泥的性质调整所述河道底泥的含水率至合适含水率;在所述河道底泥内加入无机胶凝材料并进行拌合形成固化土拌合物,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由水泥、粉煤灰、生石灰构成;在所述固化土拌合物中加入用于控制所述无机胶凝材料的干温缩材料以及调节所述固化土PH值与促进植物生长材料并进行拌合;在所述固化土拌合物内加入植物草籽形成绿植固化土拌合物;将所述绿植固化土拌合物通过喷射或支模浇筑的方式施工在河岸上形成绿植型河岸护坡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底泥为粉土时,其含水率范围调整至40%

60%;所述河道底泥为粉质粘土时,其含水率范围调整至45%

70%;所述河道底泥为粘土时,其含水范围调整至55%

8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底泥的含水率的调整是根据性质及当前含水率通过晾晒或加水的方式调整至合适含水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胶凝材料与所述河道底泥的质量比为0.05

0.5: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所述粉煤灰和所述生石灰的质量比为:1:0.1

0.3:0.1

0.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就地固化实现河岸绿植护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温缩材料用量为所述无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春宋卿卿张启斌王洪新陈立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