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0201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物理处理单元、第一调节池、动态处理单元、第二调节池、生化单元和高密度沉降池,所述物理处理单元包括集水井以及与之并联的事故池和气浮池,用于在集水井进水波动较大或pH值异常时,将异常水体排入事故池;所述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均设有供酸设备和供碱设备,用于调节进水pH值;所述动态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动态水解池和动态脱氮池,用于对经过过滤和调节的废水进行初步水解、脱氮;所述生化单元包括厌氧反应器和缺氧好氧池,用于进行生化处理;所述高密度沉降池由下至上包括混凝区、絮凝区和斜板沉淀区,混凝区连接第一混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区连接絮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区连接絮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区连接絮凝剂投加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废水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药的生产提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该废水主要含中药有效成分的残留物、纤维素、半纤维素、老化的大孔树脂、有机溶剂(例如乙醇等)、甙类、蒽醌类、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等,中药工业废水属于较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污水。因药物产品不同、生产工艺不同,中药工业废水的性质差异较大。中药工业废水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COD
Cr
、BOD5、TN波动较大、废水的BOD5/COD
Cr
值差异也较大,另外,还具有色度深、毒性大、固体悬浮物SS浓度高等特点。
[0003]现有的中药废水处理技术通常是:通过厌氧和A/O工艺去除废水中的COD、总氮,再使用混凝沉淀进行深度处理。为了到达总氮排放标准,A/O池容积往往较大,增加了投资成本;同时,由于厌氧出水的碳氮比失衡,A池需要投加碳源以满足脱氮需求,这也增加了运行成本。另外,由于中药废水的水质、水量波动较大,易对污水站造成冲击,一般可设置事故池,但需要经常注意切换来水阀门,甚至设置专人管理,使得运行管理工作较复杂。混凝池和沉淀池的占地面积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物理处理单元、第一调节池、动态处理单元、第二调节池、生化单元和高密度沉降池,所述物理处理单元包括集水井以及与之并联的事故池和气浮池,用于在集水井进水波动较大或pH值异常时,将异常水体排入事故池;
[0005]所述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均设有供酸设备和供碱设备,用于调节进水pH值;
[0006]所述动态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动态水解池和动态脱氮池,用于对经过过滤和调节的废水进行初步水解、脱氮;所述生化单元包括厌氧反应器和缺氧好氧池,用于进行生化处理;
[0007]所述高密度沉降池由下至上包括混凝区、絮凝区和斜板沉淀区,混凝区连接第一混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区连接絮凝剂投加装置。
[0008]可选的,所述物理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机械格栅、集水井和气浮池,机械格栅设在格栅渠内,格栅渠连接集水井的进口,集水井的出口并联气浮池和事故池,事故池的出口连接气浮池;
[0009]所述集水井内设有第一液位计和第一pH计,集水井连接气浮池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泵和第一电磁阀,集水井连接事故池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泵和第二电磁阀,事故池连接气浮池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泵;
[0010]第一液位计、第一pH计、第一泵、第二泵、第三泵、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均与控制器通讯连接。
[0011]由于中药车间在发生事故时,通常使得原水中药废水的pH值偏大或偏小,第一pH计与第一泵、第一电磁阀、第二泵、第二电磁阀、第三泵连锁控制。当第一pH计检测到集水井内的pH值持续正常时,第一泵、第一电磁阀开启,第二泵、第二电磁阀、第三泵关闭,集水井内的废水可正常输入气浮池。当集水井内的pH异常时,第一泵、第一电磁阀、第三泵关闭,第二泵、第二电磁阀开启,集水井内的废水输入事故池。当集水井内的pH恢复正常时,即来水稳定后,第一泵、第一电磁阀、第三泵开启,事故池和集水井内的废水均能输入气浮池。通过对废水去向的自动控制,避免对系统造成冲击。
[0012]可选的,所述气浮池的出口连接第一调节池的进口,第一调节池内设有第二pH计,第一调节池连接第一供酸装置和第一供碱装置,第一调节池的出口通过第四泵连接动态水解池的进口。
[0013]可选的,所述动态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动态水解池、动态脱氮池和中沉池,动态脱氮池内设有潜水搅拌机,中沉池用于泥水分离,中沉池设有第一污泥回流管道,用于将中沉池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至动态脱氮池。
[0014]可选的,所述生化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反应器、厌氧沉淀池、缺氧好氧池(A/O池)和二沉池,厌氧沉淀池设有第二污泥回流管道,用于将厌氧沉淀池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反应器;二沉池设有第三污泥回流管道和第四污泥回流管道,第三污泥回流管道用于将二沉池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好氧池,第四污泥回流管道用于将二沉池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至动态脱氮池。
[0015]可选的,所述厌氧反应器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底部设有进水管、排泥口或回流口;
[0016]厌氧反应器的底部设有布水装置,布水装置包括分水包和若干个枝状配水管,分水包设在厌氧反应器的内壁上,并沿着厌氧反应器的周向环绕一周,分水包的任意位置均可连接厌氧反应器的进水管;
[0017]若干个枝状配水管均匀、可拆卸地与分水包连接,枝状配水管的自由端伸向厌氧反应器内部,每个枝状配水管包括主管以及主管上的若干个配水软管,配水软管与对应的主管具有倾斜角度;主管的和配水软管的自由端均设有喷嘴;
[0018]所述厌氧反应器设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的搅拌轴穿入厌氧反应器,且竖直设置,搅拌轴底部设有四个辐射状的连接杆,每个连接杆对应连接一个枝状配水管,用于带动枝状配水管转动,搅拌轴对应厌氧反应器中部的位置设有搅拌叶片。
[0019]可选的,所述进水管连接第二调节池的出水口,进水管上安装电磁阀,电磁阀与控制器通讯连接,用于控制是否进水以及进水的时间,并形成脉冲式进水。
[0020]可选的,所述分水包为柔性材质,分水包的上下两侧边缘处通过刚性配件固定在厌氧反应器的内壁上。
[0021]可选的,所述分水包外部对应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滑轨板槽和若干个支架,滑轨板槽设在分水包面对厌氧反应器内部的一面,并沿分水包布设,滑轨板槽为凹槽板,其凹槽向分水包方向凸出,并挤压分水包;
[0022]所述支架一端连接厌氧反应器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滑轨板槽边缘,用于固定滑轨板槽的位置。
[0023]可选的,所述主管包括固定部、连接部和布水部,固定部处于分水包内部,用于固定、支持连接部;连接部依次穿过分水包和滑轨板槽,用于连接固定部和布水部;布水部处
于分水包外部,布水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连接若干个配水软管,形成树枝状,搅拌轴的连接杆连接布水部;
[0024]固定部具有镂空的框架结构,使得分水包内的液体能够通过固定部流入连接部,同时不影响分水包内的水体流动;连接部和布水部均为中空管体。
[0025]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固定部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分水包覆盖的厌氧反应器内壁上,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部;
[0026]连接部衔接布水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于滑轨板槽的凹槽内;布水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开口,用于衔接第一开口,使得分水包内的液体能够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流入布水部;布水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远离厌氧反应器内壁且伸向厌氧反应器内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设有可开关端盖或阀门,端盖或阀门均与控制器通讯连接,布水部的转动、脉冲进水与端盖或阀门连锁控制。
[0027]可选的,所述固定部与连接部为套管结构,固定部套在连接部的外部,连接部通过弹簧连接厌氧反应器的内壁,连接部能够在分水包的水压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物理处理单元、第一调节池、动态处理单元、第二调节池、生化单元和高密度沉降池,所述物理处理单元包括集水井以及与之并联的事故池和气浮池,用于在集水井进水波动较大或pH值异常时,将异常水体排入事故池;所述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均设有供酸设备和供碱设备,用于调节进水pH值;所述动态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动态水解池和动态脱氮池,用于对经过过滤和调节的废水进行初步水解、脱氮;所述生化单元包括厌氧反应器和缺氧好氧池,用于进行生化处理;所述高密度沉降池由下至上包括混凝区、絮凝区和斜板沉淀区,混凝区连接第一混凝剂投加装置,絮凝区连接絮凝剂投加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机械格栅、集水井和气浮池,集水井的出口并联气浮池和事故池,事故池的出口连接气浮池;所述集水井内设有第一液位计和第一pH计,集水井连接气浮池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泵和第一电磁阀,集水井连接事故池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泵和第二电磁阀,事故池连接气浮池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泵;第一液位计、第一pH计、第一泵、第二泵、第三泵、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均与控制器通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池的出口连接第一调节池的进口,第一调节池内设有第二pH计,第一调节池连接第一供酸装置和第一供碱装置,第一调节池的出口通过第四泵连接动态水解池的进口;所述动态处理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动态水解池、动态脱氮池和中沉池,动态脱氮池内设有潜水搅拌机,中沉池用于泥水分离,中沉池设有第一污泥回流管道,用于将中沉池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至动态脱氮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反应器、厌氧沉淀池、缺氧好氧池和二沉池,厌氧沉淀池设有第二污泥回流管道,用于将厌氧沉淀池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至厌氧反应器;二沉池设有第三污泥回流管道和第四污泥回流管道,第三污泥回流管道用于将二沉池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好氧池,第四污泥回流管道用于将二沉池内的部分污泥回流至动态脱氮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废水处理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反应器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底部设有进水管、排泥口或回流口;厌氧反应器的底部设有布水装置,布水装置包括分水包和若干个枝状配水管,分水包设在厌氧反应器的内壁上,并沿着厌氧反应器的周向环绕一周,分水包的任意位置均可连接厌氧反应器的进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慧芳张传兵杨伟李玉东孙振洲郭丽娟张勇王彦军赵尚民胡进林娄广亮高德成
申请(专利权)人:华夏碧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