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0135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桑叶初制成桑叶黑毛茶后进行连续阶段汽蒸;所述的连续阶段汽蒸,包括三次汽蒸,一次汽蒸的条件为105℃,3min;二次汽蒸的条件为100℃,5min;三次汽蒸的条件为121℃,10min;步骤二:向汽蒸后的桑叶黑毛茶中接种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混合并滚揉均匀;所述的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浓度为105cfu/mL,接种量为20%~30%;进行发花干燥得到高茶褐素桑叶茯茶;所述的发花条件为28℃,相对湿度为78%,发花时间为7天。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桑叶茯茶茶褐素含量高,且具有一定的降血糖功效,无桑叶茶的青涩味,并赋予其独特的菌花香。并赋予其独特的菌花香。并赋予其独特的菌花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茶叶精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糖尿病如今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全球有5.41亿的成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都具有胃肠反应等副作用,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天然植物性药物。茶褐素是一种以儿茶素为主的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而形成的高聚合物,具有调节血糖和血脂、抗氧化等功效。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中的优势微生物,是一种潜在的益生菌,可以分泌多种胞外酶,转化茶叶或代茶植物中的内含物质,并赋予原料以特殊的菌花香,能够改善原料的感官属性和增强原料的功效特性。桑叶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在传统医学中就被用于治疗“消渴症”(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此外,目前市场上的桑叶茶以绿茶、红茶及抹茶为主,发酵类型的桑叶茶未有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开发出一款具有辅助降血糖功效的茶产品,同时丰富市面桑叶茶种类以更好地迎合消费者需求。具体为一种具有降血糖功效的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及生产设备。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桑叶初制成桑叶黑毛茶后进行连续阶段汽蒸;所述的连续阶段汽蒸,包括三次汽蒸,一次汽蒸的条件为105℃,3min;二次汽蒸的条件为100℃,5min;三次汽蒸的条件为121℃,10min;步骤二:向汽蒸后的桑叶黑毛茶中接种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混合并滚揉均匀;所述的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浓度为105cfu/mL,接种量为20%~30%;再进行发花

干燥得到高茶褐素桑叶茯茶;所述的发花条件为28℃,相对湿度为78%,发花时间为7天。
[0006]可选的,所述的连续阶段汽蒸包括一次汽蒸、复水、二次汽蒸、渥堆和三次汽蒸。
[0007]可选的,所述复水后桑叶黑毛茶的水分含量为30%;
[0008]所述渥堆的时间为8h;
[0009]所述冠突散囊菌菌悬液的接种量为25%。
[0010]一种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装置,执行本专利技术任一所述的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中的混合并滚揉均匀步骤;包括沿竖向设置的连续喷淋混合组件,与连续喷淋混合组件的出料口连通,沿横向设置螺旋滚揉组件;连续喷淋混合组件实现冠突散囊菌菌悬液与汽蒸后的桑叶黑毛茶的混合,螺旋滚揉组件对混合有冠突散囊菌的桑叶黑毛茶进行滚揉。
[0011]可选的,所述的连续喷淋混合组件沿竖向设置进料单元;围绕所述的进料单元设置连续喷淋单元,给进料单元内的桑叶黑毛茶喷淋冠突散囊菌菌悬液。
[0012]可选的,所述的进料单元包括沿竖向设置的进料筒,进料筒的顶端设置进料口;由上到下,所述的进料筒内壁上轴对称交错设置多个混合挡板。
[0013]可选的,所述的混合挡板为斜向弧形板;混合挡板与进料筒相接处为椭圆弧,该弧线的两端点为椭圆的短轴端点,短轴长度与进料筒的外壁直径相等;混合挡板另一侧为圆弧,其弦长与进料筒的外壁直径相等。
[0014]可选的,所述的混合挡板倾斜角度30
°
,混合挡板的圆弧弦高为进料筒的外壁直径的0.2倍。
[0015]可选的,所述的连续喷淋单元包括在每个混合挡板上方插设设置的喷淋管;所述的混合挡板与喷淋管的竖向间距为进料筒高度的0.075~0.125倍。
[0016]可选的,所述的螺旋滚揉组件包括沿横向设置的滚揉仓,沿轴向插设在滚揉仓内的螺旋搅拌组件;且在所述的滚揉仓内壁沿周向间隔交错设置多个滚揉挡板。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8](1)该方法采用连续阶段汽蒸,第一次汽蒸使桑叶黑毛茶软化,同时方便调节水分含量;第二次汽蒸使蒸汽使桑叶黑毛茶充分吸收水分,并且在湿热作用下促进内含物质发生转化;第三次汽蒸杀灭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是为了接种的冠突散囊菌更好更快的生长。此外,连续阶段汽蒸,可分阶段利用蒸汽带走桑叶的青涩味,最终得到的桑叶茯茶无青涩味。
[0019](2)本专利技术的菌悬液与桑叶连续均匀混合及滚揉一体机,能够使冠突散囊菌菌悬液与汽蒸、冷却后的桑叶茶充分、均匀混合,大大提高了菌悬液与桑叶茶的接触面积,菌悬液桑叶充分接触,一方面可以使成品桑叶茯茶表明金花分布均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发酵程度,提高茶褐素含量。此外,通过螺旋搅拌可对桑叶进行进一步滚揉,有利于桑叶茶的外形塑造,避免了仅通过喷洒菌悬液的方式使菌悬液仅仅粘在桑叶的外表面、且混合不均匀,发酵不充分,而造成茶褐素含量低。
[0020](3)该方法制备的桑叶茯茶,茶褐素含量可高达40%左右;此外,其茶汤的α

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可高达95%左右,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桑叶茯茶能够明显改善二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
[0021](4)体外α

葡萄糖苷酶试验和小鼠灌胃试验表明,该方法制备的桑叶茯茶比桑叶黑毛茶的降血糖效果好。
[0022](5)该方法制备的桑叶茯茶,表面金花饱满茂盛,融合了桑叶的特殊香气以及菌花香,茶汤橙红/橙黄明亮,口感醇和,不再有桑叶茶和桑叶黑毛茶的青涩味。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状桑叶茯茶制备方法流程图;
[0024]图2为连续均匀混合及滚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的A

A剖视图;
[0026]图4为不同含水量对桑叶茯茶茶褐素含量和α

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影响;
[0027]图5为不同渥堆时间对桑叶茯茶茶褐素含量和α

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影响;
[0028]图6为不同接种量对桑叶茯茶茶褐素含量和α

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影响;
[0029]图7为不同发花时间对桑叶茯茶茶褐素含量和α

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影响;
[0030]图8为连续均匀混合及滚揉设备内挡板倾斜角度对茶叶湿润度的影响;
[0031]图9为连续均匀混合及滚揉设备内挡板圆弧弦高对茶叶湿润度的影响;
[0032]图10为连续均匀混合及滚揉设备内挡板与喷淋管间距对茶叶湿润度的影响;
[0033]图11为桑叶茶发酵前后感官品质对比图(A

C依次为鲜桑叶、桑叶黑毛茶、桑叶茯茶;D、E分别为桑叶茶叶底、茶汤,从左到右依次为桑叶黑毛茶、桑叶茯茶);
[0034]图12为桑叶黑毛茶和桑叶茯茶的α

葡萄糖苷酶抑制率;
[0035]图13为灌胃4周后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
[0036]图14为灌胃4周后各组小鼠的血糖曲线下面积(AUC);
[0037]图中各标号表示为:
[0038]1‑
连续喷淋混合组件、11

连续喷淋单元、11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桑叶初制成桑叶黑毛茶后进行连续阶段汽蒸;所述的连续阶段汽蒸,包括三次汽蒸,一次汽蒸的条件为105℃,3min;二次汽蒸的条件为100℃,5min;三次汽蒸的条件为121℃,10min;步骤二:向汽蒸后的桑叶黑毛茶中接种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混合并滚揉均匀;所述的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浓度为105cfu/mL,接种量为20%~30%;再进行发花

干燥得到高茶褐素桑叶茯茶;所述的发花条件为28℃,相对湿度为78%,发花时间为7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续阶段汽蒸包括一次汽蒸、复水、二次汽蒸、渥堆和三次汽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水后桑叶黑毛茶的水分含量为30%;所述渥堆的时间为8h;所述冠突散囊菌菌悬液的接种量为25%。4.一种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方法中的混合并滚揉均匀步骤;包括沿竖向设置的连续喷淋混合组件(1),与连续喷淋混合组件(1)的出料口连通,沿横向设置螺旋滚揉组件(2);连续喷淋混合组件(1)实现冠突散囊菌菌悬液与汽蒸后的桑叶黑毛茶的混合,螺旋滚揉组件(2)对混合有冠突散囊菌的桑叶黑毛茶进行滚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茶褐素桑叶茯茶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续喷淋混合组件(1)沿竖向设置进料单元(12);围绕所述的进料单元(12)设置连续喷淋单元(11),给进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振鹏杨思琪李晓涵谭佩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