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913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0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骨连接系统包括接骨板、固定针和锁接头,接骨板上设置有锁接孔,固定针沿轴线方向分别具有针尖部和杆部,针尖部为棱锥结构,锁接头内设置有穿孔,锁接头通过穿孔套设在杆部上,固定针通过锁接头与锁接孔锁接。本申请通过锁接头使较细的固定针与接骨板锁定连接,形成可靠的结构,可对骨折处的骨骼进行预定位,有效维持骨折复位的稳定性,防止在后续使用螺钉锁紧接骨板和骨骼时骨折发生二次移位,而且由于固定针较细对骨骼的损伤远小于螺钉,因此采用较细的固定针可以更好的调整接骨板在骨骼上的设置位置,而不会在骨骼上留下较大的创伤。而不会在骨骼上留下较大的创伤。而不会在骨骼上留下较大的创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用骨折固定
,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手术中,医生应用接骨板螺钉系统,重建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当接骨板及螺钉与骨骼的相对位置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时,接骨板螺钉系统可以更好地维持骨折的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但是,手术中将接骨板及螺钉放置在骨骼合适的位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接骨板与骨骼的相对位置及螺钉在骨骼中的位置欠佳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现象。
[0003]医生很容易发现接骨板与骨骼的相对位置及螺钉在骨骼中的位置欠佳这一问题,但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不愿意调整接骨板及螺钉的位置,顾虑如下:一、调整接骨板及螺钉与骨骼的位置会增加手术时间和创伤;二、调整接骨板及螺钉与骨骼的位置存在很大风险,这是因为合适地植入螺钉的骨骼位置非常有限,在一个有限的骨骼表面反复打孔并植入螺钉对局部骨骼损伤较大,有时候甚至会影响最终接骨板螺钉固定骨折的可靠性。
[0004]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通过锁接头使较细的固定针与接骨板锁定连接,形成可靠的结构,可对骨折处的骨骼进行预定位,有效维持骨折复位的稳定性,防止在后续使用螺钉锁紧接骨板和骨骼时骨折发生二次移位;采用较细的固定针操作者能够更好的调整接骨板在骨骼上的设置位置,且不会在骨骼上留下较大的创伤。
>[0006]为实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其包括接骨板、固定针和锁接头,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锁接孔,所述固定针沿轴线方向分别具有针尖部和杆部,所述针尖部为棱锥结构,所述锁接头内设置有穿孔,所述锁接头通过所述穿孔套设在所述杆部上,所述固定针通过所述锁接头与所述锁接孔锁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杆部上设置有第一螺纹。
[0008]进一步的,所述锁接孔的一端孔径小于另一端孔径;所述锁接头包括第一锁接头,所述第一锁接头内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匹配的第二螺纹,所述第一锁接头套设在所述杆部上时,所述第一螺纹和所述第二螺纹之间螺纹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锁接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三螺纹。
[0010]进一步的,所述锁接头包括第二锁接头,所述第二锁接头包括锁接头主体和锁接环,所述锁接头主体内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锁接头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匹配的第四螺纹,所述第二锁接头设置在所述锁接孔内,所述第四螺纹和所述第三螺纹之
间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穿孔的内壁设置有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槽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穿孔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锁接环设置在所述环形卡槽内,所述锁接环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环形卡槽对应所述缺口的位置设置有卡凸,所述锁接环的内壁设置有第五螺纹。
[0011]进一步的,所述锁接头包括第三锁接头,所述第三锁接头内设置有第三穿孔,所述第三锁接头的外表面设置有第六螺纹;所述第三锁接头设置在所述锁接孔内,所述第六螺纹与所述第三螺纹之间螺纹连接;或所述第三锁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二穿孔内,所述第六螺纹与所述第五螺纹之间螺纹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锁接头上设置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与所述第三穿孔连通。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锁接头为圆锥台状结构或圆柱状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锁接头的一端设置有设定形状的凹槽结构或凸起结构,所述穿孔贯穿所述凹槽结构或凸起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杆部上设置有第七螺纹,所述第七螺纹靠近所述针尖部设置;和/或所述杆部上设置有刻度。
[0016]进一步的,所述锁接孔包括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所述第三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沿所述接骨板所在面分布,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连通;或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沿所述接骨板的厚度分布,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连通。
[0017]进一步的,其还包括限位夹头,所述限位夹头内设置有第四穿孔,所述限位夹头上设置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与所述第四穿孔连通。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
[0019]1、通过复位钳、克氏针等临时固定骨折后,如果发现骨骼的骨折处复位依然有稍许欠佳,可以通过第一固定针、第一锁接头和接骨板对骨折进行提拉复位;
[0020]2、通过复位钳、克氏针等临时固定骨折后,医生在骨骼的骨折处两侧打入固定针对骨折的稳定性影响很小,可以有效地避免了医生在植入第一枚或第二枚螺钉的过程中骨折发生二次移位;
[0021]3、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通过锁接头将固定针与接骨板锁定连接,在骨骼的骨折处之间形成可靠的结构,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的稳定性;这一稳定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抵御医生进一步植入螺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外力,避免骨折发生二次移位;有利于手术医生根据经验良好地判断骨折复位、内固定的位置、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的状态等,也有利于肢体各种透视位置的摆放,以良好地评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的情况;
[0022]4、术中发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欠佳时,由于打入骨骼内的固定针较细,对骨骼的创伤很小,因此允许医生反复调固定针在骨骼中的固定位置,直至骨折良好复位及内固定与骨骼的相对位置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0023]5、通过在接骨板的第二锁接孔内设置第二锁接头,可以使接骨板上的第二锁接孔转换为万向钉孔,第二锁接头内置的锁接环在其锁接头主体的环形凹槽内可以摆动,可以在术中发现固定针在骨骼中的位置欠佳时,对固定针在骨骼中做进一步调整,为螺钉在骨骼中最佳位置的确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0024]6、治疗累及儿童骨骺的骨折时,当克氏针不能够有效常见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通
过本申请的第二锁接头和第三锁接头将固定针、接骨板和骨骼锁定连接,在骨折两端的骨骼上与接骨板之间形成可靠的结构,重建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避免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提高患儿术后的舒适度,减少患儿术后护理和康复难度,降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针、第一锁接头和接骨板之间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26]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针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针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第七螺纹的第二固定针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和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种第一锁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针、第一锁接头、接骨板和骨骼之间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32]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锁接头在接骨板第一锁接孔内时的剖视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接骨板(1)、固定针(2)和锁接头,所述接骨板(1)上设置有锁接孔,所述固定针(2)沿轴线方向分别具有针尖部(23)和杆部(24),所述针尖部(23)为棱锥结构,所述针尖部(23)的锥形末端是圆钝的或锐利的,所述锁接头内设置有穿孔,所述锁接头通过所述穿孔套设在所述杆部(24)上,所述固定针(2)通过所述锁接头与所述锁接孔锁接;所述锁接头可以是记忆合金制备的,使得锁接头与锁接孔间的连接更加可靠,记忆合金锁定是一种选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24)上设置有第一螺纹(2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接孔的一端孔径小于另一端孔径;所述锁接头包括第一锁接头(3),所述第一锁接头(3)内设置有第一穿孔(31),所述第一穿孔(31)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25)匹配的第二螺纹(32),所述第一锁接头(3)套设在所述杆部(24)上时,所述第一螺纹(25)和所述第二螺纹(32)之间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接孔的内壁设置有第三螺纹(1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加压锁定的骨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接头包括第二锁接头(4),所述第二锁接头(4)包括锁接头主体(41)和锁接环(42),所述锁接头主体(41)内设置有第二穿孔(43),所述锁接头主体(41)的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螺纹(121)匹配的第四螺纹(411),所述第二锁接头(4)设置在所述锁接孔内,所述第四螺纹(411)和所述第三螺纹(121)之间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穿孔(43)的内壁设置有环形卡槽(412),所述环形卡槽(412)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穿孔(43)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锁接环(42)设置在所述环形卡槽(412)内,所述锁接环(42)上设置有缺口(421),所述环形卡槽(412)对应所述缺口(421)的位置设置有卡凸(41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达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惠卫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