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8644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腔体,内部形成有换热腔;导液腔体,至少部分地穿设进换热腔内,位于换热腔内的导液腔体部位开设有喷淋孔;换热结构,设在换热腔内,换热结构围设有空腔,空腔对应于喷淋孔的位置;换热装置被配置为,由导液腔体通入的冷媒从喷淋孔喷淋在空腔内以使冷媒与换热结构的表面接触换热。上述换热装置中,从喷淋孔喷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空腔,进而与换热结构的表面接触换热,由于空腔可以容置一定量的冷媒而且围成空腔的换热结构的表面面积较大,使得空腔内的更多冷媒能够与更大的换热结构表面进行接触换热,提升了换热效率,改善了换热效果。善了换热效果。善了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降膜换热器的工作原理为罐体走冷媒,冷媒从罐体的顶部喷淋到下方换热管,换热管内部走水。然而,相关技术中,降膜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仍然较为低下,影响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和换热系统。
[0004]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一种换热装置,包括:
[0005]换热腔体,内部形成有换热腔;
[0006]导液腔体,至少部分地穿设进所述换热腔内,位于所述换热腔内的导液腔体部位开设有喷淋孔;
[0007]换热结构,设在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结构围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对应于所述喷淋孔的位置;
[0008]所述换热装置被配置为,由所述导液腔体通入的冷媒从所述喷淋孔喷淋在所述空腔内以使所述冷媒与所述换热结构的表面接触换热。
[0009]上述换热装置中,从喷淋孔喷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空腔,进而与换热结构的表面接触换热,由于空腔可以容置一定量的冷媒而且围成空腔的换热结构的表面面积较大,使得空腔内的更多冷媒能够与更大的换热结构表面进行接触换热,提升了换热效率,改善了换热效果。
[00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结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环绕所述导液腔体设置并形成有多个换热层,所述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形成第一换热层,所述第二换热管形成第二换热层,所述空腔由相邻的第一换热层和第二换热层所围成。如此,可提供通过冷媒对换热结构进行换热的具体方案。
[00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第一换热层和第二换热层中,最靠近所述导液腔体的第二换热管与所述导液腔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最靠近所述导液腔体的第一换热管与所述导液腔体之间的距离。如此,可实现对空腔的形成。
[00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结构包括:
[0013]第一结构;和
[0014]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构与所述第二结构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所述空腔。如此,可实现对空腔的形成。
[00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层由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呈螺旋状围绕所述导液腔体所形成,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螺旋所形成的至少两个第一螺旋管的底部对齐,绕成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螺旋管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的长度相等,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螺旋管沿所述换热腔体的径向排布,和/或
[0016]所述第二换热层由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呈螺旋状围绕所述导液腔体所形成,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螺旋所形成的至少两个第二螺旋管的底部对齐,绕成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螺旋管的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的长度相等,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螺旋管沿所述换热腔体的径向排布。如此,可使得换热管之间更为紧凑。
[00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绕成所述第一螺旋管的第一换热管的长度与绕成所述第二螺旋管的第二换热管的长度相等。如此,可提高对换热管的换热效果。
[00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
[0019]第一导液腔,靠近所述导液腔体的顶部设置,所述喷淋孔连通在所述第一导液腔的底部;
[0020]第一导液口,设置在所述导液腔体的顶部,并连通所述第一导液腔;
[0021]第二导液腔,靠近所述导液腔体的底部设置;
[0022]第二导液口,设置在所述导液腔体的顶部,并连通所述第二导液腔;和
[0023]第三导液口,设置在所述导液腔体的底部,并连通所述换热腔和所述第二导液腔;
[0024]所述导液腔体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导液口、所述第一导液腔和所述喷淋孔向所述换热腔内喷淋一部分所述冷媒,通过所述第二导液口、所述第二导液腔和所述第三导液口通入另一部分所述冷媒,所述另一部分所述冷媒用于平衡位于所述换热腔内的液体冷媒的液位。
[00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
[0026]冷媒阀,用于导通和封闭连通所述第二导液口的管道,所述管道用于向所述第二导液腔输送所述冷媒或从所述第二导液腔内抽出所述冷媒。如此,可有利于实现蒸发和冷凝的效果。
[002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
[0028]气管,靠近所述换热腔体的顶部设置,并连通所述换热腔,所述气管用于排出位于所述换热腔内的气态冷媒。如此,可方便将换热形成的气态冷媒进行排出。
[0029]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换热装置。
[0030]上述换热装置中,从喷淋孔喷出的冷媒,可以进入空腔,进而与换热结构的表面接触换热,由于空腔可以容置一定量的冷媒而且围成空腔的换热结构的表面面积较大,使得空腔内的更多冷媒能够与更大的换热结构表面进行接触换热,提升了换热效率,改善了换热效果。
[003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2]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33]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和空腔的示意图;
[0035]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换热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36]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换热系统的管路连接示意图;
[0037]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换热系统的另一管路连接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
[0039]换热装置100;
[0040]换热腔体110、换热腔111、空腔112、
[0041]导液腔体120、喷淋孔121、第一导液腔122、第一导液口123、第二导液腔124、第二导液口125、第三导液口126、隔板127;
[0042]换热结构130、换热管131、第一换热层132、第二换热层133、第一结构134、第二结构135、第一换热管136、第一螺旋管137、第二换热管138、第二螺旋管139;
[0043]气管140;
[0044]换热系统200;
[0045]节流阀220、压缩机230、温度传感器240、冷凝器250、冷却塔260、第一水泵271、第二水泵272、用户末端280、回油管路290。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腔体,内部形成有换热腔;导液腔体,至少部分地穿设进所述换热腔内,位于所述换热腔内的导液腔体部位开设有喷淋孔;换热结构,设在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结构围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对应于所述喷淋孔的位置;所述换热装置被配置为,由所述导液腔体通入的冷媒从所述喷淋孔喷淋在所述空腔内以使所述冷媒与所述换热结构的表面接触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结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环绕所述导液腔体设置并形成有多个换热层,所述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形成第一换热层,所述第二换热管形成第二换热层,所述空腔由相邻的第一换热层和第二换热层所围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第一换热层和第二换热层中,最靠近所述导液腔体的第二换热管与所述导液腔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最靠近所述导液腔体的第一换热管与所述导液腔体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结构包括: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所述第一结构与所述第二结构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所述空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层由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呈螺旋状围绕所述导液腔体所形成,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螺旋所形成的至少两个第一螺旋管的底部对齐,绕成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螺旋管的至少两个第一换热管的长度相等,所述至少两个第一螺旋管沿所述换热腔体的径向排布,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层由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呈螺旋状围绕所述导液腔体所形成,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换热管螺旋所形成的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剑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