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柜降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8415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1
本申请涉及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包括通风柜及降温装置,通风柜内设置有腔体及设置于腔体顶部的通风口;降温装置包括喷淋单元及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包括倾斜设置于通风口下侧的导流板及支撑导流板的内衬板,内衬板及导流板将腔体分隔为操作区和降温区,喷淋单元包括设置于降温区内的供液组件及喷淋口,喷淋口位于通风口的下侧且连通于供液组件。降温液通过喷淋头喷洒在通风口下侧的导流板上,然后沿导流板和内衬板向下流动,对分隔腔体的导流板和内衬板进行吸热降温,降温液然后通过供液组件进行循环使用,以实现降低通风柜整体温度和资源重复利用。复利用。复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风柜降温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实验室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实验室设备的发展,做各类实验室需要同时满足高温和通风条件。而现有的高温实验设备,例如马弗炉、电磁炉等加热设备,对周围的热辐射较大,导致通风柜温度升高,进而对实验室产生一定危险。
[0003]然而,目前的实验室通风柜,没有设计专用的降温系统,只能通过室内空调或者将通风柜放置于实验室角落降低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通风柜不具备降低温度功能问题,提供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
[0005]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包括:通风柜及降温装置,所述通风柜内设置有腔体及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腔体的顶部,所述通风口用于抽取所述腔体内的空气;所述降温装置包括喷淋单元及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包括导流板及内衬板,所述导流板倾斜设置于所述通风口的下侧,所述内衬板固定连接所述腔体的底部及所述导流板的底侧,所述内衬板及所述导流板将所述腔体分隔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所述内衬板上设置有换气孔,所述喷淋单元包括供液组件及喷淋口,所述喷淋口设置于所述降温区内,所述喷淋口位于所述通风口的下侧且连通于所述供液组件。
[0006]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流板和内衬板将腔体分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操作区放置的加热装置加热周围空气后,通过换气孔被吸入降温区中进行降温。降温区中设置有喷淋头,喷淋头中喷射的降温液在受到供液组件提供的初始速度和风机提供的向上压力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喷洒在通风口下侧的导流板上,然后沿导流板和内衬板向下流动,对导流板和内衬板进行吸热降温,以实现降温通风柜整体温度的效果。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组件包括液泵以及出液管路,所述出液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喷淋口,所述出液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液泵,所述液泵用于驱动液体从所述进液管路向所述出液管路流动。
[0008]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泵和出液管路的设置,能够实现降温液体从液泵获得初始向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进液管路及集流板,所述集流板设置于所述降温区的底部,所述进液管路的一端穿设于所述集流板上,所述进液管路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液泵。
[0010]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将集流板设置于降温区底部,能够收集从导流板和内衬板上流动的降温液,并且将降温液通过进液管路输送至液泵中,从而实现降温液的内循环。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流板具有斜面,所述进液管路穿设于所述斜面的底端。
[0012]上述技术方案,集流板上设置有斜面,降温液通过斜面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斜面底端,底端上设置进液管路,从而提升集流板收集降温液的效果。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还包括冷凝板,所述冷凝板设置于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导流板之间。
[0014]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通风口下侧设置冷凝板,当通风口处风速过大时,冷凝板能够阻止降温液进一步升入通风口中,避免降温液的损失以及降温液损坏风机。同时,冷凝板设置于导流板上侧,冷凝板上的降温液被阻挡后汇聚成液滴滴落至导流板上,能够提高导流板的降温效果。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板上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开口朝向所述导流板靠近所述操作区的一端。
[0016]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冷凝板上设置导流槽,以及使导流槽开口朝向导流板靠近操作区的一端,使得冷凝板上的液滴滴落至倾斜设置的导流板上较高的一侧,从而提高降温液与导流板的换热面积,提升降温效果。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板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检修门,所述检修口的高度高于所述降温区内降温液的液面高度。
[0018]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检修口和检修门,实验人员能够定期补充操作区内的降温液,防止降温液因挥发和抽气流失后导致的降温能力下降。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板靠近所述降温区的一侧上还设置有遮挡罩,所述遮挡罩设置于所述透气孔上侧。
[0020]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透气孔上侧设置遮挡罩,能够在保证气体在透气孔处流动的同时,避免降温区的降温液从内衬板上向下滴落时,从透气孔中流出至操作区从而污染操作区。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罩包括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一端贴合于所述透气孔上侧的轮廓设置。
[0022]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遮挡罩设置为贴合于透气孔上侧的环形板,既能够保证降温液滴不从透气孔中流出污染操作区,也能够保证降温液滴与内衬板有足够的换热面积,保证降温效果。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口上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用于雾化并喷淋液体。
[0024]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喷淋口上设置通孔,在水泵压力下通过通孔的液滴被一定程度地雾化弥漫在操作区中,更加容易被通风口中的气流带走从而滴落在远离喷淋口的导流板上,使得导流板距离喷淋口的一端也能够被降温液覆盖,从而优化了降温液在导流板上的分布,增加了换热面积,提升降温效率。
[0025]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通风柜降温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6]1.通过导流板和内衬板将腔体分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操作区放置的加热装置加热周围空气后,通过换气孔被吸入降温区中进行降温。降温区中设置有喷淋头,喷淋头中喷射的降温液在受到供液组件提供的初始速度和风机提供的向上压力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喷洒在通风口下侧的导流板上,然后沿导流板和内衬板向下流动,对导流板和内衬板进行吸热降温,以实现降温通风柜整体温度的效果。
[0027]2.通过设置将集流板设置于降温区底部,能够收集从导流板和内衬板上流动的降温液,并且将降温液通过进液管路输送至液泵中,从而实现降温液的内循环。
[0028]3.通过在透气孔上侧设置遮挡罩,能够在保证气体在透气孔处流动的同时,避免降温区的降温液从内衬板上向下滴落时,从透气孔中流出至操作区从而污染操作区。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通风柜降温系统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通风柜降温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0、喷淋单元;200、换热单元;300、通风口;110、喷淋口;120、出液管理路;130、液泵;140、进液管路;150、集流板;210、导流板;220、内衬板;221、透气孔;222、遮挡罩;223、检修口;230、冷凝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4]请参阅图1及图2,图1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柜,所述通风柜内设置有腔体及通风口(300),所述通风口(300)设置于所述腔体的顶部,所述通风口(300)用于抽取所述腔体内的空气;及降温装置,包括喷淋单元(100)及换热单元(200),所述换热单元(200)包括导流板(210)及内衬板(220),所述导流板(210)倾斜设置于所述通风口(300)的下侧,所述内衬板(220)固定连接所述腔体的底部及所述导流板(210)的底侧,所述内衬板(220)及所述导流板(210)将所述腔体分隔为操作区和降温区,所述内衬板(220)上设置有换气孔,所述喷淋单元(100)包括供液组件及喷淋口(110),所述喷淋口(110)设置于所述降温区内,所述喷淋口(110)位于所述通风口(300)的下侧且连通于所述供液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包括液泵(130)、进液管路(140)以及出液管路,所述出液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喷淋口(110),所述出液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液泵(130),所述液泵(130)用于驱动液体从所述进液管路(140)向所述出液管路流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柜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还包括集流板(150),所述集流板(150)设置于所述降温区的底部,所述进液管路(140)的一端穿设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曦熊雅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嘉鸿顺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