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33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包括上砂模和下砂模,所述上砂模设有闷头成型腔、竖直浇道和浇口,所述下砂模设有第一横向浇道,所述下砂模盖合在上砂模的下方,所述浇口连接所述竖直浇道,所述竖直浇道通过所述第一横向浇道与所述闷头成型腔连通,所述闷头成型腔的顶面粘结有用于成型散热腔的砂芯,所述砂芯包括柱形段和第一盘形段,所述第一盘形段的盘面直径大于所述柱形段的直径,所述第一盘形段位于所述柱形段的下端,所述柱形段的上端与所述闷头成型腔的顶面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一次成型闷头内散热腔,减少后续加工。加工。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铸件浇铸结构,特别是一种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用于玻璃制品成型的玻璃模具包括初模、成模和口模,在初模上设置有闷头组件,闷头组件与初模配合完成对玻璃液的初步加工。闷头组件的散热性能决定了闷头的使用寿命,为了提高其散热性能,可以在闷头内开设截面为T形的回转腔来增加散热空间。以往对于常规结构的闷头采用浇铸一体成型,再进行机加工处理。对于具有T形的回转腔的闷头则一般采用两瓣组合的结构,分别加工左右两瓣再进行组合,加工工艺复杂,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解决闷头内散热腔的浇铸成型问题。
[0004]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包括上砂模和下砂模,所述上砂模设有闷头成型腔、竖直浇道和浇口,所述下砂模设有第一横向浇道,所述下砂模盖合在上砂模的下方,所述浇口连接所述竖直浇道,所述竖直浇道通过所述第一横向浇道与所述闷头成型腔连通,所述闷头成型腔的顶面粘结有用于成型散热腔的砂芯,所述砂芯包括柱形段和第一盘形段,所述第一盘形段的盘面直径大于所述柱形段的直径,所述第一盘形段位于所述柱形段的下端,所述柱形段的上端与所述闷头成型腔的顶面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砂芯包括第二盘形段,所述第二盘形段设置与所述柱形段的上端,所述第二盘形段的盘面直径大于所述柱形段的直径,所述第二盘形段与所述闷头成型腔的顶面粘结。通过增大与闷头成型腔的顶面的粘结范围,保证砂芯与上砂模的稳定可靠连接,防止受到金属液冲击压力而脱落。
[0006]进一步地,由于将闷头成型腔设置在上砂模,金属液聚集在上砂模对上砂模和下砂模的合模面有一定的压力,为了防止金属液从合模面渗漏,所述上砂模和所述下砂模的合模具设有相互匹配的凹凸台结构,所述上砂模和所述下砂模粘结盖合。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砂模设有冒口,多个所述闷头成型腔围绕所述冒口设置,所述闷头成型腔通过第二横向浇道与所述冒口连通,所述冒口与所述第一横向浇道连通。通过一次浇铸成型多个闷头以提高效率。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向浇道连接于所述闷头成型腔的底部侧边,使金属液流入口远离砂芯,减少对其的冲击。
[000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0010]通过将成型腔设置在上砂模,并以顶面粘结的方式连接砂芯,以此成型截面为T形的回转腔形成闷头的散热腔体,避免了在下砂模设置成型腔及砂芯容易导致砂芯受金属液冲击浮动的问题,通过该浇铸接可实现玻璃模具闷头主要结构的一次成型,减少了闷头后续的加工步骤。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实施例的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上砂模的A

A剖视示意图。
[0013]图3为上砂模的B

B剖视示意图。
[0014]图4为下砂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16]请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包括上砂模1和下砂模2,上砂模1和下砂模2进行上下扣合以形成浇铸的空间区域。由于本技术将闷头成型腔3设置在上砂模1,因此为了熔融的金属液从合模面渗漏,在下砂模2的顶面设置一个凸台201,上砂模1的底面则设置相应的凹腔,已形成两者的匹配,上砂模1与下砂模2扣合时在合模面涂覆粘结剂以保证可靠的合模。
[0017]请结合图2、3所示,上砂模1设有四个闷头成型腔3、竖直浇道4、浇口5、冒口6以及第二横向浇道7,其中冒口6位于上砂模1的中心区域,竖直浇道4位于冒口6的一侧,竖直浇道4的底部出口于第一横向浇道8连通,下砂模2的凸台201上设置了第一横向浇道8,第一横向浇道8则连接至冒口6的底部使竖直浇道4于冒口6连通。浇口5设置在上砂模1的顶面,其连接竖直浇道4为金属液的入口。
[0018]四个闷头成型腔3围绕冒口6设置,使得本浇铸结构可以一次成型四个玻璃模具闷头,提高生产的效率。闷头成型腔3与冒口6之间通过第二横向浇道7连通,其中第二横向浇道7与闷头成型腔3的底部侧边连接,使金属液从闷头成型腔3的底部进入。在闷头成型腔3内部设有用于成型散热腔的砂芯9。本实施例要浇铸的闷头中的散热腔是截面为T形的回转腔。采用覆膜砂来制作砂芯9,砂芯9的结构从下至上依次未第一盘形段901、柱形段902和第二盘形段903,第一盘形段901的盘面直径大于柱形段902的直径,第二盘形段903的盘面直径大于柱形段902的直径。砂芯9的结构整体呈哑铃状,第一盘形段901连接在柱形段902的下端,第二盘形段903连接在柱形段902的上端,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将砂芯9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描述并以连接表示了他们的关系,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整个砂芯9是通过另外的成型模具一体成型的。第二盘形段903的顶面与闷头成型腔3的顶面粘结,通过较大面积的第二盘形段903,来保证砂芯9与上砂模1的连接的稳定,连接在闷头成型腔3的顶面的砂芯9也可以避免因其自身较轻在金属液中浮动脱落的问题。在闷头浇铸完成后,取出闷头时将砂芯9随闷头一同取出,随后敲击闷头除去其内部剩余的砂芯9即可实现散热腔的成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砂模和下砂模,所述上砂模设有闷头成型腔、竖直浇道和浇口,所述下砂模设有第一横向浇道,所述下砂模盖合在上砂模的下方,所述浇口连接所述竖直浇道,所述竖直浇道通过所述第一横向浇道与所述闷头成型腔连通,所述闷头成型腔的顶面粘结有用于成型散热腔的砂芯,所述砂芯包括柱形段和第一盘形段,所述第一盘形段的盘面直径大于所述柱形段的直径,所述第一盘形段位于所述柱形段的下端,所述柱形段的上端与所述闷头成型腔的顶面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模具闷头的浇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砂芯包括第二盘形段,所述第二盘形段设置与所述柱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雯陆雪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伟恒模具铸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