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7995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它包括有包边,包边呈方框形,包边内腔两端设有侧网片,两块侧网片之间的包边内设有棒球格,棒球格由加强带交叉制成的矩阵方格状,棒球格两端与相应的侧网片连接,棒球格顶部、底部分别与相应的包边连接,包边底部与套管挡片顶部连接,套管挡片内套装有底横杆,底横杆两端各连接有一组侧架单元,包边顶部两端连接有拉环,拉环与侧架单元顶部连接,包边顶部两侧设有后上耳环。本方案总体结构非常简单轻便,易于拆装,方便携带。方便携带。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运动器材
,尤其是指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棒球为球类运动中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在棒球运动员进行棒球投掷训练时,需要用到集球栏,然而现有的集球栏在训练过程中,不便于棒球运动员对集球栏进行快速拆卸组装,从而不便于棒球运动员进行携带收纳,且棒球运动员在棒球投掷训练时,普通集球栏大多为单一训练目标网兜,从而降低棒球运动员的棒球球技训练质量,影响棒球运动员的训练趣味性,同时棒球运动员不可对集球栏底端的高度进行手动调节,不能满足更多不同投掷高度的训练,现有较为先进的训练网为九宫格练习网,但九宫格练习网的区域有限,整体投掷打击区域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非常简单轻便,易于拆装,方便携带的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它包括有包边,包边呈方框形,包边内腔两端设有侧网片,两块侧网片之间的包边内设有棒球格,棒球格由加强带交叉制成的矩阵方格状,棒球格两端与相应的侧网片连接,棒球格顶部、底部分别与相应的包边连接,包边底部与套管挡片顶部连接,套管挡片内套装有底横杆,底横杆两端各连接有一组侧架单元,包边顶部两端连接有拉环,拉环与侧架单元顶部连接,包边顶部两侧设有后上耳环,后上耳环上连接有后撑管,后撑管另一端向后下方倾斜与侧架单元连接。
[0005]所述的侧架单元包括有绕绳铁头、玻纤杆、铁脚管、防滑外套,其中,铁脚管下部呈倒V形,其V尖向上,V尖处设有竖直向上的焊接管头,铁脚管的两条叉臂撑地,铁脚管后侧的叉臂向后延伸形成后撑杆,后撑杆中部设有后套筒,后撑管底部套装在后套筒内,两个铁脚管相对一侧设有横杆套筒,底横杆两端端部套装在相应的横杆套筒内,玻纤杆底部套装在焊接管头内,玻纤杆顶部设有绕绳铁头,拉环与绕绳铁头连接。
[0006]所述的棒球格的方格数量大于2,方格内设有网兜片,网兜片边缘处与相应的加强带连接。
[0007]所述的横杆套筒与焊接管头之间倾斜连接有加强铁线。
[0008]所述的玻纤杆由上杆和下杆构成,下杆底部套装有玻纤内塞,玻纤内塞套装在焊接管头内,下杆顶部套装有连接套,上杆底部套装在连接套内,绕绳铁头固定在上杆顶部。
[0009]所述的底横杆端部设有铁片弹扣,铁片弹扣横杆套筒内腔壁抵触。
[0010]本技术在采用上述方案后,通过加强带交叉制成的矩阵分布的九宫格,再通过两个侧网片形成十一宫格的结构,即十一个相对独立的网兜打击区域,主要用于棒球投掷及固定打击训练,在实现精准投掷和打击目标区域的同时,优化了整体的有效打击面,大
大减少了训练失误时反复捡球的几率。采用打击缓冲力特别强的涤纶网片制作集球栏网兜(侧网片、网兜片),而宫格的连接处采用的是未车缝固定的细平纹织带,简单的交叉重叠让宫格与宫格之间界限分明的同时,还可以给产品整体带来更大的缓冲能力,让产品本身更加结实耐用,通过增加侧网片后整体投掷打击区域较常规九宫格集球栏几乎大了一倍,但训练宫格的大小却和常规九宫格集球栏无异,因此该产品在保障运动员有效训练强度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失误丢球的几率,从而提高了运动员整体的训练效率。本方案总体结构非常简单轻便,易于拆装,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拉环与绕绳铁头连接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后上耳环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的后撑管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的侧架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至附图5,本实施例所述的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包括有包边6,包边6呈方框形,包边6内腔两端设有侧网片,两块侧网片之间的包边6内设有棒球格,棒球格由加强带4交叉制成的矩阵方格状,棒球格两端与相应的侧网片连接,棒球格的方格数量大于2,方格内设有网兜片5,网兜片5边缘处与相应的加强带4连接。棒球格顶部、底部分别与相应的包边6连接,包边6底部与套管挡片9顶部连接,套管挡片9内套装有底横杆,底横杆两端各连接有一组侧架单元,包边6顶部两端连接有拉环2,拉环2与侧架单元顶部连接,包边6顶部两侧设有后上耳环3,后上耳环3上连接有后撑管7,后撑管7另一端向后下方倾斜与侧架单元连接。
[0017]侧架单元包括有绕绳铁头1、玻纤杆8、铁脚管13、防滑外套15,其中,铁脚管13下部呈倒V形,其V尖向上,V尖处设有竖直向上的焊接管头11,铁脚管13的两条叉臂撑地,铁脚管13后侧的叉臂向后延伸形成后撑杆,后撑杆中部设有后套筒,后撑管7底部套装在后套筒内,两个铁脚管13相对一侧设有横杆套筒,底横杆两端端部套装在相应的横杆套筒内,底横杆端部设有铁片弹扣14,铁片弹扣14横杆套筒内腔壁抵触。横杆套筒与焊接管头11之间倾斜连接有加强铁线12。玻纤杆8底部套装在焊接管头11内,玻纤杆8顶部设有绕绳铁头1,拉环2与绕绳铁头1连接。玻纤杆8由上杆和下杆构成,下杆底部套装有玻纤内塞10,玻纤内塞10套装在焊接管头11内,下杆顶部套装有连接套,上杆底部套装在连接套内,绕绳铁头1固定在上杆顶部。
[0018]本实施例在采用上述方案后,通过加强带交叉制成的矩阵分布的九宫格,再通过两个侧网片形成十一宫格的结构,即十一个相对独立的网兜打击区域,主要用于棒球投掷及固定打击训练,在实现精准投掷和打击目标区域的同时,优化了整体的有效打击面,大大减少了训练失误时反复捡球的几率。采用打击缓冲力特别强的涤纶网片制作集球栏网兜(侧网片、网兜片),而宫格的连接处采用的是未车缝固定的细平纹织带,简单的交叉重叠让
宫格与宫格之间界限分明的同时,还可以给产品整体带来更大的缓冲能力,让产品本身更加结实耐用,通过增加侧网片后整体投掷打击区域较常规九宫格集球栏几乎大了一倍,但训练宫格的大小却和常规九宫格集球栏无异,因此该产品在保障运动员有效训练强度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失误丢球的几率,从而提高了运动员整体的训练效率。本方案总体结构非常简单轻便,易于拆装,方便携带。
[0019]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包边(6),包边(6)呈方框形,包边(6)内腔两端设有侧网片,两块侧网片之间的包边(6)内设有棒球格,棒球格由加强带(4)交叉制成的矩阵方格状,棒球格两端与相应的侧网片连接,棒球格顶部、底部分别与相应的包边(6)连接,包边(6)底部与套管挡片(9)顶部连接,套管挡片(9)内套装有底横杆,底横杆两端各连接有一组侧架单元,包边(6)顶部两端连接有拉环(2),拉环(2)与侧架单元顶部连接,包边(6)顶部两侧设有后上耳环(3),后上耳环(3)上连接有后撑管(7),后撑管(7)另一端向后下方倾斜与侧架单元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十一宫格棒球投掷打击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侧架单元包括有绕绳铁头(1)、玻纤杆(8)、铁脚管(13)、防滑外套(15),其中,铁脚管(13)下部呈倒V形,其V尖向上,V尖处设有竖直向上的焊接管头(11),铁脚管(13)的两条叉臂撑地,铁脚管(13)后侧的叉臂向后延伸形成后撑杆,后撑杆中部设有后套筒,后撑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卓斌邓强田伟民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星海运动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