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柔性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7768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7
本申请涉及一种颅内柔性导管,包括颅内导管系统和颅骨固定装置,颅内导管系统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导管、药剂输注管、探针、探头,探针、探头于药剂输注管的外周近端至远端依次设置,药剂输注管的外周还设有加强导管,加强导管的近端介于药剂输注管和探头之间,加强导管的远端沿轴向方向突出于探头,加强导管的远端端面为第一挡流面,药剂输注管包括沿近端至远端依次设置且相连接的柔性导管和硬质导管。颅骨固定装置呈中空管状,外导管和药剂输注管的近端穿过颅骨固定装置。上述方案中,通过使加强导管的远端端面形成第一挡流面,并利用探头的倾斜面作为第二挡流面,与第一挡流面共同防止药剂沿着药剂输注管远端的外表面回流。沿着药剂输注管远端的外表面回流。沿着药剂输注管远端的外表面回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颅内柔性导管


[0001]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颅内柔性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由于血脑屏障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向神经系统输送药剂,导致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愈后情况不佳。虽然研制出了有希望治疗帕金森病、脑胶质瘤等新型试剂,但借助传统给药方式输送时,受到血脑屏障的阻挡和全身毒性反应的限制,试剂无法到达脑部中病变的组织结构。传统给药方式包括口服和静脉途径,受到血脑屏障的阻挡和全身毒性反应的限制,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效果不佳。
[0003]目前,除对流增强给药(CED)外,脑内局部给药主要是在立体定位下,通过推注或微透析向脑内病变、瘤腔、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进行穿刺给药。从给药动力而言,利用手动推注的方法很难实现对药速率的控制,特别是在向病变实质给药时,推注过快极易造成间质性脑水肿等脑组织的损伤。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给药时,如在对脑经脑细胞外间隙(ECS)内组织间液(ISF)引流规律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药物的无效分布和扩散,导致病变区域并不能被药物所覆盖。从给药部位而言,经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进行给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内柔性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颅内导管系统和颅骨固定装置:所述颅内导管系统包括同轴设置的外导管、探针、药剂输注管、探头,所述药剂输注管和所述探针均套设在所述外导管内,所述探针介于所述药剂输注管和所述外导管之间,所述探针、所述探头于所述药剂输注管的外周近端至远端依次设置,所述探针的远端和所述探头连接,所述探头的远端沿轴向方向突出于所述外导管,所述药剂输注管的外周还设有加强导管,所述加强导管的近端介于所述药剂输注管和所述探头之间,所述加强导管的远端沿轴向方向突出于所述探头,所述加强导管的远端端面为第一挡流面,所述药剂输注管包括沿近端至远端依次设置且相连接的柔性导管和硬质导管;所述颅骨固定装置呈中空管状,所述外导管和所述药剂输注管的近端穿过所述颅骨固定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柔性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导管采用陶瓷材料制成,所述硬质导管的外周设有第一热缩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柔性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管包括沿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柔性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探头的远端半径小于所述探头的近端半径,所述探头的近端半径逐渐减小至所述探头的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孝永赵剑左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恒瑞宏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