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及集装箱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7641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及集装箱系统,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用于为两组逆变器散热,逆变器设有风机且顶部出风;散热结构包括箱体和两个集风罩,两组逆变器分别设置于箱体内的两侧以使箱体沿前后方向形成风道,两个集风罩分别设罩设于对应的逆变器组的顶部;箱体的前后壁分别设有进风口,箱体的两侧壁还对应两个集风罩分别设有出风口;逆变器的出风口和对应的箱体的出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通道。集装箱系统包括上述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散热结构及集装箱系统,箱体的前后壁均可进风,空气流量大,且冷热气流分离,散热效率高。热效率高。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及集装箱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
,具体涉及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及集装箱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主要是集成在集装箱中,随着逆变器的功率密度大幅提升,散热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有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往往是在集装箱的壁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且进风口和出风口开设在集装箱的同一壁上,出风口散出的热流极有可能又通过进风口进入箱内并对散热产生影响。当箱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逆变器的散热,导致逆变器的性能受到影响。此外,实际应用中,一般是多个集装箱一起使用,各集装箱的出风口排出的热气流还有可能窜入相邻的集装箱内,从而对整个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及集装箱系统,箱体的冷热气流分离,散热效率高。
[0004]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技术方案一,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用于为两组逆变器散热,所述逆变器设有风机且顶部出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箱体和两个集风罩,两组逆变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两侧以使所述箱体沿前后方向形成风道,两个集风罩分别设罩设于对应的逆变器组的顶部;所述箱体的前后壁分别设有进风口,所述箱体的两侧壁还对应两个集风罩分别设有出风口;所述逆变器的出风口和对应的箱体的出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通道。
[0006]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二,技术方案二中,每组逆变器与邻近的箱体侧壁之间形成第一过风间隙,至少一组逆变器与箱体的前壁和/或后壁之间形成第二过风间隙。
[0007]基于技术方案二,还设有技术方案三,技术方案三中,所述第一过风间隙的宽度至少为第二过风间隙的宽度的一半。
[0008]基于技术方案三,还设有技术方案四,技术方案四中,还包括两个出风罩,两个出风罩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出风口的上方并用于将风流向下导出。
[0009]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五,技术方案五中,所述出风罩设有自上而下向外倾斜的导风面。
[0010]基于技术方案五,还设有技术方案六,技术方案六中,所述箱体的前壁和后壁分别设有第一组百叶窗和第二组百叶窗,所述第一组百叶窗包括三个百叶窗,其中两个与所述风道相对应,另一个百叶窗与其中一组逆变器相对应;所述第二组百叶窗包括四个百叶窗,其中两个百叶窗与风道相对应,另外两个百叶窗分别与两组逆变器相对应;所述进风口形成于第一组百叶窗和第二组百叶窗上。
[0011]基于技术方案六,还设有技术方案七,技术方案七中,所述第一组百叶窗和第二组百叶窗上均为防雨雪百叶窗,且配置有过滤棉;所述出风口处装设有过滤棉。
[0012]基于技术方案七,还设有技术方案八,技术方案八中,所述箱体的顶壁、底壁、前后壁及两侧壁上均设有隔热层。
[0013]技术方案九,本技术同时提供一种集装箱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技术方案一至八中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和与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地装设于箱体中的逆变模块,每个逆变模块包括两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设有风机且顶部出风。
[0014]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技术方案一中,风流从箱体的前后壁进入后由逆变器内的风机吸入逆变器,再由逆变器顶部流出并经过出风通道流入箱体侧壁的出风口,热流通过出风口流出,由于出风口和进风口位于箱体的不同的壁上,出风口流出的热流不会流入进风口,从而不会对逆变器的散热产生影响,从而实现了冷、热气流的分离,当多个箱体沿左右方向排布时,每个箱体排出的热气流不会流入相邻箱体的进风口,而当多个箱体沿前后方向排布时,只需使相邻的箱体保持合适的通风距离即可;因此,采用本技术方案,箱体的前后壁均可进风,空气流量大,且冷热气流分离,散热效率高;多个箱体一起使用时,箱体排出的热气流不会窜入相邻的箱体内,使得无需使箱体保持足够大的距离即可提高散热效率,系统散热性价比高。
[0016]2、技术方案二中,每组逆变器与邻近的箱体侧壁之间形成第一过风间隙,至少一组逆变器与箱体的前壁和/或后壁之间形成第二过风间隙,如此设置,使得进风口的冷风还可通过第二过风间隙流入第一过风间隙,由此形成环绕逆变器的冷风以及箱体内壁的冷风,有利于带走逆变器表面和箱体内壁的热量,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0017]3、技术方案三中,第一过风间隙的宽度至少为第二过风间隙的宽度的一半,风阻更小,有利于使冷气流流入第二过风间隙。
[0018]4、技术方案四中,出风罩的将风流向下导出,由于热气流的密度更低,风流向下流出后又会向上流动,因此,出风罩的设置使得出风口流出的热气流尽可能地远离箱体,从而避免了箱体过热,进而对逆变器产生影响;且出风罩还可防止雨雪或灰尘等杂质通过出风口进入箱体内,有效地保护了逆变器不受损害,提高了箱体的防护等级。
[0019]5、技术方案五中,导风面的设置有利于将热气流倾斜向下向外引导,从而使得热气流远离箱体。
[0020]6、技术方案六中,第一组百叶窗中有两个百叶窗与风道相对应,第二组百叶窗中有两个百叶窗与风道相对应,使得箱体中间压力场较小,存在互引,更有利于进风;与逆变器对应的百叶窗有利于冷气流直接进入第二过风间隙。
[0021]7、技术方案七中,第一组百叶窗和第二组百叶窗上均为防雨雪百叶窗,且配置有过滤棉,保护了箱体内的逆变器不受损害,进一步提高了箱体的防护等级。
[0022]8、技术方案八中,隔热层的设置避免了外部温度对箱体内的逆变器产生影响。
[0023]9、技术方案九中,集装箱系统包括上述的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箱体的前后壁均可进风,空气流量大,且冷热气流分离,散热效率高,多个箱体一起使用时,箱体排出的热气流不会窜入相邻的箱体内,使得无需使箱体保持足够大的距离即可提高散热效率,系统散热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正视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出风罩被隐藏;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0030]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31]箱体10;第一组百叶窗11;第二组百叶窗12;进风口13;出风口14;集风罩20;出风罩30;导风面31;逆变器40;第一过风间隙50;第二过风间隙60。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用于为两组逆变器散热,所述逆变器设有风机且顶部出风;其特征是,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箱体和两个集风罩,两组逆变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两侧以使所述箱体沿前后方向形成风道,两个集风罩分别设罩设于对应的逆变器组的顶部;所述箱体的前后壁分别设有进风口,所述箱体的两侧壁还对应两个集风罩分别设有出风口;所述逆变器的出风口和对应的箱体的出风口连通形成出风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每组逆变器与邻近的箱体侧壁之间形成第一过风间隙,至少一组逆变器与箱体的前壁和/或后壁之间形成第二过风间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过风间隙的宽度至少为第二过风间隙的宽度的一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两个出风罩,两个出风罩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出风口的上方并用于将风流向下导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逆变器的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出风罩设有自上而下向外倾斜的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艺杰梁峰温祥东赵晓航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