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
,特别是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0003]现有的市政道路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0004]现有的市政道路结构,路面一般会采用沥青或混凝土,在下雨时无法起到排水的作用,就会导致路面积水严重,从而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和行人的安全通过。
[0005]因此,急需提出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结构。
[0007]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市政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石层(1),所述基石层(1)的顶部设置有碎石层(2),所述碎石层(2)的顶部设置有分隔层(3),所述分隔层(3)的顶部设置有夯土层(4),所述夯土层(4)的顶部设置有表面层(5),所述表面层(5)的中部设置有排水机构(6);所述表面层(5)包括机动车道(501)、栏杆(502)、第一连接口(503)、第二连接口(504)、绿化带(505)、人行道(506)、第三连接口(507)和生态树池(508),所述机动车道(501)的顶部设置有栏杆(502),所述机动车道(50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口(503),所述机动车道(501)的顶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口(504),所述机动车道(501)的一侧设置有绿化带(505),所述绿化带(505)的一侧设置有人行道(506),所述人行道(506)的顶部开设有第三连接口(507),所述人行道(506)的一侧设置有生态树池(508);所述排水机构(6)包括第一下水井(601)、第一连接管道(602)、第二连接管道(603)、第二下水井(604)、窨井(605)和排水管道(606),所述第一下水井(6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602),所述第一连接管道(602)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道(603),所述第二连接管道(60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下水井(604),所述第一连接管道(602)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桂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骏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