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拆卸装置的滗水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745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拆卸装置的滗水系统,包括有滗水装置和装卸装置,滗水装置的下降管包括有相互套装早一起的内管和外管,外管连接位于池底的出水连接管上,液压缸连接在外管的外壁上,过滤网设置在内管管内,内管的一部分从外管伸出形成暴露部分,该暴露部分与滗水槽固接,且暴露部分外壁还设置有挂耳;装卸装置至少包括有起吊装置,起吊装置安装在池边,起吊装置的吊钩勾住内管的挂耳,可将内管从外管内吊出。从外管内吊出。从外管内吊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拆卸装置的滗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滗水器是水处理领域常见的设备,主要布设在沉淀池内,滗水器具有多个种类,例如旋转式、虹吸式等,多数选择使用旋转式滗水器。
[0003]旋转式滗水器结构简单可靠,结构原理一般是将滗水槽置于液面上方的清水层内,滗水槽入水口位于水面以下,将清水引入滗水槽内,再通过重力将清水下引进下降管,下降管直通沉淀池池底,最后通过出水连接管和出水管将清水引出沉淀池;沉淀池池边设置有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下降管的管壁上,带动下降管旋转,通过下降管的旋转从而使滗水槽能够根据沉淀池内液位高度变化而变化。
[0004]目前滗水器的主要问题是及时通过沉淀法得到的上层清水中任然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导致滗水器下降管、滗水槽过滤网堵塞,一旦出现堵塞情况就需要排空沉淀池内污水再进行检修清理。清理需要派遣人工进入到沉淀池内进行管路拆卸、清洗和组装,非常费时费力,影响正常的水处理工作。目前受限于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无法完全避免沉淀池内杂质的问题,只能对沉淀池上游的水处理环节工艺进行改进,减轻沉淀池处理负担,但也无法完全杜绝沉淀池杂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带有折叠装置的滗水系统,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有滗水装置和装卸装置,滗水装置的下降管包括有相互套装早一起的内管和外管,外管连接位于池底的出水连接管上,液压缸连接在外管的外壁上,过滤网设置在内管管内,内管的一部分从外管伸出形成暴露部分,该暴露部分与滗水槽固接,且暴露部分外壁还设置有挂耳;
[0006]装卸装置至少包括有起吊装置,起吊装置安装在池边,起吊装置的吊钩勾住内管的挂耳,可将内管从外管内吊出。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装卸装置还包括有呈环状的配重机构,配重机构用于给吊起后的内管进行平衡配重,其包括有两个呈半圆形状的结构、带有远程通信模块的控制单元、电源,半圆形状的结构为箍体一和箍体二,箍体一和箍体二的一端相互铰接,两者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箍体一的自由端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铁,箍体二自由端处设置有供第一电磁铁插入的插槽,箍体一和箍体二外壁分别设置有弧形配重块,且两者的内壁设置有第二电磁铁。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外管内开设有环状的第一凸缘,第一凸缘上设置有橡胶防水层,内管端部也设置有橡胶防水层,内管插入到外管内时其端部与第一凸缘接触。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内管下半部分的外壁上套装有加粗管,加粗管靠近内管的端部,用以增加内管的外径尺寸,外管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凸缘,第二凸缘位于第一
凸缘上方且其半径大于第一凸缘,当内管插入外管内时,加粗管与第一凸缘接触。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装卸装置还包括有可收纳的缓冲机构,用以保护被吊起滗水槽,缓冲机构包括有缓冲板、摆臂和设置在池边的主支架与副支架,主支架设置在池子与副支架之间,缓冲板通过摆臂在主支架上摆动,摆动摆臂可使缓冲板进出池子,当需要收纳缓冲板时摆动摆臂并通过固定件将其固定在副支架上。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主支架上设置有挡板,当摆臂转动到与地面平行时被挡板限制摆动,挡板位于远离缓冲板的方向。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摆臂端部还设置有平衡缓冲板的配重部。
[0013]针对经年累月使用滗水器所发现的问题,着力解决拆卸清理困难这一最大痛点,具有如下效果;
[0014]1.将装卸装置作为滗水系统的一部分,与滗水器本体共同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解决了每到需要拆卸清理时从别处调用吊车等设备的缺点,实现了有故障立刻修,缩短检修时间,保障正常生产;
[0015]2.创造性的将下降管一分为二,过滤网安装在可拆卸的内管上,一旦内管堵塞可直接拆下清理,无需等待排空水,也无需人工下到池内作业,安全性提高;
[0016]3.考虑到悬臂吊车吊装内管和滗水槽时,可能会因为重心分布过于靠前导致内管前倾的问题,将配重机构囊括进了装卸装置,当内管被吊装上池边时,将配重机构套在内管上,并启动电磁铁吸附在内管上。增加内管的重量,使内管在重新安装时能够对准外管插入,无需人工纠正内管的姿态;
[0017]4.充分考虑到将内管从外管内吊出时,可能会因为重心问题而导致姿态不稳,而因为姿态不稳的问题在内管吊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撞墙的情况,故而在池边还设置了缓冲机构,缓冲机构主要依靠软性材质的缓冲板吸收内管和滗水槽的冲击力实现效果。缓冲板在不使用时转动脱离池子,需要使用时再转动摆臂将其朝向内管方向即可;
[0018]5.由于内管和外管需要拆卸组合,故而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隙可能较大,导致杂质从两者空隙穿过,通过在外管内设置第一、第二凸缘,相应在内管上增加加粗管来实现配合,辅以橡胶防水层能够实现防水或者有限防水效果,足以起到阻绝杂质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滗水器装置正常工作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装卸装置的第一使用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装卸装置的第二使用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内、外管组装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配重机构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的安装配重机构后的内管与外管的第一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技术的安装配重机构后的内管与外管的第二组装状态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技术的配重机构的闭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9为本技术的配重机构的展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一。
[0029]本实施例示出了由滗水装置1、装卸装置两大部分组成的滗水系统,在水处理任务日益繁重的当下,滗水器堵塞已经成为常态。本实施例在难以改变水处理工艺的情况下,通过将原滗水器下降管4一分为二,改为内外管6快拆设计,极大的便利了维护清洁工作。
[0030]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如下:1.当滗水装置1出水端的水量传感器检测到水量持续降低时,判断为滗水装置1堵塞;2.启动液压缸2,带动外管6和内管5转动,使内管5上的挂耳9或吊耳露出;3.启动起吊装置8,将吊钩勾住内管5的挂耳9;4.再次启动起吊装置8,其在起吊的同时,滑车开始滑动,将倾斜状态的内管5从外管6内斜着向上吊出;5.将内管5吊运到池边放下,对其进行检修维护;6检修完毕后再使用起吊装置8将其吊运到外管6处进行组装。
[0031]在本实施例中,滗水装置1处下降管4之外,其余结构与现有产品的结构相同。起吊装置8可采用任何方案,优选采用可自转的悬臂吊车。
[0032]本实施例还存在优选例,为使内外管6具有更好的防水效果,在外管6内壁设置了环状的第一凸缘17,第一凸缘17和内管5端部均设置有橡胶防水层(未图示),内管5与外管6组装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拆卸装置的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滗水装置和装卸装置,滗水装置的下降管包括有相互套装早一起的内管和外管,外管连接位于池底的出水连接管上,液压缸连接在外管的外壁上,过滤网设置在内管管内,内管的一部分从外管伸出形成暴露部分,该暴露部分与滗水槽固接,且暴露部分外壁还设置有挂耳;装卸装置至少包括有起吊装置,起吊装置安装在池边,起吊装置的吊钩勾住内管的挂耳,可将内管从外管内吊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拆卸装置的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装卸装置还包括有呈环状的配重机构,配重机构用于给吊起后的内管进行平衡配重,其包括有两个呈半圆形状的结构、带有远程通信模块的控制单元、电源,半圆形状的结构为箍体一和箍体二,箍体一和箍体二的一端相互铰接,两者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箍体一的自由端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铁,箍体二自由端处设置有供第一电磁铁插入的插槽,箍体一和箍体二外壁分别设置有弧形配重块,且两者的内壁设置有第二电磁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拆卸装置的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外管内开设有环状的第一凸缘,第一凸缘上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苗陈群王强吕忠曲勇刘海山尹建辉陈刚王仁礼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双元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