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744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能源输送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供热系统包括热泵机组、一次、二次热网、换热器机组;蒸发器与余热水管网连接;发生器与蒸汽管路、冷凝水管路连接;一次热网中的一次热网回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吸收器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一次热网中一次热网供水管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吸收器与冷凝器连接;二次热网中的二次热网供水管路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的输入端连接;二次热网中的二次热网回水管路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热泵机组热源的调节精度低,能源浪费的问题。能源浪费的问题。能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能源输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作为热源供热方式是常规是每天热力公司下发1

2次供热指标,热泵机组热源根据供热指标要求的制热量人工调节热泵负荷即调节热网水供水温度和流量。这种调节方式只能粗犷的调整,不能做到随着室外温度变化实时调节热泵制热量,调节精度低存在着能源浪费现象,同时又增加了人员操作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泵机组热源的调节精度低,供热不及时以及能源浪费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
[0004]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方案为:
[0005]一种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所述供热系统包括热泵机组、一次热网、换热器机组、二次热网;
[0006]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与余热水管网连接;所述发生器与蒸汽管路、冷凝水管路连接;所述一次热网中的一次热网回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吸收器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0007]所述一次热网中一次热网供水管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器与冷凝器连接;
[0008]所述二次热网中的二次热网供水管路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的输入端连接;
[0009]所述二次热网中的二次热网回水管路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的输出端连接。
[0010]所述蒸发器的输入端与余热水管网中的余热水来水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输出端与余热水管网中的余热水回水管路连接。
[0011]所述发生器的输入端与蒸汽管路连接,所述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冷凝水管路连接。
[0012]所述蒸汽管路上设置蒸汽调节阀;所述蒸汽调节阀与上位机连接。
[0013]所述一次热网供水管路上设置一次热网回水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回水压力传感器;所述一次热网回水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回水压力传感器均与上位机连接。
[0014]所述一次热网回水管路上设置一次热网供水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供水压力传感器;所述一次热网供水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供水压力传感器均与上位机连接。
[0015]所述二次热网回水管路上设置二次热网循环泵,所述一次热网回水管路上设置一次热网循环泵;所述二次热网循环泵、一次热网循环泵均与上位机连接。
[0016]所述余热水来水管路上设置余热水循环泵,所述余热水循环泵与上位机连接。
[0017]所述热用户散热器所在的室内设置热用户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热用户室内温度
传感器与上位机连接。
[0018]所述冷凝水管路与冷凝罐连接。
[0019]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通过管道连接热泵机组、一次热网、换热器机组、二次热网、热用户散热器,蒸发器与余热水管网连接;发生器与蒸汽管路、冷凝水管路连接;一次热网中的一次热网回水管路的一端与吸收器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一次热网中一次热网供水管路的一端与冷凝器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吸收器与冷凝器连接;二次热网中的二次热网供水管路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的输入端连接;二次热网中的二次热网回水管路一端与换热器机组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的输出端连接,实现了对热泵供热中热源、换热站、热用户的调节,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0021]2.本技术通过在蒸汽管路上设置室外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供水管路上设置一次热网回水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回水压力传感器;一次热网回水管路上设置一次热网供水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供水压力传感器;二次热网回水管路上设置二次热网循环泵,一次热网回水管路上设置一次热网循环泵;所述余热水来水管路上设置余热水循环泵;热用户散热器所在的室内设置热用户室内温度传感器,且一次热网回水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回水压力传感器、一次热网供水温度传感器、一次热网供水压力传感器、二次热网循环泵、一次热网循环泵、余热水循环泵、热用户室内温度传感器均与上位机连接。本技术将室外温度和热用户温度及热泵机组能源站、换热站、热用户相关数据上传到上位机的控制系统中,在通过上位机自动控制系统数据汇总计算控制一次热网循环泵频率、二次热网循环泵频率、余热水循环泵频率,根据室外温度和热用户室内温度实时调节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输出负荷,保证通过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热源高效节能实时调节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输出负荷满足热用户室内温度指标要求。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系统控制原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控制过程示意图。
[0025]其中,附图标记分别为:
[0026]10.余热水管网、11.余热水来水管路、12.余热水回水管路,20.一次热网、21.一次热网回水管路、22.一次热网供水管路、50.热泵机组、51.发生器、52.冷凝器、53.吸收器、 54.蒸发器、30.蒸汽管网、31.蒸汽管路、32.冷凝水管路、60.换热器机组、40.二次热网、41.二次热网供水管路、42.二次热网回水管路、70.热用户散热器、95.蒸汽调节阀、81. 余热水循环泵、82.一次热网循环泵、83.二次热网循环泵、90.上位机、91.一次热网回水温度传感器、92.一次热网回水压力传感器、93.一次热网供水温度传感器、94.一次热网供水压力传感器、95.室外温度传感器、96.热用户室内温度传感器、97.蒸汽调节阀、 81.余热水循环泵、82.一次热网循环泵、83.二次热网循环泵、50.热泵机组、60.换热器机组、70.热用户散热器、100.PLC、101.CPU模块、102.电源、103.通讯模块、104.AO 模块、105.AI模块、106.DO模块、107.DI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8]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所述供热系统包括热泵机组50、一次热网20、换热器机组60、二次热网40;所述热泵机组50包括发生器51、冷凝器52、吸收器53、蒸发器54;所述蒸发器54与余热水管网10连接;所述发生器51与蒸汽管路31、冷凝水管路32连接;所述一次热网20中的一次热网回水管路21的一端与所述吸收器53 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6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一次热网20中一次热网供水管路 22的一端与冷凝器52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6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器53 与冷凝器52连接;所述二次热网40中的二次热网供水管路41一端与换热器机组6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7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次热网40中的二次热网回水管路42一端与换热器机组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系统包括热泵机组(50)、一次热网(20)、换热器机组(60)、二次热网(40);所述热泵机组(50)包括发生器(51)、冷凝器(52)、吸收器(53)、蒸发器(54);所述蒸发器(54)与余热水管网(10)连接;所述发生器(51)与蒸汽管路(31)、冷凝水管路(32)连接;所述一次热网(20)中的一次热网回水管路(21)的一端与所述吸收器(53)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6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一次热网(20)中一次热网供水管路(22)的一端与冷凝器(52)连接,另一端与换热器机组(6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吸收器(53)与冷凝器(52)连接;所述二次热网(40)中的二次热网供水管路(41)一端与换热器机组(6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7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次热网(40)中的二次热网回水管路(42)一端与换热器机组(6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热用户散热器(70)的输出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热网供水管路(22)上设置一次热网回水温度传感器(91)、一次热网回水压力传感器(92);所述一次热网回水温度传感器(91)、一次热网回水压力传感器(92)均与上位机(9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热泵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热网回水管路(21)上设置一次热网供水温度传感器(93)、一次热网供水压力传感器(94);所述一次热网供水温度传感器(9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延斌刘立东刘立涛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华热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