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机房轿厢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964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无机房轿厢架,包括:顶梁,所述顶梁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间隔设置且形成有第一容置槽;返绳轮,所述返绳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本技术方案通过在轿厢架的顶部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之间形成第一容置槽,将返绳轮一部分结构隐藏于第一容置槽内,从而减小轿厢顶部的高度,降低电梯井顶层高度的要求,节省施工工程成本。节省施工工程成本。节省施工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机房轿厢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房轿厢架。

技术介绍

[0002]无机房电梯轿厢通常都安装有轿厢返绳轮,返绳轮是指通常设置在轿厢架和对重框架上部的动滑轮,根据需要曳引绳绕过返绳轮可以构成不同的曳引比。返绳轮与曳引轮和导向轮不同,它不是所有的电梯中都一定有安装,它不会出现在曳引比1:1的电梯中,其作用是减小曳引机的输出功率和力距。
[0003]目前大多数厂家的轿厢返绳轮使用安装在轿底,有些厂家现在使用轿顶返绳轮。当使用轿底轮时,会导致电梯井的基坑深度需求增大,当使用轿顶轮时,则会导致电梯井的顶层高度需求增大。
[0004]中国专利CN203319461U公开了一种无机房轿厢架,该无机房轿厢架包括:两列立侧梁、上横梁、下横梁,及两返绳轮,两立侧梁平行设置,上横梁及下横梁连接两立侧梁,返绳轮设于下横梁下方,其特征在于,上横梁及下横梁为整体结构,并通过固定螺栓及安全销与立侧梁固定连接,返绳轮通过一轮架与下横梁螺栓连接。然而,在此专利中,返绳轮安装在轿厢架的下横梁,该设置方式必然对电梯井的基坑深度需求增加,而此专利没有对安装返绳轮引起的施工工程问题进行要求,无法解决因返绳轮的安装位置导致施工工程难度加大的问题。
[0005]另外,中国专利CN209601887U公开了种顶吊式无机房货梯结构,井道内设有井道支架和对重架,轿厢架上端设有轿厢返绳轮,轿厢返绳轮外侧设有固定装置,轿厢返绳轮通过固定装置固接在轿厢架上端,曳引轮设置在主机架上端,曳引轮上端设有曳引机,主机架固定在所需的高度位置,对重架下端设有对重直梁,对重直梁上设有对重块,对重直梁下端设有对重护栏,对重护栏下端设置在底坑内,轿厢架下端固定装配有轿厢,对重架通过对重块与轿厢架和轿厢配重移动,轿厢外端设有层门装置,对重导轨设置在井道内侧,轿厢导轨上装配有限位开关,轿厢下端设有轿底组件,轿厢底部连接有轿底板,轿底板外端连接有轿厢底架然而,在此专利中,返绳轮安装在轿厢的上横梁,该设置方式必然对电梯井的顶层高度需求增加,而此专利同样没有对安装返绳轮引起的施工工程问题进行要求。
[0006]综上所述,现有的电梯轿厢无论在在轿厢的顶部或底部安装返绳轮,将会增加轿厢架的长度,导致电梯一侧的电梯井施工工程建设难度加大,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无机房轿厢架,旨在解决现有的轿厢需要在其顶部或底部安装返绳轮,导致轿厢架的长度增加的技术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无机房轿厢架,包括:顶梁,所述顶梁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间隔设置且形成有第一容置槽;
返绳轮,所述返绳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轮架,所述轮架设置有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间隔设置且形成有第二容置槽,所述返绳轮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均设置有折弯部,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折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所述减震组件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减震组件。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橡胶、第二橡胶、减震垫,所述第一橡胶的一侧面连接所述折弯部,所述第一橡胶的另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橡胶的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橡胶的另一侧面连接所述减震垫,所述减震垫通过螺栓与所述折弯部固定连接。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侧向件,所述侧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侧向件连接有导靴。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向件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梁或所述第二支撑梁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向件设置有第三容置槽,所述导靴连接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向件包括底板与围板,所述围板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端,所述围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三容置槽,所述导靴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侧向件。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底梁,所述底梁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侧向件的长度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底梁的两端均与所述侧向件连接。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上轮罩、下轮罩,所述上轮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下轮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锁止组件,所述锁止组件包括锁止转轴、锁片,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均设置有通孔,所述锁止转轴连接所述返绳轮与所述通孔,所述锁片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或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锁片与所述锁止转轴卡接。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止转轴的轴体上开设有缺口,所述锁片连接所述缺口,以使所述锁止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
[002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方案的无机房轿厢架,包括:顶梁,所述顶梁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间隔设置且形成有第一容置槽;返绳轮,所述返绳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本技术方案通过在轿厢架的顶部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支撑梁与第二支撑梁之间形成第一容置槽,将返绳轮一部分结构隐藏于第一容置槽内,从而减小轿厢顶部的高度,降低电梯井顶层高度的要求,节省施工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申请的无机房轿厢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的顶梁与轮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的顶梁与轮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的顶梁与轮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的侧向件与导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号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机房轿厢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梁,所述顶梁包括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间隔设置且形成有第一容置槽;返绳轮,所述返绳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所述无机房轿厢架还包括轮架,所述轮架设置有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间隔设置且形成有第二容置槽,所述返绳轮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且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均设置有折弯部,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折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无机房轿厢架还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梁连接,所述减震组件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无机房轿厢架还包括侧向件,所述侧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所述侧向件连接有导靴,所述侧向件设置有第三容置槽,所述导靴连接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所述侧向件包括底板与围板,所述围板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端,所述围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三容置槽,所述导靴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轿厢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减震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房轿厢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鹏邹龙斌顾少华王刚于青松张利荣
申请(专利权)人:通用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