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大电流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930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大电流端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设有内层导电体,所述内层导电体和外壳通过铆钉铆压固定,所述外壳一端朝向内层导电体折弯,形成支撑内层导电体的外壳折弯,为触点提供一定的弹性接触力,增强端子插拔寿命,外壳的另一端连接有L型折弯结构;所述内层导电体的一端位于外壳内、另一端经L型折弯结构伸出外壳,L型折弯在连接器腔体内的支撑作用很大程度降低了扭矩对接触点导电性的影响,有效提高了端子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端子在连接器腔体内缺少定位结构,螺栓扭矩应力传递到前部弹性接触点进而对电接触产生影响以及端子接触力会因机械疲劳及热应力松弛而降低的技术问题。应力松弛而降低的技术问题。应力松弛而降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大电流端子


[0001]本技术涉新能源汽车端子
,特别是指一种新型大电流端子。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新能源汽车上对连接器载流能力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端子作为连接器的核心部件,其结构的设计影响整个连接器使用寿命。端子在连接器腔体内缺少定位结构,应力将会传递到前部弹性接触点进而对电接触产生影响,而且在高温高振动环境中,端子接触力会因机械疲劳及热应力松弛而降低,进而导致接触部位温度升高甚至接触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大电流端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端子在连接器腔体内缺少定位结构,应力将会传递到前部弹性接触点进而对电接触产生影响以及端子接触力会因机械疲劳及热应力松弛而降低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大电流端子,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设有内层导电体,所述内层导电体和外壳通过铆钉铆压固定,所述外壳一端朝向内层导电体折弯,形成支撑内层导电体的外壳折弯,外壳的另一端连接有L型折弯结构;所述内层导电体的一端位于外壳内、另一端经L型折弯结构伸出外壳。
[0005]所述内层导电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电体片,所述导电体片的一端连接有折弯结构,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弯结构形成供插片插入的空腔,导电体片伸出外壳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凸台固定块。所述导电体片远离折弯结构的一端设有螺孔。
[0006]所述折弯结构为Z型折弯结构。所述Z型折弯结构的两个折弯处分别设有第一折弯圆弧和第二折弯圆弧。
[0007]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Z型折弯结构在第一折弯圆弧处形成鸭嘴形开口、在第二折弯圆弧处形成所述空腔。
[0008]所述外壳折弯位于第一折弯圆弧的外侧面,第二折弯圆弧外侧的外壳上设有第三折弯圆弧。
[0009]所述外壳上设有至少两个铆钉,外壳包括两个不锈钢片,两个不锈钢片相对设置构成外壳。
[0010]本技术优点:
[0011]1、在外壳上设置L型折弯,L型折弯在连接器腔体内的作为定位机构,L型折弯定位支撑端子在连接器腔体内固定,L型折弯很大程度降低了扭矩对第一折弯圆弧处触点导电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载流能力。
[0012]2、不锈钢材质的机械性能较好,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外壳包裹导电体片,而且不锈钢材质的外壳还设置有外壳折弯,外壳折弯支撑导电体片,大大增强了端子插拔寿命和抗疲劳能力。
[0013]3、端子的一体式设计,相对于市面上的簧片和双头孔端子转接等结构,具有结构
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
[0014]4、在导电体片上尾部设置凸台固定块,凸台固定块有利于端子在连接器中定位并固定。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外壳与内层导电体的配合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与连接器配合的主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与连接器配合的俯视图。
[0021]图中,1外壳、11外壳折弯、12 L型折弯结构、13第三折弯圆弧、2内层导电体、21导电体片、22折弯结构、221第一折弯圆弧、222第二折弯圆弧、23空腔、24螺孔、25凸台固定块、3铆钉、4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如图1所示,实施例1,一种新型大电流端子,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部设有内层导电体2,所述内层导电体2和外壳1通过铆钉3铆压固定;所述内层导电体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电体片21,导电体片21的一端连接有折弯结构22,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弯结构22形成供插片插入的空腔23;所述外壳1的一端朝向导电体片21折弯,形成支撑导电体片21的外壳折弯11,外壳1的另一端连接有L型折弯结构12;所述内层导电体2的一端位于外壳1内、另一端经L型折弯结构12伸出外壳1。如图4所示,L型折弯12作为端子在连接器4中的定位结构,有效降低了扭矩对电接触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载流能力。优选为导电率较高的铜合金材料作为内层导电体2,增强导电率。
[0024]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导电体片21伸出外壳1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凸台固定块25。所述折弯结构22为Z型折弯结构。所述Z型折弯结构的两个折弯处分别设有第一折弯圆弧221和第二折弯圆弧222。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Z型折弯结构在第一折弯圆弧221处形成鸭嘴形开口、在第二折弯圆弧222处形成所述空腔23。所述导电体片21远离折弯结构22的一端设有螺孔24。如图4所示,导电体片21通过尾部的螺孔24螺纹配合螺栓连接在连接器4上。鸭嘴形开口的设计便于插片插入,空腔23便于插片对插。
[0025]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折弯11位于第一折弯圆弧221的外侧面,第二折弯圆弧222外侧的外壳1上设有第三折弯圆弧13。外壳折弯11支撑导电体片21,大大增强了端子插拔寿
命。
[0026]如图3所示,所述外壳1上设有至少两个铆钉3,外壳1包括两个不锈钢片,两个不锈钢片相对设置构成外壳1。优选的外壳1上设有六个铆钉3,六个铆钉3成列设置在外壳1上。不锈钢材质的机械性能较好,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外壳1包裹导电体片,能够增强了端子抗疲劳能力。
[0027]实施例1实施时,选取两个铜合金材质的内层导电体2,每一个内层导电体2一端加工折弯成Z型,内层导电体2另一端加工出螺孔24,每一个内层导电体2中部焊接上凸台固定块25,两个加工好的内层导电体2相对设置,然后选取两个不锈钢片,每一个不锈钢片的一端加工弯折,如图2所示,形成外壳折弯11,不锈钢片的另一端加工弯折成L型,将两个加工好的不锈钢片分别安装在内层导电体2外侧,且外壳折弯11支撑内层导电体2的第一折弯圆弧221处,然后用铆钉固定,即可形成本技术提供的新型大电流端子。
[0028]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外壳1还可以采用低合金高强度钢制作的钢片,主要屈服强度为345Mpa

690Mpa,屈服强度都比较大,可以采用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例如40CrNiMo,在高温回火状态下有很高的强度和较满意的塑性和韧性,机械性能较好,抗疲劳能力强。利用这些低合金高强度钢作为外壳1使用的材质,能够提高端子的抗疲劳能力,增加端子的使用寿命。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大电流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部设有内层导电体(2),所述内层导电体(2)和外壳(1)通过铆钉(3)铆压固定,所述外壳(1)一端朝向内层导电体(2)折弯,形成支撑内层导电体(2)的外壳折弯(11),外壳(1)的另一端为L型折弯结构(12);所述内层导电体(2)的一端位于外壳(1)内、另一端经L型折弯结构(12)伸出外壳(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电流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导电体(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电体片(21),所述导电体片(21)的一端连接有折弯结构(22),两个相对设置的折弯结构(22)形成供插片插入的空腔(23),导电体片(21)伸出外壳(1)部分的侧壁上设有凸台固定块(2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大电流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片(21)远离折弯结构(22)的一端设有螺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世伟王国堂翟世强王永安张红娟夏友卿王勇攀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