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淬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817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压淬工装,压淬工装包括油缸以及与所述油缸输出端连接的第一模固定座,第一模固定座通过所述油缸可移动地连接多根导向杆,每根所述导向杆的一部分连接第一固定板,导向杆的另一部分连接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模固定座远离油缸输出端的一部分连接第一模,第二模固定座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在第二模固定座上设置第二模;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于储油箱内。通过在第一模上设置第一锥面,在第二模上设置第二锥面,提高了对薄壁环类零件的定位精准度,同时利用油缸在足够压力下胀圆已加热的薄壁环零件,使得在压紧状态下直接淬火,不仅保证了薄壁环零件的圆度,还减少了加工余量,提高了加工效率以及生产效率。提高了加工效率以及生产效率。提高了加工效率以及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淬工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装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涉及薄壁环的压淬工装。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轴承、减速机行业,薄壁环类零件使用需求量较大,这种薄壁环类零件由于壁厚较薄(最小壁厚仅为4mm),直径较大(φ100mm~φ1000mm),并且在淬火时由于需要900℃以上的高温,因此对该种薄壁环类零件的整体淬火所产生的变形控制较难,现有技术一般在后续采取加大加工余量精交给你个的方式里解决变形余量,但是上述方式存在问题如下:(一)由于加工余量的加大,导致企业在材料的成本上相应增加。
[0003](二)淬火后的加工余量不均匀,作业人员需要对薄壁环类零件上所有余量反复精加工,无形之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0004](三)现有的压淬工装对于薄壁环类零件的定位不精准,无法满足圆度要求。
[0005](四)现有压淬工装无法保证零件周围淬火介质的充分进入,使得淬火后薄壁环类零件整体硬度的均匀性无法得到保障,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不良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压淬工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压淬工装,所述压淬工装包括油缸以及与所述油缸输出端连接的第一模固定座,所述第一模固定座通过所述油缸可移动地连接多根导向杆,每根所述导向杆的一部分连接第一固定板,所述导向杆的另一部分连接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模固定座远离油缸输出端的一部分连接第一模,第二模固定座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二模固定座上设置第二模;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于储油箱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远离第一模固定座的一部分具有第一锥面,在所述第一锥面沿径向开设多个第一槽。
[0009]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槽沿径向的开设长度相同。
[0010]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一槽沿径向的开设长度不同。
[0011]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锥面沿圆周方向开设至少一个第二槽,每个所述第二槽与每个所述第一槽连通。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模远离第二模具固定座的一部分具有第二锥面,在所述第二锥面上沿径向开设多个第三槽。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锥面的锥度与所述第一锥面的锥度相同。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一)通过在第一模上设置第一锥面,在第二模上设置第二锥面,提高了对薄壁环
类零件的定位精准度,同时利用油缸在足够压力下胀圆已加热的薄壁环零件,使得在压紧状态下直接淬火,不仅保证了薄壁环零件的圆度,还减少了加工余量,提高了加工效率以及生产效率。
[0015](二)进一步的,通过开设第一槽以及第二槽,并且第一槽沿径向开设在第一模上,第二槽沿径向开设在第二模上,其可以实现淬火介质的充分进入,使得薄壁环类零件的整体硬度均匀性得到保障,有效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6]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压淬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第一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中标记:1、油缸;100、活塞;2、第一固定板;3、导向杆;4、第一模固定座;5、第一模;500、第一槽;501、第一锥面;502、第二槽;6、薄壁环零件;7、第二模;700、第三槽;701、第二锥面;8、第二模固定座;9、第二固定板;10、淬火介质;11、储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压淬工装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0]请参考图1,所述压淬工装包括油缸1以及与油缸1输出端连接的第一模固定座4,具体的,所述油缸1的输出端为活塞100,通过所述活塞100与第一模固定座4连接,所述第一模固定座4通过油缸1可移动地连接多根导向杆3,具体的,所述导向杆3在本实施例所述压淬工装中共有四根,每根所述导向杆3的上半部分连接第一固定板2,每根所述导向杆3的下半部分连接第二固定板9。通过所述油缸1的活塞100可驱动所述第一模固定座4沿导向杆3沿上下方向作直线移动。
[0021]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第一模固定座4远离活塞100的一部分连接第一模5,所述第二模固定座8连接于第二固定板9,在所述第二模固定座8上设置第二模7,所述第二固定板9设置于储油箱11内,所述储油箱11的内部填充有淬火介质。
[0022]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1,为了保证薄壁环类零件的定位精准度,所述第一模5远离第一模固定座4的端还具有第一锥面501,所述第一锥面501上沿径向开设多个第一槽500,所述第一槽500的开设可以使得淬火介质在该第一槽500内充分流通,使得薄壁环类零件内部的淬火介质分布均匀,以此保证薄壁环类零件整体硬度的均匀性。
[0023]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压淬工装中第一模5由柱形结构和锥形结构一体构成,其中第一锥面501形成于锥形结构上。
[0024]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1,每个所述第一槽500沿径向的开设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槽500沿径向的开设长度可延伸至柱形结构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槽500沿径向的开设长度可延伸至柱形结构与锥形结构的连接处,根据实际淬火的工况,若第一模5与薄壁环零件6的接触面积大时,所述第一槽500的延伸长度长,反之,第一槽500的延伸长度短,进而可实现针对不同尺寸薄壁环零件6的压淬,保证整体硬度的均匀性。
[0025]相应的,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槽500沿径向的开设长度也可以不同,其只要实现薄壁环类零件内部淬火介质10分布均匀即可。
[0026]同样的,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第二模7原理第二模固定座8的一端具有第二锥面701,所述第二锥面701上沿径向开设多个第三槽700,每个所述第三槽700沿径向的开设长度也可以相同或不同,所述第三槽700的与所述第一槽500的功能相同。
[0027]进一步的,请继续参考图1,所述第二锥面701的锥度与所述第一锥面501的锥度相同,通过设置第一锥面501以及第二锥面701,其可以实现薄壁环零件6中心的快速定位,薄壁环零件6内孔的上端面具有与所述第一锥面501配合的倒角,同样的,薄壁环零件6内孔的下端面也具有与所述第二锥面701配合的倒角,由此可实现薄壁环零件6的快速定位。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压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淬工装包括油缸(1)以及与所述油缸(1)输出端连接的第一模固定座(4),所述第一模固定座(4)通过所述油缸(1)可移动地连接多根导向杆(3),每根所述导向杆(3)的一部分连接第一固定板(2),所述导向杆(3)的另一部分连接第二固定板(9);所述第一模固定座(4)远离油缸输出端的一部分连接第一模(5),第二模固定座(8)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9),在所述第二模固定座(8)上设置第二模(7);所述第二固定板(9)设置于储油箱(11)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淬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5)远离第一模固定座(4)的一部分具有第一锥面(501),在所述第一锥面(501)沿径向开设多个第一槽(5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民倪军许斌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源通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