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766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9
一种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属编织机械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由支撑组件Ⅰ、支撑组件Ⅱ、锁紧装置、织线杆Ⅰ、锁紧杆和织线杆Ⅱ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二支撑组件左右排列,织线杆Ⅰ固接于二支撑组件上部之间,且位于二支撑组件的上后方,锁紧杆活动连接于二支撑组件上部之间,且位于二支撑组件的上前方,锁紧杆右端与锁紧装置的锁紧盘固接;织线杆Ⅱ可根据要求与二支撑组件下部三个孔对中的一对固接;锁紧杆的转动角度由锁紧装置锁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解决一种特定编织方法实现机械编织的夹持问题,也可用于手工编织的夹持,还可通过织线杆Ⅱ的不同工作状态实现不同编织方法编织过程中的夹持。作状态实现不同编织方法编织过程中的夹持。作状态实现不同编织方法编织过程中的夹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编织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双足机器人研究始于1960年代,在过去的几十年种蓬勃发展,该领域有很多新的概念不断的提出,2018年任雷教授提出了仿生拉压体的概念,并带领其团队开始了仿生拉压体机器人的研究。在仿生拉压体机器人中,关节韧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22年其团队发表的一篇文章,对利用纤维复制关节韧带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一种编织方式为仿生拉压体机器人关节韧带的编织方法。但是,目前市面上已有的编织机并没有可以对该编织方法进行编织的,所以目前其团队所用的编织关节韧带都是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编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一种特定的关节韧带的编织方法提出的一种夹持机构,本夹持机构也可适用于传统片状编织物编织过程中的夹持。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由支撑组件ⅠA、支撑组件ⅡB、锁紧装置C、织线杆Ⅰ1、锁紧杆2、织线杆Ⅱ3组成,支撑组件ⅠA和支撑组件ⅡB左右排列,织线杆Ⅰ1左端的长圆形结构Ⅰ25与支撑组件ⅠA中上板ⅠA3的长形孔Ⅰ12固接;织线杆Ⅰ1右端的长圆形结构Ⅱ28与支撑组件ⅡB中上板ⅡB3的长形孔Ⅱ23固接;锁紧杆2的圆柱结构Ⅰ30与支撑组件ⅠA中上板ⅠA3的通孔Ⅰ13活动连接;锁紧杆2的圆柱结构Ⅱ33左部与支撑组件ⅡB中上板ⅡB3的通孔24活动连接;锁紧杆2的圆柱结构Ⅱ33右端与锁紧装置C中锁紧盘C1的沉孔37固接;织线杆Ⅱ3的左端与支撑组件ⅠA中底座ⅠA1的通孔组Ⅰ7的一个通孔活动连接;织线杆Ⅱ3的中部与支撑组件ⅡB中底座ⅡB1的通孔组Ⅱ17的一个通孔活动连接;锁紧装置C中锁紧把手C2的圆柱杆40由后至前穿过支撑组件ⅡB中上板ⅡB3的凸台对21、带孔立板22的孔、织线杆Ⅰ1的通孔Ⅲ29,圆柱杆40前部与锁紧装置C中锁紧盘C1的通孔组Ⅲ38的一个通孔滑动连接,锁紧装置C的弹簧C3前端由织线杆Ⅰ1右端的长圆形结构Ⅱ28限位,弹簧C3后端由支撑组件ⅡB中上板ⅡB3的凸台对21限位。
[0005]所述支撑组件ⅠA由底座ⅠA1、立杆组ⅠA2、上板ⅠA3组成,立杆组ⅠA2下端固接于底座ⅠA1上端;立杆组ⅠA2上端固接于上板ⅠA3下端;底座ⅠA1由底板Ⅰ4和腹板Ⅰ5成T形固接而成,底板Ⅰ4上设有沉孔组Ⅰ6的6个沉孔;腹板Ⅰ5上设有通孔组Ⅰ7的3个通孔,且每个通孔内设有凸台组Ⅰ9的2个凸台,腹板Ⅰ5上端面设有螺纹孔对Ⅰ8的2个螺纹孔;上板ⅠA3为腹板Ⅱ11,其下面设有螺纹孔对Ⅱ10的2个螺纹孔,腹板Ⅱ11上设有长形孔Ⅰ12和通孔Ⅰ13,且通孔Ⅰ13和长形孔Ⅰ12前后排列。
[0006]所述支撑组件ⅡB由底座ⅡB1、立杆组ⅡB2、上板ⅡB3组成,立杆组ⅡB2下端固接于底座ⅡB1上端;立杆组ⅡB2上端固接于上板ⅡB3下端;底座ⅡB1由底板Ⅱ14和腹板Ⅲ15
成T形固接而成,底板Ⅱ14上设有沉孔组Ⅱ16的6个沉孔;腹板Ⅲ15上设有通孔组Ⅱ17的3个通孔;腹板Ⅲ15的上端面设有螺纹孔对Ⅲ18的2个螺纹孔;上板ⅡB3由腹板Ⅳ20、凸台对21的2个凸台和带孔立板22组成,腹板Ⅳ20下端面设有螺纹孔对Ⅳ19的2个螺纹孔;腹板Ⅳ20上自前至后设有通孔Ⅱ24和长形孔Ⅱ23,带孔立板22和凸台对21前后排列,并固接于腹板Ⅳ20的长形孔23后侧。
[0007]所述的织线杆Ⅰ1左端为长圆形结构Ⅰ25,织线杆Ⅰ1中部设有环形槽组Ⅰ26和环形凸台组Ⅰ27,织线杆Ⅰ1右端为长圆形结构Ⅱ28,长圆形结构Ⅱ28上设有通孔Ⅲ29;环形槽组Ⅰ26的每个环形槽和环形凸台组Ⅰ27的每个环形凸台的宽度根据织线的粗细、编织物的松紧程度确定。
[0008]所述锁紧杆2左端为圆柱结构Ⅰ30,锁紧杆2中部设有环形槽组Ⅱ31和环形凸台组Ⅱ32,环形槽组Ⅱ31的环形槽和环形凸台组Ⅱ32的环形凸台左右间隔排列;环形槽组Ⅱ31的每个环形槽和环形凸台组Ⅱ32的每个环形凸台的宽度,根据织线的粗细、编织物的松紧程度确定。
[0009]所述织线杆Ⅱ3左活动连接于与底座ⅠA1上;织线杆Ⅱ3中部设有环形槽组Ⅲ34的环形槽和环形凸台组Ⅲ35的环形凸台,环形槽和环形凸台左右间隔排列;织线杆Ⅱ3纵向两侧对称设有纵槽对36的2个纵槽;每个环形槽和环形凸台的宽度根据织线的粗细、编织物的松紧程度确定。
[0010]所述锁紧装置C由锁紧盘C1、锁紧把手C2和弹簧C3组成,锁紧盘C1的圆周上均布有通孔组Ⅲ38的通孔,锁紧盘C1的左侧中心设有沉孔37,锁紧把手C2由手柄39和圆柱杆40固接而成,锁紧盘C1和锁紧把手C2前后排列,锁紧把手C2的圆柱杆40前部与锁紧盘C1的通孔活动连接;弹簧C3套于锁紧把手C2的圆柱杆40。
[0011]本专利技术在织线杆Ⅱ3在编织过程中不断向左移动时,用于一种特定编织方法编织过程的夹持;织线杆Ⅱ3在固定位置保持不动,可用于普遍片状编织物编织过程中的夹持。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1.本专利技术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编织过程中织线所收到的张紧力,可以为始终保持织线是张紧的情况,也可避免因为张紧力过大而导致织线断裂的情况。
[0014]2.本专利技术因织线不同的分布方法,可满足多种编织物编织过程中的夹持需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种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的轴测图;
[0016]图2为一种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的剖正视图;
[0017]图3为图2中a

a的截面视图;
[0018]图4为支撑组件ⅠA的轴测图;
[0019]图5为支撑组件ⅡB的轴测图;
[0020]图6为底座ⅠA1的轴测图;
[0021]图7为上板ⅠA3的轴测图;
[0022]图8为底座ⅡB1的轴测图;
[0023]图9为上板ⅡB3的轴测图;
[0024]图10为上板ⅡB3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1为织线杆Ⅰ1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2为锁紧杆2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3为织线杆Ⅱ3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4为锁紧装置C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5为锁紧把手盘C1的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A.支撑组件ⅠA1.底座ⅠA2.立杆组ⅠA3.上板ⅠB.支撑组件ⅡB1.底座ⅡB2.立杆组ⅡB3.上板ⅡC.锁紧装置C1.锁紧盘C2.锁紧把手C3.弹簧1.织线杆Ⅰ2.锁紧杆3.织线杆Ⅱ4.底板Ⅰ5.腹板Ⅰ6.沉孔组Ⅰ7.通孔组Ⅰ8.螺纹孔对Ⅰ9.凸台组Ⅰ10.螺纹孔对Ⅱ11.腹板Ⅱ12.长形孔Ⅱ13.通孔Ⅰ14.底板Ⅱ15.腹板Ⅲ16.沉孔组Ⅱ17.通孔组Ⅱ18.螺纹孔对Ⅲ19.螺纹孔对Ⅳ20.腹板Ⅳ21.凸台对22.带孔立板23.长形孔Ⅱ24.通孔Ⅱ25.长圆形结构Ⅰ26.环形槽组Ⅰ27.环形凸台组Ⅰ28.长圆形结构Ⅱ29.通孔Ⅲ30.圆柱结构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由支撑组件Ⅰ(A)、支撑组件Ⅱ(B)、锁紧装置(C)、织线杆Ⅰ(1)、锁紧杆(2)、织线杆Ⅱ(3)组成,支撑组件Ⅰ(A)和支撑组件Ⅱ(B)左右排列,织线杆Ⅰ(1)左端的长圆形结构Ⅰ(25)与支撑组件Ⅰ(A)中上板Ⅰ(A3)的长形孔Ⅰ(12)固接;织线杆Ⅰ(1)右端的长圆形结构Ⅱ(28)与支撑组件Ⅱ(B)中上板Ⅱ(B3)的长形孔Ⅱ(23)固接;锁紧杆(2)的圆柱结构Ⅰ(30)与支撑组件Ⅰ(A)中上板Ⅰ(A3)的通孔Ⅰ(13)活动连接;锁紧杆(2)的圆柱结构Ⅱ(33)左部与支撑组件Ⅱ(B)中上板Ⅱ(B3)的通孔(24)活动连接;锁紧杆(2)的圆柱结构Ⅱ(33)右端与锁紧装置(C)中锁紧盘(C1)的沉孔(37)固接;织线杆Ⅱ(3)的左端与支撑组件Ⅰ(A)中底座Ⅰ(A1)的通孔组Ⅰ(7)的一个通孔活动连接;织线杆Ⅱ(3)的中部与支撑组件Ⅱ(B)中底座Ⅱ(B1)的通孔组Ⅱ(17)的一个通孔活动连接;锁紧装置(C)中锁紧把手(C2)的圆柱杆(40)由后至前穿过支撑组件Ⅱ(B)中上板Ⅱ(B3)的凸台对(21)、带孔立板(22)的孔、织线杆Ⅰ(1)的通孔Ⅲ(29),圆柱杆(40)前部与锁紧装置(C)中锁紧盘(C1)的通孔组Ⅲ(38)的一个通孔滑动连接,锁紧装置(C)的弹簧(C3)前端由织线杆Ⅰ(1)右端的长圆形结构Ⅱ(28)限位,弹簧(C3)后端由支撑组件Ⅱ(B)中上板Ⅱ(B3)的凸台对(21)限位。2.所述支撑组件Ⅰ(A)由底座Ⅰ(A1)、立杆组Ⅰ(A2)、上板Ⅰ(A3)组成,立杆组Ⅰ(A2)下端固接于底座Ⅰ(A1)上端;立杆组Ⅰ(A2)上端固接于上板Ⅰ(A3)下端;底座Ⅰ(A1)由底板Ⅰ(4)和腹板Ⅰ(5)成T形固接而成,底板Ⅰ(4)上设有沉孔组Ⅰ(6)的6个沉孔;腹板Ⅰ(5)上设有通孔组Ⅰ(7)的3个通孔,且每个通孔内设有凸台组Ⅰ(9)的2个凸台,腹板Ⅰ(5)上端面设有螺纹孔对Ⅰ(8)的2个螺纹孔;上板Ⅰ(A3)为腹板Ⅱ(11),其下面设有螺纹孔对Ⅱ(10)的2个螺纹孔,腹板Ⅱ(11)上设有长形孔Ⅰ(12)和通孔Ⅰ(13),且通孔Ⅰ(13)和长形孔Ⅰ(12)前后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片状编织物编织机的夹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Ⅱ(B)由底座Ⅱ(B1)、立杆组Ⅱ(B2)、上板Ⅱ(B3)组成,立杆组Ⅱ(B2)下端固接于底座Ⅱ(B1)上端;立杆组Ⅱ(B2)上端固接于上板Ⅱ(B3)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雷谢红王坤阳钱志辉卢雪薇滕俊男汤靖皓赵迪任露泉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