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36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上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预埋有上节柱纵向钢筋;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预埋有下节柱纵向钢筋;上组合钢模板包括:上钢板、上T型钢以及上内隔板;上钢板固定于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底部的外表面;上内隔板与上钢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上T型钢固定于上钢板的外侧壁;下组合钢模板包括:下钢板、下T型钢以及下内隔板;下钢板固定于下节钢筋混凝土柱顶部的外表面;下内隔板与下钢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下T型钢固定于下钢板的外侧壁;预埋波纹管置于上节钢筋混凝土柱或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操作方便,且稳定性强。定性强。定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0002]我国装配式建筑已经发展了70多年,但相较于国外发展较慢,从最初的手工作业到机械化生产,从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到能够自主创新,期间经历过高潮也有过低谷。
[0003]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现浇建筑模式的优势已逐渐消失,装配式建筑成为未来我国建筑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2015年后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关键性的政策开始大力推行发展装配式建筑。而柱子作为装配式建筑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竖向支撑构件,对其连接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0004]随着钢筋混凝土建筑层高的不断增大,其建筑所受到的竖向荷载也会相应的增大。而对于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其底层竖向构件所受到的力会比上层竖向构件大的多,因此会出现上、下层柱截面不相同的情况。当前我国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中,对于变截面柱连接节点的处理方面仍是个技术难题。
[0005]当前我国在变截面柱连接节点的处理方法多采用将竖向钢筋进行弯折过渡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施工难度大、难以控制弯折精度的缺点。
[0006]因此,研究出一种施工操作方便,且稳定性强的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施工操作方便,且稳定性强的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包括:
[0010]上节钢筋混凝土柱,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预埋有上节柱纵向钢筋;
[0011]下节钢筋混凝土柱,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装配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底端;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预埋有下节柱纵向钢筋;
[0012]上组合钢模板,所述上组合钢模板设置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外侧;所述上组合钢模板包括:上钢板、上T型钢以及上内隔板;所述上钢板设有多个,且固定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底部的外表面;所述上内隔板置于多个所述上钢板围成的内腔中,且与所述上钢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上T型钢沿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的轴线方向固定于所述上钢板的外侧壁;所述上节柱纵向钢筋与所述上内隔板连接;
[0013]下组合钢模板,所述下组合钢模板设置于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外侧,所述下组合钢模板包括:下钢板、下T型钢以及下内隔板;所述下钢板设有多个,且固定于所述下节
钢筋混凝土柱顶部的外表面;所述下内隔板置于多个所述下钢板围成的内腔中,且与所述下钢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下T型钢沿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轴线方向固定于所述下钢板的外侧壁;所述下节柱纵向钢筋与所述下内隔板连接;所述上钢板与下钢板一一对应,且相互焊接;所述上T型钢与下T型钢一一对应,且相互焊接;
[0014]预埋波纹管,所述上内隔板和下内隔板表面均开设有灌浆孔,预埋波纹管置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或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内部,且贯穿所述灌浆孔。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上钢板和下钢板对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和下节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固定连接,同时通过上T型钢和下T型钢对上钢板和下钢板进行固定,增强装配式建筑梁柱节点强度,从而达到装配式建筑的目的;并且根据不同变截面柱连接节点的要求组成对应的组合钢模板连接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和下节钢筋混凝土柱,还能选择性连接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或者现浇钢筋混凝土梁,能适应不同的施工条件。
[0016]优选的,所述上T型钢顶部的腹板两侧均固定有搭筋板。
[0017]优选的,所述上T型钢与其对应的下T型钢的腹板两侧均设置有夹板,两个所述夹板与上T型钢、下T型钢之间通过高强度螺栓固定连接。夹板设置使得上T型钢、下T型钢之间固定的更加稳固。
[0018]优选的,所述上节柱纵向钢筋与上内隔板的连接处设有垫板,所述上节柱纵向钢筋依次穿过所述垫板、上内隔板,并通过定位螺母与所述垫板、上内隔板固定连接。垫板的设置可以保证上节柱纵向钢筋的保护层达到要求。
[0019]优选的,所述下节柱纵向钢筋与下内隔板的连接处设有垫板,所述下节柱纵向钢筋依次穿过所述垫板、下内隔板,并通过定位螺母与所述垫板、下内隔板固定连接。垫板的设置可以保证下节柱纵向钢筋的保护层达到要求。
[0020]优选的,所述上内隔板和下内隔板均设有两个,且分别平行固定于多个所述上钢板或多个所述下钢板围成的内腔中。
[0021]优选的,所述预埋波纹管的出料端贯穿两个所述上内隔板或两个所述下内隔板,置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和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处;所述预埋波纹管在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和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内部均设有两个。通过预埋波纹管可以向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和下节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处灌注混凝土,使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和下节钢筋混凝土柱连接为一体。
[0022]优选的,所述上内隔板和下内隔板的表面开设有透气孔。
[0023]优选的,多个所述上钢板之间、多个所述下钢板之间、上T型钢和下T型钢之间、上钢板与上T型钢之间、下钢板与下T型钢之间,上T型钢与搭筋板之间均通过对接焊缝连接。
[0024]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有益效果为:
[0025](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上钢板和下钢板对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和下节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固定连接,同时通过上T型钢和下T型钢对上钢板和下钢板进行固定,可以增强装配式建筑梁柱节点强度;
[0026](2)上组合钢模板和下组合钢模板分别由多个上钢板和多个下钢板连接,可以根据不同变截面柱连接节点的要求组成对应的组合钢模板连接上节钢筋混凝土柱和下节钢筋混凝土柱;
[0027](3)还能选择性连接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或者现浇钢筋混凝土梁,能适应不同的施工条件。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图1中B

B处的剖视图。
[0032]其中,图中,
[0033]1‑
上节钢筋混凝土柱;2

上节柱纵向钢筋;3

下节钢筋混凝土柱;4

下节柱纵向钢筋;
[0034]5‑
上组合钢模板;
[0035]51

上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节钢筋混凝土柱(1),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1)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预埋有上节柱纵向钢筋(2);下节钢筋混凝土柱(3),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3)装配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1)的底端;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3)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预埋有下节柱纵向钢筋(4);上组合钢模板(5),所述上组合钢模板(5)设置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1)的外侧;所述上组合钢模板(5)包括:上钢板(51)、上T型钢(52)以及上内隔板(53);所述上钢板(51)设有多个,且固定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1)底部的外表面;所述上内隔板(53)置于多个所述上钢板(51)围成的内腔中,且与所述上钢板(5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上T型钢(52)沿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1)的轴线方向固定于所述上钢板(51)的外侧壁;所述上节柱纵向钢筋(2)与所述上内隔板(53)连接;下组合钢模板(6),所述下组合钢模板(6)设置于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3)的外侧,所述下组合钢模板(6)包括:下钢板(61)、下T型钢(62)以及下内隔板(63);所述下钢板(61)设有多个,且固定于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3)顶部的外表面;所述下内隔板(63)置于多个所述下钢板(61)围成的内腔中,且与所述下钢板(6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下T型钢(62)沿所述下节钢筋混凝土柱(3)的轴线方向固定于所述下钢板(61)的外侧壁;所述下节柱纵向钢筋(4)与所述下内隔板(63)连接;所述上钢板(51)与下钢板(61)一一对应,且相互焊接;所述上T型钢(52)与下T型钢(62)一一对应,且相互焊接;预埋波纹管(7),所述上内隔板(53)和下内隔板(63)表面均开设有灌浆孔(8),预埋波纹管(7)置于所述上节钢筋混凝土柱(1)或下节钢筋混凝土柱(3)的内部,且贯穿所述灌浆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T型钢(52)顶部的腹板两侧均固定有搭筋板(9)。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杨志永雷拓尹优陈志康高晓通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