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液冷散热器和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5987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液冷散热器和电器,涉及液冷散热器技术领域。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包括流道板,流道板设有凹陷的流动腔,流动腔开口于流道板的第一侧,流动腔内形成流道;还包括扰流板;扰流板包括板体和凸起于板体的扰流体,多个扰流体按预设规律布置;流道板与扰流板连接,板体置于第一侧,扰流体置于流道内。液冷散热器包括上述的流道组件。电器包括相互配合的发热器件和液冷散热器;液冷散热器采用上述的液冷散热器。改善组装方式,缩短机加工耗时,综合提升且降本增效。本增效。本增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液冷散热器和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液冷散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改善了组装方式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液冷散热器和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现常用液冷散热器解决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现有一种液冷散热器包括流道板和盖板,流道板形成凹陷且弯曲延伸的流道,流道朝向盖板开口,盖板盖合到流道板后可以遮盖流道。另外,为提升扰流效果,流道板还加工出从流道底壁凸起的扰流体阵列。
[0003]现有的该种液冷散热器存在的问题是,需要采用全机加工去形成流道板内的流道以及扰流体等结构,而扰流体数量多且细,导致流道板的机加工费时,若为缩短机加工耗时而增大扰流体的体积并减小扰流体的数量则影响扰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组装方式、缩短机加工耗时而提升生产效率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
[0005]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组装方式、缩短机加工耗时而提升生产效率的液冷散热器。
[0006]本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生产效率的电器。
[0007]本技术第一目的提供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包括流道板,流道板设有凹陷的流动腔,流动腔开口于流道板的第一侧,流动腔内形成流道;还包括扰流板;扰流板包括板体和凸起于板体的扰流体,多个扰流体按预设规律布置;流道板与扰流板连接,板体置于第一侧,扰流体置于流道内。
[0008]另一进一步的方案是,扰流板冲压成型。
[0009]由上述方案可见,由于本技术通过增设扰流板的方式将扰流体分离于流道板设置,流道板只需要机加工出流道,而扰流板可选用更有利的其他成型方式成型如冲压成型,此设置能有效减小机加工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且保证扰流效果。
[0010]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侧上具有表面且设有下沉于表面的下沉位,板体置于下沉位中。
[0011]由上可见,下沉位的设置利于对板体预定位,也利于板体对流道密封,更进一步的是,位于下沉位的板体不影响盖体的盖合。
[0012]再进一步的方案是,下沉位环绕流动腔。
[0013]由上可见,此设置利于较薄的板体稳定地保持在下沉位中。
[0014]进一步的方案是,板体与流动腔的外周边缘密封配合。
[0015]由上可见,此设置使板体更好地对流道密封。
[0016]进一步的方案是,流道组件还包括盖板,盖板与流道板固定连接,扰流板位于盖板与流道板之间。
[0017]由上可见,盖体不仅保证了流道的密封性,也进一步限定扰流板。
[0018]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盖板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流动腔连通。
[0019]由上可见,此设置下无需将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流道板的侧部,因而流道板无需考虑进液口和出液口的截面积,流道板能够具有更小的厚度,从而使液冷散热器更薄。
[0020]进一步的方案是,扰流体呈圆柱状,和/或,多个扰流体叉排布置。
[0021]由上可见,扰流体设置柱状或进一步设置为圆柱状,在实现分流的前提下减小水流的局部压力损失。在扰流柱的作用下,流体分为多股,沿着扰流柱外掠而过,伴随着流动脱体强化了换热。同时扰流体叉排的设计,使得流体在扰流体之间交替收缩和扩张的弯曲通道中流动,扰动剧烈,传热系数进一步提升。形成的波浪形变化形态也破坏了在流道底面形成的边界层,提高了发热源往散热流道的传热效率。
[0022]本技术第二目的提供的液冷散热器包括上述的流道组件。
[0023]本技术第三目的提供的电器包括相互配合的发热器件和液冷散热器;液冷散热器采用上述的液冷散热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液冷散热器实施例及相连接组件的结构图。
[0025]图2为本技术液冷散热器实施例及相连接组件的剖视图。
[0026]图3为本技术液冷散热器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0027]图4为本技术液冷散热器实施例及相连接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0028]图5为本技术液冷散热器实施例中流道板的结构图。
[0029]图6为本技术液冷散热器实施例中扰流板的局部视图。
[0030]图7为本技术液冷散热器实施例中流道与扰流体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液冷散热器实施例中液体通过流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液冷散热器与进液管组件41、出液管组件42、三个二极管51以及三个IGBT器件52连接,其中,液冷散热器通过进液管组件41送入冷却液并通过出液管组件42排出冷却液,三个二极管51以及三个IGBT器件52均涂敷散热硅脂后紧贴液冷散热器的外表面安装。二极管51和IGBT器件52均为本技术的发热器件。
[0033]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液冷散热器包括流道板1、盖板2和相对于现有技术增设的扰流板3,流道板1、盖板2和扰流板3构成了本技术的流道组件。再结合图5,流道板1的厚度方向上,流道板1包括正对盖板2的第一侧108,以及背对盖板2并正对二极管51以及IGBT器件52的第二侧109,上述外表面为第二侧109的表面,第一侧108上具有内表面11,内表面11为本技术的表面。在第一侧108上,通过机加工成型出凹陷于内表面11且敞口于第一侧108的流动腔100,且流动腔100内成型出流程隔板13而使流动腔100内形成了蜿蜒延伸的流道101。
[0034]本技术中,流道101内不成型扰流体,因而使流道板1的机加工难度降低以及机加工耗时缩短。相对地,本技术通过增设的扰流板3设置扰流体32。如图6所示,扰流
板3包括板体31以及从板体31上凸起且呈圆柱状的扰流体32。本实施例中,扰流板3冲压成型。
[0035]板体31不仅能作为定位部而使扰流板3稳定地安装到液冷散热器中,且多个扰流体32均连接在板体31使得多个扰流体32的安装一次完成。进一步地,参见图4和图5,第一侧108上,在内表面11与流动腔100之间还设置有一圈下沉位12,下沉位12下沉于内表面11且围绕在流动腔100的外周边缘上。当板体31安装到第一侧108,板体31置于下沉位12中。下沉位12不仅对板体31起定位和支撑作用,还能保证板体31不会凸起于内表面11而影响盖板2的盖合。
[0036]另外,由于下沉位12环绕于流动腔100设置,板体31的外周轮廓与下沉位12的内周轮廓适配,再加上盖板2的定位加强,当板体31安装到位,板体31与下沉位12之间沿环绕流动腔100的方向保持连续连接,因而板体31能够与流动腔100的外周边缘密封配合,从而更好地保证流道的密封性。当板体31安装到位,多个扰流体32则置于流道101内且与流道101的底面相抵。
[0037]参见图3、图4和图7,盖上盖板2并通过螺栓锁紧流道板1与盖板2后,扰流板3被稳固在流道板1与盖板2之间。本实施例中,盖板2上设有沿自身厚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包括流道板,所述流道板设有流动腔,所述流动腔开口于所述流道板的第一侧,所述流动腔内形成流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包括板体和凸起于所述板体的扰流体;所述流道板与所述扰流板连接,所述板体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扰流体置于所述流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冲压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上具有表面且设有下沉于所述表面的下沉位,所述板体置于所述下沉位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位环绕所述流动腔。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冷散热器的流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与所述流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李华松李想李斌郭庆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