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绕线结构的排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5714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绕线结构的排插,包括排插主体和线缆,所述排插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对侧设置的壳面板部和壳底部,所述壳面板部上设置有电性插孔,所述线缆的外端具有插头;所述壳底部间距式设置有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和可供插头插入固定的非电性插孔;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一端铰接于壳体底部,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底部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使线缆能沿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绕线实现底部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十分紧凑,其结构设计简单,十分巧妙,不会占用原来排插的设计空间,易于生产制作,而且,收线块收折、展开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适于推广。适于推广。适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绕线结构的排插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插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带绕线结构的排插。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排插上普遍不具有绕线结构,若需要绕线,常规操作方式是将线缆围绕排插本体缠绕,该种收线方式,一方面,由于线缆的插头未能定位,缠绕后的线缆容易松散,另一方面,缠绕线缆后的排插本体,其整体外表面是不规则曲面,放置时不好定位。
[0003]以及,在CN 203481558 U中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在所述的插座本体下端底部设有一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设有自动收线器,插座本体的电源线环绕在自动收线器上,所述的自动收线器的收线开关设在插座本体的上表面。在所述的空腔外铰接有一腔门,打开腔门,可以将电源线拉出。该种插座,通过设有环绕电源线的收线器,可将电源线方便、快速的收纳在本体内。又如CN 205790568 U中公开一种带安全门的可收线插座。该插座包括外壳、内壳、线槽、内壳底座、插头凹槽、半圆形凹槽、方形口、外壳出线口、插孔、USB口、安全门装置、方形扣和内壳出线口;所述内壳套设于外壳内部;所述内壳包括线槽、内壳底座、插头凹槽、半圆形凹槽和方形口。将安全门装置引入插座内部,增加了产品的安全性能;插头凹槽引入插座的内部设计中,实现了可收线的目的。
[0004]上述两种自带收线结构的插座,其会大幅增加了插座的厚度,而且,结构较复杂,对于目前常见的排插而言,若借鉴这些收线结构设计,需要颠覆其原本排插设计的结构,生产制作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不适于推广应用。
[0005]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绕线结构的排插,其实现底部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十分紧凑,其结构设计简单,十分巧妙,不会占用原来排插的设计空间,可以基于原有排插的基本设计,增加收线块,稍作结构变化即可,易于生产制作,而且,收线块收折、展开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适于推广。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带绕线结构的排插,包括有排插主体和连接于排插主体的线缆,所述排插主体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对侧设置的壳面板部和壳底部,所述壳面板部上设置有电性插孔,所述线缆从壳体的一端部伸出,且线缆的外端具有插头;所述壳底部间距式设置有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和可供插头插入固定的非电性插孔,所述非电性插孔位于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之间;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一端铰接于壳体底部,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底部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分别附着于壳体底部,向下翻转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后,使得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均展开立于壳体底部的下方,所述第一
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相背侧作为绕线部,进而使线缆能沿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绕线实现底部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收线块包括有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上,所述第一绕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挡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挡线部的另一端远离第二收线块延伸设置,且第一挡线部与第一绕线部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一收线块的绕线部设置于第一绕线部上可附着壳体底部的侧面;所述第二收线块包括有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所述第二绕线部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上,所述第二绕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挡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挡线部的另一端远离第一收线块延伸设置,且第二挡线部与第二绕线部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设置于第二绕线部上可附着壳体底部的侧面;所述线缆依次穿过第一夹线槽、第二夹线槽进行绕线。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构成第一L形结构,所述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构成第二L形结构。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的夹角为80

100度,所述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的夹角为80

100度。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部上远离壳体底部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悬挂孔。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绕线部上远离壳体底部的侧面设置有第二悬挂孔。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挡线部上设置有第三悬挂孔,所述第三悬挂孔的挂入方向垂直于第一悬挂孔的挂入方向。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收折槽,所述壳体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收折槽,所述第一挡线部收折于第一收折槽内,所述第二挡线部收折于第二收折槽内。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有面壳和底壳,所述壳面板部形成于面壳的顶部,所述壳底部形成于底壳的底部;所述面壳的顶部前端形成有往前超出底壳的前端的前延伸部,所述第一收折槽形成于前延伸部和底壳的前端面之间;所述面壳的顶部后端形成有往后超出底壳的后端的后延伸部,所述第二收折槽形成于后延伸部和底壳的后端面之间;所述面壳的顶部靠近前端的左、右侧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侧向延伸部,左、右侧的第一侧向延伸部与壳底部之间形成第三收折槽,所述第一绕线部收折于第三收折槽内;所述第一收折槽与第三收折槽贯通形成第一L形槽;所述面壳的顶部靠近后端的左、右侧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二侧向延伸部,左、右侧的第二侧向延伸部与壳底部之间形成第四收折槽,所述第二绕线部收折于第四收折槽内;所述第二收折槽与第四收折槽贯通形成第二L形槽。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延伸部上设置有便于展开第一收线块的第一操作缺口,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挡线部露于第一操作缺口处,所述后延伸部上设置有便于展开第二收线块的第二操作缺口,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二挡线部露于第二操作缺口处。
[0017]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非电性插孔的设置,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底部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使线缆能沿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绕线实现底部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十分紧凑,其结构设计简
单,十分巧妙,不会占用原来排插的设计空间,可以基于原有排插的基本设计,增加收线块,稍作结构变化即可,易于生产制作,而且,收线块收折、展开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适于推广。
[0018]为更清楚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图(未收线状态);图2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立体示图(未收线状态);图3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一的截面示图(未收线状态);图4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图(未收线状态,且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展开状态);图5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一的分解示图(未收线状态);图6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图(收线状态);图7是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一的截面示图(收线状态);图8是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绕线结构的排插,包括有排插主体和连接于排插主体的线缆,所述排插主体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对侧设置的壳面板部和壳底部,所述壳面板部上设置有电性插孔,所述线缆从壳体的一端部伸出,且线缆的外端具有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底部间距式设置有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和可供插头插入固定的非电性插孔,所述非电性插孔位于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之间;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一端铰接于壳体底部,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底部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分别附着于壳体底部,向下翻转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后,使得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均展开立于壳体底部的下方,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相背侧作为绕线部,进而使线缆能沿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绕线实现底部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绕线结构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线块包括有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上,所述第一绕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挡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挡线部的另一端远离第二收线块延伸设置,且第一挡线部与第一绕线部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一收线块的绕线部设置于第一绕线部上可附着壳体底部的侧面;所述第二收线块包括有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所述第二绕线部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上,所述第二绕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挡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挡线部的另一端远离第一收线块延伸设置,且第二挡线部与第二绕线部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设置于第二绕线部上可附着壳体底部的侧面;所述线缆依次穿过第一夹线槽、第二夹线槽进行绕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绕线结构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构成第一L形结构,所述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构成第二L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绕线结构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的夹角为8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森华陈少锋谭亮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喜诺电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