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513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电路,涉及但不限于家居技术领域,连接电路包括电源模块、防反接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控制电路根据防反接电路的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第一二极管截止,断开电源模块的连接,当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控制防反接电路的第一开关导通,第一二极管短路。本实施例在反接状态利用第一二极管的截止状态断开电源模块的连接,实现防反接功能。在正常工作状态利用第一开关导通将第一二极管短路,避免防反接电路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较大能耗,在实现防反接功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防反接电路的功耗,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提升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家居
,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如今很多家具电器产品的连接电路都包含防反接单元,以避免安装错误导致电源输入接反的情况,损坏相应的电器产品。
[0003]相关技术中,为了防止电源模块接反,在电器产品的连接电路上安装防反接电路,但是防反接电路在电源正常连接,电器产品正常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功耗,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降低电器产品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电路,根据第二柜体的使用状态自适应控制感应光源进行步进开断,实现按需照明,在不降低用户照明体验的同时降低感应光源的能耗,从而实现节能效果。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电路,包括:
[0006]电源模块;
[0007]防反接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负载后接地;
[0008]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开关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差,根据所述电压差判断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反接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
[0009]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所述第一二极管截止,用于断开所述电源模块的连接;
[0010]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短路。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检测支路和MCU控制单元;
[0012]所述电压检测支路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两侧,用于将所述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分别送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引脚和第二输入引脚,以使得所述MCU控制单元能够根据所述电压差判断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引脚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短路。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压检测支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0014]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支路和第三开关支路;
[0016]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二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发射级接地;
[0017]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包括:第三开关、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三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集电极,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三开关的集电极接地。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关为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源级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
[0020]防浪涌电路,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
[0021]浪涌保护支路,所述浪涌保护支路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防浪涌电路和所述MCU控制单元连接;
[0022]在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引脚6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导通,所述防浪涌电路短路。
[002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浪涌电路包括:热敏电阻和保险丝,所述热敏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负极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保险丝的一端连接,所述保险丝的另一端与负载连接。
[002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浪涌保护支路还包括:第五开关支路、第六开关支路、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一电容;
[0025]所述第五开关支路包括:第五开关、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第五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引脚,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和第五开关的基极;所述第五开关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26]所述第六开关支路包括:第六开关、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所述第六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和第六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开关的集电极、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27]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十电阻和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后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发射级。
[002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开关为场效应管,所述第六开关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源级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的漏极与所述电
源模块的负极连接。
[002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MCU供电支路;
[0030]所述MCU供电支路包括:第七开关、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一稳压二极管;
[0031]所述第七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的发射级与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电源引脚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电源引脚通过所述第四电容接地。
[0032]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电路,包括电源模块、防反接电路和控制电路,其中,防反接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模块,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负载后接地;控制电路与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连接,用于获取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差,根据电压差判断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反接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当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第一二极管截止,用于断开电源模块的连接,当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防反接电路,所述防反接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负载后接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开关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差,根据所述电压差判断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包括:反接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反接状态时,所述第一二极管截止,用于断开所述电源模块的连接;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控制电路用于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短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压检测支路和MCU控制单元;所述电压检测支路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两侧,用于将所述第一二极管两侧的电压分别送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引脚和第二输入引脚,以使得所述MCU控制单元能够根据所述电压差判断所述电源模块的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源模块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引脚输出低电平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一二极管短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支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支路和第三开关支路;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二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MCU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引脚,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开关的发射级接地;所述第三开关支路包括:第三开关、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三开关为三极管;所述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集电极,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基极,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级,所述第三开关的集电极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为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开关的栅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漏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源级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信
申请(专利权)人:箭牌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