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及电致变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4219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3:00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及电致变色装置,该系统应用于包含至少两个电致变色单元的电致变色装置,该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检测单元,每一检测单元分别与其中一电致变色单元对应设置,每个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对应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控制器,与每个检测单元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接收各个检测单元获取的透光信号,并根据各透光信号调节施加至对应电致变色单元上的电压,以使各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之差符合预设要求。本申请可以根据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控制对应电致变色单元变色达到一致,以解决各电致变色单元受不同老化程度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透光率一致的技术问题。无法达到透光率一致的技术问题。无法达到透光率一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及电致变色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
,尤其涉及一种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及电致变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材料能够用于实现不同颜色或透明度之间的光学性能切换,例如,将电致变色材料应用在幕墙中,起到调节穿过幕墙的光线强度的作用。通常地,幕墙的尺寸往往较大,需要通过多块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电致变色玻璃拼接形成。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各电致变色材料随着使用,其光线调节性能发生衰退老化。在给每片电致变色玻璃充入相同的电压或发送调节相同档位命令时,部分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往往达不到目标透过率,且每块电致变色玻璃的衰退和老化程度不一样,导致多块电致变色玻璃之间出现透光不一致的现象,大大影响了用户的视觉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及电致变色装置,旨在解决电致变色装置中各个电致变色单元之间受不同老化程度的影响,各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率无法达到一致的技术问题。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应用于包含至少两个电致变色单元的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系统包括:
[0005]至少两个检测单元,每一所述检测单元分别与其中一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对应设置,每个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对应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
[0006]控制器,与每个所述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各个所述检测单元获取的所述透光信号,并根据各所述透光信号调节施加至对应电致变色单元的电压,以使各所述对应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之差达到预设要求。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层、电致变色膜层和第二透明层,所述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层与所述第二透明层之间,且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边缘部位。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设于距离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边缘10毫米至20毫米处。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光发射端和光接收端,所述光发射端与所述光接收端设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同一侧;
[0010]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第一导光光纤和第二导光光纤,所述第一导光光纤和所述光发射端连接,所述第二导光光纤与所述光接收端连接;
[0011]所述第一导光光纤用于将所述光发射端发射出的测试光导向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背离所述光发射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光纤用于将经过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后的光导入所述光接收端。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层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层在对应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所述边缘部位设置有遮蔽区,所述遮蔽区在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上的投影覆盖所述检测单元。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光发射端和光接收端,所述光发射端与所述光接收端分别设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两侧;
[0014]所述光发射端用于朝向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发出测试光,所述光接收端用于接收所述测试光穿过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后的光强。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发射端包括光源,所述光接收端包括光强感应器;
[0016]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垂直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表面。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包括变色区和空白区,所述空白区沿所述变色区的周侧设置;
[0018]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一光传感器和第二光传感器,所述第一光传感器对应所述空白区设置,用于采集环境光的光强信号;所述第二光传感器对应所述变色区设置,用于采集所述环境光穿过所述变色区后的光强信号。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单元还包括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之间,所述第二粘接层设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与所述第二透明层之间;
[0020]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第一光传感器和第二光传感器,所述第一光传感器的受光面与所述第一粘接层的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表面齐平,用于采集环境光穿过所述第一粘接层后的光强信号;所述第二光传感器的受光面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背离所述第一粘接层的表面齐平,用于采集所述环境光穿过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后的光强信号。
[0021]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包括:上述的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和至少两个拼接设置的电致变色单元。
[0022]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可以应用于由多个电致变色单元拼接而成的电致变色装置,如大面积的幕墙或者汽车天幕等,其通过设置与电致变色单元数量相同的检测单元,并由控制器根据检测单元检测到的透光信号来调节施加至相应电致变色单元的电压,以使各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之差达到预设要求。该系统可以根据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控制对应电致变色单元变色达到一致,从而有效解决各个电致变色单元因老化程度不同而导致透光率不一致的问题,进而可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感。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5]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6]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电致变色单元及检测单元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7]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电致变色单元及检测单元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28]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电致变色单元及检测单元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0029]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电致变色单元及检测单元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003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1]100

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10

控制器;20

检测单元;30

电致变色单元;40

存储器;310

第一透明层;320

电致变色膜层;330

第二透明层;340

第一粘接层;350

第二粘接层;211

光发射端;212

光接收端;221

第一光传感器;222

第二光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3]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含至少两个电致变色单元的电致变色装置,所述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检测单元,每一所述检测单元分别与其中一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对应设置,每个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对应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控制器,与每个所述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各个所述检测单元获取的所述透光信号,并根据各所述透光信号调节施加至对应电致变色单元的电压,以使各所述电致变色单元的透光信号之差达到预设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层、电致变色膜层和第二透明层,所述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层与所述第二透明层之间,且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边缘部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设于距离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边缘10毫米至20毫米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包括光发射端和光接收端,所述光发射端与所述光接收端设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同一侧;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第一导光光纤和第二导光光纤,所述第一导光光纤和所述光发射端连接,所述第二导光光纤与所述光接收端连接;所述第一导光光纤用于将所述光发射端发射出的测试光导向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背离所述光发射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光光纤用于将经过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后的光导入所述光接收端。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电致变色装置变色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层和/或所述第二透明层在对应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的所述边缘部位设置有遮蔽区,所述遮蔽区在所述电致变色膜层上的投影覆盖所述检测单元。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嘉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