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379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包括瓦楞纸外箱,所述外箱内设置有由瓦楞纸折设而成的第一缓冲支撑件、第二缓冲支撑件、第一配件盒、第二配件盒、第三缓冲支撑件、第三配件盒、第四配件盒、第五配件盒、限位缓冲支撑件、第五缓冲支撑件、第六缓冲支撑件、第七缓冲支撑件、第八缓冲支撑件、限位固定件;内部结构紧凑,抗震防摔能力强。抗震防摔能力强。抗震防摔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瓦楞纸包装纸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动感单车的包装基本采用瓦楞纸包装箱,为了缩小包装箱的整体面积便于运输存放,一般会将动感单车分拆放置,分拆后主要包括单车主架、把手以及连接在单车主架相应位置的一些零散小部件。现有技术中,由于单车主架的形状并不规则,常规的包装方式是将单车主架至于外箱内,把手和零散小部件均采用一盒子对应至于外箱内,其余空间填充泡沫,从而实现防摔的功能;而这种包装方式存在的缺陷是:不环保;结构不紧凑,单车主架在外箱内部容易发生晃动或位移,并且抗震防摔能力弱,不能对产品进行有效的保护。鉴于这种情况,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内部结构紧凑,抗震防摔能力强。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包括瓦楞纸外箱,所述外箱内设置有由瓦楞纸折设而成的第一缓冲支撑件、第二缓冲支撑件、第一配件盒、第二配件盒、第三缓冲支撑件、第三配件盒、第四配件盒、第五配件盒、限位缓冲支撑件、第五缓冲支撑件、第六缓冲支撑件、第七缓冲支撑件、第八缓冲支撑件、限位固定件;
[0005]所述第一缓冲支撑件、第二缓冲支撑件、第三配件盒从下至上依次叠设并且与所述外箱宽度方向的一侧内壁相贴接触;
[0006]所述外箱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一侧与所述外箱宽度方向的内侧壁以及底部相贴接触的限位缓冲支撑件;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的下部靠向所述外箱宽度方向的内侧壁一侧形成有让位空间A,所述第三缓冲支撑件对应嵌合设置在所述让位空间A内;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靠向所述第三配件盒的一侧形成有供动感单车车轮插入的让位空间;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六缓冲支撑件;
[0007]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第六缓冲支撑件、第一缓冲支撑件、第二缓冲支撑件、第三配件盒围设形成动感单车主架放置空间;
[0008]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和所述第三配件盒之间依次设置有与所述外箱长度方向的内侧壁相贴接触的第二配件盒、第五配件盒、第一配件盒;所述第二配件盒、第五配件盒、第一配件盒的另一侧与动感单车主架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第二配件盒的一侧与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的一侧相贴接触,所述第二配件盒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五配件盒的一侧相贴接触;所述第一配件盒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缓冲支撑件、第二缓冲支撑件、第三配件盒的一侧相贴接触,所述第一配件盒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五配件盒之间形成动感单车踩踏杆的让位空间;
[0009]所述第一配件盒)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配件盒的一侧相贴接触的第四配件
盒;所述第四配件盒长度方向的一侧面与所述外箱内侧壁相贴接触,所述第四配件盒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面与动感单车主架的一侧相接触;
[0010]所述第六缓冲支撑件和所述第三配件盒之间依次设置有第八缓冲支撑件、第七缓冲支撑件;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的一侧与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的上部相抵接触,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相抵接触;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与动感单车主架车头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车头嵌合空间;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的相对两侧面分别与所述外箱的相对两侧内壁相贴接触;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靠向所述第五配件盒的一侧形成有把手让位空间;所述把手让位空间内设置有限位固定件;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五配件盒和所述第四配件盒的上表面相贴接触;
[0011]所述第四配件盒、第三配件盒和外箱内侧壁之间围设形成第五缓冲支撑件嵌合空间,所述第五缓冲支撑件嵌合空间内设置有第五缓冲支撑件;所述第五缓冲支撑件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四配件盒的想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五缓冲支撑件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三配件盒的一侧面相贴接触。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靠向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的一侧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管状填充支撑件。
[0013]作为优选方案,外箱位于开口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与外箱箱盖对应的L形护角件。
[00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六缓冲支撑件下表面的中部形成管状填充支撑件让位槽,所述管状填充支撑件让位槽内设置有第二管状填充支撑件,所述管状填充支撑件让位槽的下表面与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的上表面接触。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包括一纸成型的第一折面A、第二折面A、第三折面A、第四折面A、第五折面A、第六折面A、第七折面A、第八折面A;所述第六折面A和所述第四折面A同侧折设;所述第三折面A向远离所述第六折面A的一侧折设;所述第二折面A靠向所述第五折面A的一侧折设;所述第一折面A靠向所述第六折面A的一侧折设;所述第七折面A向远离所述第四折面A的一侧折设;所述第八折面A向第五折面A一侧折设;所述第四折面A、第五折面A、第六折面A围设形成把手让位空间;所述第六折面A和所述第四折面A均裁设形成有外翻缓冲凸块;
[0016]所述限位固定件包括一纸成型的第一折面B、第二折面B、第三折面B、第四折面B、第五折面B、第六折面B;所述第一折面B与所述第四折面B相贴折设,所述第三折面B与所述第六折面B相贴折设;所述第一折面B、第四折面B、第二折面B、第三折面B、第五折面B同侧90
°
折设围设形成把手中部嵌合空间。
[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包括一纸成型的第一折面C、第二折面C、第三折面C、第四折面C、第五折面C;所述第二折面C、第三折面C、第四折面C、第五折面C同向90
°
折设;所述第四折面C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折面C的长度;所述第四折面C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折面C的长度;所述第五折面C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折面C的长度;所述第五折面C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一体成型有第六折面C;所述第二折面C和所述第三折面C远离所述第五折面C的一次下部均一体成型有第一矩形缓冲盒体;
[0018]所述矩形缓冲盒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折面C、第八折面C、第九折面C、第十折面C;两侧所述第七折面C分别与所述第三折面C和第二折面C连接;所述第八折面C宽度方向的
相对两侧分别连接有第十一折面C和第十二折面C;所述第十二折面C远离所述第八折面C的一侧连接有第十三折面C;所述第十二折面C和所述第十一折面C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连接有舌板。
[001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五缓冲支撑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折面D、第二折面D、第三折面D、第四折面D、第五折面D、第六折面D,所述第四折面D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折面D的长度,所述第五折面D靠向所述第四折面D的一侧裁设有第七折面D;所述第三折面D、第四折面D、第五折面D、第六折面D依次向内90
°
折设,所述第二折面D与所述第六折面D90
°
折设后相贴接触,所述第一折面D90
°
折设后与所述第五折面D相贴接触;所述第七折面D靠向所述第三折面D一侧90
°
折设;
[0020]所述第三折面D远离所述第七折面D的一侧连接有缓冲支撑盒体;所述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包括瓦楞纸外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内设置有由瓦楞纸折设而成的第一缓冲支撑件(11)、第二缓冲支撑件(12)、第一配件盒(13)、第二配件盒(15)、第三缓冲支撑件(14)、第三配件盒(17)、第四配件盒(18)、第五配件盒(19)、限位缓冲支撑件(16)、第五缓冲支撑件(21)、第六缓冲支撑件(20)、第七缓冲支撑件(24)、第八缓冲支撑件(23)、限位固定件(22);所述第一缓冲支撑件(11)、第二缓冲支撑件(12)、第三配件盒(17)从下至上依次叠设并且与所述外箱(10)宽度方向的一侧内壁相贴接触;所述外箱(10)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一侧与所述外箱(10)宽度方向的内侧壁以及底部相贴接触的限位缓冲支撑件(16);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16)的下部靠向所述外箱(10)宽度方向的内侧壁一侧形成有让位空间A,所述第三缓冲支撑件(14)对应嵌合设置在所述让位空间A内;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16)靠向所述第三配件盒(17)的一侧形成有供动感单车车轮插入的让位空间(98);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16)的上表面设置有第六缓冲支撑件(20);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16)、第六缓冲支撑件(20)、第一缓冲支撑件(11)、第二缓冲支撑件(12)、第三配件盒(17)围设形成动感单车主架放置空间;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16)和所述第三配件盒(17)之间依次设置有与所述外箱(10)长度方向的内侧壁相贴接触的第二配件盒(15)、第五配件盒(19)、第一配件盒(13);所述第二配件盒(15)、第五配件盒(19)、第一配件盒(13)的另一侧与动感单车主架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第二配件盒(15)的一侧与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16)的一侧相贴接触,所述第二配件盒(15)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五配件盒(19)的一侧相贴接触;所述第一配件盒(13)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缓冲支撑件(11)、第二缓冲支撑件(12)、第三配件盒(17)的一侧相贴接触,所述第一配件盒(13)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五配件盒(19)之间形成动感单车踩踏杆的让位空间;所述第一配件盒(13)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配件盒(17)的一侧相贴接触的第四配件盒(18);所述第四配件盒(18)长度方向的一侧面与所述外箱(10)内侧壁相贴接触,所述第四配件盒(18)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面与动感单车主架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第六缓冲支撑件(20)和所述第三配件盒(17)之间依次设置有第八缓冲支撑件(23)、第七缓冲支撑件(24);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23)的一侧与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16)的上部相抵接触,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23)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24)相抵接触;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23)与动感单车主架车头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车头嵌合空间;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23)的相对两侧面分别与所述外箱(10)的相对两侧内壁相贴接触;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24)靠向所述第五配件盒(19)的一侧形成有把手让位空间(30);所述把手让位空间(30)内设置有限位固定件(22);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2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五配件盒(19)和所述第四配件盒(18)的上表面相贴接触;所述第四配件盒(18)、第三配件盒(17)和外箱(10)内侧壁之间围设形成第五缓冲支撑件嵌合空间,所述第五缓冲支撑件嵌合空间内设置有第五缓冲支撑件(21);所述第五缓冲支撑件(2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四配件盒(18)的想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五缓冲支撑件(21)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三配件盒(17)的一侧面相贴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24)靠向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23)的一侧上表面设置有第一管状填充支撑件(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10)位于开口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与外箱(10)箱盖对应的L形护角件(2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缓冲支撑件(20)下表面的中部形成管状填充支撑件让位槽,所述管状填充支撑件让位槽内设置有第二管状填充支撑件(29),所述管状填充支撑件让位槽的下表面与所述限位缓冲支撑件(16)的上表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缓冲支撑件(24)包括一纸成型的第一折面A(31)、第二折面A(32)、第三折面A(33)、第四折面A(34)、第五折面A(35)、第六折面A(36)、第七折面A(37)、第八折面A(38);所述第六折面A(36)和所述第四折面A(34)同侧折设;所述第三折面A(33)向远离所述第六折面A(36)的一侧折设;所述第二折面A(32)靠向所述第五折面A(35)的一侧折设;所述第一折面A(31)靠向所述第六折面A(36)的一侧折设;所述第七折面A(37)向远离所述第四折面A(34)的一侧折设;所述第八折面A(38)向第五折面A(35)一侧折设;所述第四折面A(34)、第五折面A(35)、第六折面A(36)围设形成把手让位空间(30);所述第六折面A(36)和所述第四折面A(34)均裁设形成有外翻缓冲凸块(39);所述限位固定件(22)包括一纸成型的第一折面B(40)、第二折面B(41)、第三折面B(42)、第四折面B(43)、第五折面B(44)、第六折面B(45);所述第一折面B(40)与所述第四折面B(43)相贴折设,所述第三折面B(42)与所述第六折面B(45)相贴折设;所述第一折面B(40)、第四折面B(43)、第二折面B(41)、第三折面B(42)、第五折面B(44)同侧90
°
折设围设形成把手中部嵌合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感单车用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缓冲支撑件(23)包括一纸成型的第一折面C(51)、第二折面C(49)、第三折面C(48)、第四折面C(52)、第五折面C(50);所述第二折面C(49)、第三折面C(48)、第四折面C(52)、第五折面C(50)同向90
°
折设;所述第四折面C(52)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三折面C(48)的长度;所述第四折面C(5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折面C(49)的长度;所述第五折面C(5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折面C(52)的长度;所述第五折面C(5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均一体成型有第六折面C(53);所述第二折面C(49)和所述第三折面C(48)远离所述第五折面C(50)的一次下部均一体成型有第一矩形缓冲盒体(46);所述矩形缓冲盒体(4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折面C(5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淋胡琳智郭锐先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至美环保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