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43793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取水井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解决了现有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无法防止井壁管外部的串层污染的问题。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步骤S1:开设环状缝隙;步骤S2:将止浆木塞下放至下段井壁管的上端管口内;步骤S3:在止浆木塞上依次铺设石料层和水泥砂浆层;步骤S4:开设注浆孔;步骤S5:将封隔器坐封于注浆孔的上方;步骤S6:水泥浆通过钻杆、封隔器进入注浆空间,并进入环状空间;步骤S7:将封隔器与钻杆提升至地面;步骤S8:向上段井壁管内灌注水泥浆。本发明专利技术防止了上部含水层中的污染物经井壁管与地层之间的环状空间进入下部取水层,防止了井壁管外部的串层污染,达到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效果。达到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效果。达到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取水井施工
,具体是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废弃取水井的封堵方法一般是在井壁管的内部空间填充水泥砂浆或混凝土,这种方法只能封堵井壁管的内部空间,而无法封堵井壁管与地层之间的环状空间,因此其无法防止井壁管外部的串层污染(即无法防止上部含水层中的污染物经井壁管与地层之间的环状空间进入下部取水层),因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无法防止井壁管外部的串层污染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的:步骤S1:在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上开设与隔水层位置对应的环状缝隙,环状缝隙将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分割为上段井壁管和下段井壁管,且隔水层通过环状缝隙暴露出来;步骤S2:将止浆木塞下放至下段井壁管的上端管口内,使得止浆木塞的上表面与环状缝隙衔接;步骤S3:在止浆木塞的上表面依次铺设石料层和水泥砂浆层,使得石料层和水泥砂浆层均溢过环状缝隙与隔水层形成接触面,石料层和水泥砂浆层共同组成注浆平台;步骤S4:待注浆平台固化后,在上段井壁管上开设注浆孔;步骤S5:利用钻杆将封隔器下放至上段井壁管内,并将封隔器坐封于注浆孔的上方,使得封隔器与注浆平台之间形成注浆空间;步骤S6:将高压注浆泵与钻杆的上端连接,启动高压注浆泵,高压注浆泵输出的水泥浆依次通过钻杆、封隔器进入注浆空间,并通过注浆孔进入上段井壁管与隔水层之间的环状空间;步骤S7:待水泥浆初凝后,解封封隔器,并将封隔器与钻杆一同提升至地面;步骤S8:向上段井壁管内灌注水泥浆,直至水泥浆与地面齐平。
[0005]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可靠,实现了井壁管内部与外部同步封堵的目的,防止了上部含水层中的污染物经井壁管与地层之间的环状空间进入下部取水层进而污染深层水,防止了井壁管外部的串层污染,达到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步骤S6的示意图。
[0007]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步骤S6的示意图。
[0008]图中:1

上段井壁管,2

下段井壁管,3

止浆木塞,4

石料层,5

水泥砂浆层,6

注浆孔,7

钻杆,8

封隔器,9

水泥浆。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实施例1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如附图1所示,该方法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的:步骤S1:在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上开设与隔水层位置对应的环状缝隙,环状缝隙将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分割为上段井壁管1和下段井壁管2,且隔水层通过环状缝隙暴露出来;步骤S2:将止浆木塞3下放至下段井壁管2的上端管口内,使得止浆木塞3的上表面与环状缝隙衔接;步骤S3:在止浆木塞3的上表面依次铺设石料层4和水泥砂浆层5,使得石料层4和水泥砂浆层5均溢过环状缝隙与隔水层形成接触面,石料层4和水泥砂浆层5共同组成注浆平台;步骤S4:待注浆平台固化后,在上段井壁管1上开设注浆孔6;步骤S5:利用钻杆7将封隔器8下放至上段井壁管1内,并将封隔器8坐封于注浆孔6的上方,使得封隔器8与注浆平台之间形成注浆空间;步骤S6:将高压注浆泵与钻杆7的上端连接,启动高压注浆泵,高压注浆泵输出的水泥浆9依次通过钻杆7、封隔器8进入注浆空间,并通过注浆孔6进入上段井壁管1与隔水层之间的环状空间;步骤S7:待水泥浆9初凝后,解封封隔器8,并将封隔器8与钻杆7一同提升至地面;步骤S8:向上段井壁管1内灌注水泥浆9,直至水泥浆9与地面齐平。
[0010]所述步骤S1中,上段井壁管1的内径大于下段井壁管2的内径;所述步骤S2中,止浆木塞3为上粗下细的圆台状结构,止浆木塞3的下放过程如下:首先在钻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圆盘,然后利用钉子将止浆木塞3与连接圆盘同轴固定,接着利用钻杆7将止浆木塞3下放并压嵌至下段井壁管2的上端管口内,最后用力提出钻杆7和连接圆盘。
[0011]所述步骤S1中,环状缝隙是利用割刀开设而成的。
[0012]所述步骤S4中,注浆孔6是利用割刀或射孔枪开设而成的。
[0013]所述石料层4的厚度为10cm;所述水泥砂浆层5的厚度为3m

5m。
[0014]所述注浆孔6为弧状注浆孔。
[0015]实施例2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如附图1所示,该方法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的:步骤S1:在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上开设与隔水层位置对应的环状缝隙,环状缝隙将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分割为上段井壁管1和下段井壁管2,且隔水层通过环状缝隙暴露出来;步骤S2:将止浆木塞3下放至下段井壁管2的上端管口内,使得止浆木塞3的上表面与环状缝隙衔接;步骤S3:在止浆木塞3的上表面依次铺设石料层4和水泥砂浆层5,使得石料层4和
水泥砂浆层5均溢过环状缝隙与隔水层形成接触面,石料层4和水泥砂浆层5共同组成注浆平台;步骤S4:待注浆平台固化后,在上段井壁管1上开设注浆孔6;步骤S5:利用钻杆7将封隔器8下放至上段井壁管1内,并将封隔器8坐封于注浆孔6的上方,使得封隔器8与注浆平台之间形成注浆空间;步骤S6:将高压注浆泵与钻杆7的上端连接,启动高压注浆泵,高压注浆泵输出的水泥浆9依次通过钻杆7、封隔器8进入注浆空间,并通过注浆孔6进入上段井壁管1与隔水层之间的环状空间;步骤S7:待水泥浆9初凝后,解封封隔器8,并将封隔器8与钻杆7一同提升至地面;步骤S8:向上段井壁管1内灌注水泥浆9,直至水泥浆9与地面齐平。
[0016]所述步骤S1中,上段井壁管1的内径大于下段井壁管2的内径;所述步骤S2中,止浆木塞3为上粗下细的圆台状结构,止浆木塞3的下放过程如下:首先在钻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圆盘,然后利用铁丝将止浆木塞3与连接圆盘同轴固定,接着利用钻杆7将止浆木塞3下放并压嵌至下段井壁管2的上端管口内,然后用力旋转钻杆7和连接圆盘,使得铁丝扭断,最后将钻杆7和连接圆盘提升至地面。
[0017]所述步骤S1中,环状缝隙是利用割刀开设而成的。
[0018]所述步骤S4中,注浆孔6是利用割刀或射孔枪开设而成的。
[0019]所述石料层4的厚度为10cm;所述水泥砂浆层5的厚度为3m

5m。
[0020]所述注浆孔6为弧状注浆孔。
[0021]实施例3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如附图2所示,该方法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的:步骤S1:在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上开设与隔水层位置对应的环状缝隙,环状缝隙将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分割为上段井壁管1和下段井壁管2,且隔水层通过环状缝隙暴露出来;步骤S2:将止浆木塞3下放至下段井壁管2的上端管口内,使得止浆木塞3的上表面与环状缝隙衔接;步骤S3:在止浆木塞3的上表面依次铺设石料层4和水泥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的:步骤S1:在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上开设与隔水层位置对应的环状缝隙,环状缝隙将废弃取水井的井壁管分割为上段井壁管(1)和下段井壁管(2),且隔水层通过环状缝隙暴露出来;步骤S2:将止浆木塞(3)下放至下段井壁管(2)的上端管口内,使得止浆木塞(3)的上表面与环状缝隙衔接;步骤S3:在止浆木塞(3)的上表面依次铺设石料层(4)和水泥砂浆层(5),使得石料层(4)和水泥砂浆层(5)均溢过环状缝隙与隔水层形成接触面,石料层(4)和水泥砂浆层(5)共同组成注浆平台;步骤S4:待注浆平台固化后,在上段井壁管(1)上开设注浆孔(6);步骤S5:利用钻杆(7)将封隔器(8)下放至上段井壁管(1)内,并将封隔器(8)坐封于注浆孔(6)的上方,使得封隔器(8)与注浆平台之间形成注浆空间;步骤S6:将高压注浆泵与钻杆(7)的上端连接,启动高压注浆泵,高压注浆泵输出的水泥浆(9)依次通过钻杆(7)、封隔器(8)进入注浆空间,并通过注浆孔(6)进入上段井壁管(1)与隔水层之间的环状空间;步骤S7:待水泥浆(9)初凝后,解封封隔器(8),并将封隔器(8)与钻杆(7)一同提升至地面;步骤S8:向上段井壁管(1)内灌注水泥浆(9),直至水泥浆(9)与地面齐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弃取水井封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上段井壁管(1)的内径大于下段井壁管(2)的内径;所述步骤S2中,止浆木塞(3)为上粗下细的圆台状结构,止浆木塞(3)的下放过程如下:首先在钻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圆盘,然后利用钉子将止浆木塞(3)与连接圆盘同轴固定,接着利用钻杆(7)将止浆木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姗田德志张鹤缤刘华李国锐侯彪王晓娅李年喜宋智海马亚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