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水稻生产量质协同的施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42882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促进水稻生产量质协同的施肥方法。该方法包括:(1)水稻秧苗处于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进水稻生产量质协同的施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种植
,具体地,涉及一种促进水稻生产量质协同的施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肥料投入过量的问题严重,过量的氮肥投入不仅严重污染土壤,而且降低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同时,过高的氮素吸收使水稻蛋白质合成过剩,严重影响其口感与食味品质。
[0003]水稻从生长介质吸收至组织和器官的氮素,通过一系列氮素同化过程,最终合成终产物蛋白质。氮同化代谢关键酶主要包括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等。
[0004]相关研究表明,硝酸还原酶是植株吸收的硝态氮同化限速酶。植株根系吸收介质中的硝酸盐(NO2)后,先在细胞质中被NR还原为亚硝酸盐,还原后的亚硝酸盐(NO)进一步在亚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为NH
4+

N,再经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进一步转化为谷氨酰胺。合成的谷氨酰胺在GOGAT催化下形成谷氨酸。谷氨酸经转氨酶作用将氨基转至草酰乙酸,合成天冬氨酸。之后通过进一步氨基酸合成代谢,以及位于细胞内质网上核糖体进行的生命信息翻译过程,合成参与植株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各种蛋白质。
[0005]水稻蛋白质成分于淀粉链团基外层构成蛋白质骨架。内部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构成,其受热后易发生糊化反应,增加米饭黏度,由此提升大米的口感与适口性。当外层蛋白质骨架存在时限制淀粉的糊化进程,米饭干硬,口感差。因此控制水稻的蛋白质含量有助于提升大米口感。
[0006]鉴于此,研发一种减量施氮、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水稻氮肥运筹措施是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保证水稻高产且质优(减少水稻蛋白质含量,提升水稻食味品质)的前提下,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促进水稻生产量质协同的施肥方法,该方法包括:
[0009](1)水稻秧苗处于2.5

3叶期时,向大田施入基肥;以N元素计,所述基肥中氮肥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35

45%;
[0010](2)水稻秧苗完成直立,叶色变绿后,叶节着生分蘖开始发生前,向大田施入分蘖肥;以N元素计,所述分蘖肥中氮肥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25

35%;
[0011](3)水稻穗分化处于一次枝梗原基分化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时,向大田施入穗肥;以N元素计,所述穗肥中氮肥I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25

35%;
[0012]所述氮肥总施用量等于所述基肥中氮肥I的施入量、所述分蘖肥中氮肥II的施入
量和所述穗肥中氮肥III的施入量之和。
[0013]水稻对于氮元素的吸收利用存在2个高峰期,即分蘖期与第二次枝梗原籍及颖花原基分化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施肥方法符合水稻氮素吸收与同化规律,更加符合水稻营养器官建成特征,其中,基肥与分蘖肥的投入能够保证水稻氮肥吸收第一高峰具有充足的氮素供应,以促其分蘖生发,产生更多的有效穗;穗肥的投入能够为水稻后期营养器官维持功能提供丰富的氮素来源,减少其凋萎速度及蛋白质运输至籽粒速率,调节籽粒蛋白至较低水平,有效提升水稻食味品质,同时使水稻群体保持较高产量,达到高产优质协同;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氮肥的损失,提升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氮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0014]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0016]如前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促进水稻生产量质协同的施肥方法,该方法包括:
[0017](1)水稻秧苗处于2.5

3叶期时,向大田施入基肥;以N元素计,所述基肥中氮肥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35

45%;
[0018](2)水稻秧苗完成直立,叶色变绿后,叶节着生分蘖开始发生前,向大田施入分蘖肥;以N元素计,所述分蘖肥中氮肥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25

35%;
[0019](3)水稻穗分化处于一次枝梗原基分化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时,向大田施入穗肥;以N元素计,所述穗肥中氮肥I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25

35%;
[0020]所述氮肥总施用量等于所述基肥中氮肥I的施入量、所述分蘖肥中氮肥II的施入量和所述穗肥中氮肥III的施入量之和。
[0021]优选地,所述氮肥总施用量为240

300kg/hm2。
[0022]优选地,所述基肥中氮肥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用量的38

42%;所述分蘖肥中氮肥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用量的28

32%;所述穗肥中氮肥I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用量的28

32%。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该优选情况下水稻能够具有更好的食味品质。
[0023]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水稻的叶龄余数为2.1

2.5,施入所述穗肥。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该优选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
[0024]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的所述水稻秧苗可以是移栽的,也可以是直接播种后长成的。本专利技术中对所述移栽以及播种的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内已知的技术手段进行。示例性地,所述移栽的方式可以为毯苗机插秧、钵苗机抛秧、人工插秧、人工手抛秧等;所述播种的方式可以为基质毯苗硬盘播种、基质钵苗软盘播种等。
[0025]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对所述施肥的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内已知的技术手段进行。示例性地,所述施肥的方式可以为无人机机施、施肥农机撒施、人力撒肥机械撒施、人力撒施等。
[002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步骤(1)中,所述基肥中还含有磷肥和钾肥I,以N元素计的所述氮肥I与以P元素计的所述磷肥的施用重量比为1:2.4

2.6;以N元素计的所述氮肥I与以K元素计的所述钾肥I的施用重量比为1:1.2

1.3。
[0027]根据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步骤(3)中,在步骤(3)中,所述穗肥中还含有钾肥II,所述氮肥III以N元素含量与以K元素计的所述钾肥II的施用重量比为1:1.6

1.7。
[0028]优选地,所述氮肥I、所述氮肥II、所述氮肥III各自独立地选自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硝酸钠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进水稻生产量质协同的施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1)水稻秧苗处于2.5

3叶期时,向大田施入基肥;以N元素计,所述基肥中氮肥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35

45%;(2)水稻秧苗完成直立,叶色变绿后,叶节着生分蘖开始发生前,向大田施入分蘖肥;以N元素计,所述分蘖肥中氮肥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25

35%;(3)水稻穗分化处于一次枝梗原基分化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时,向大田施入穗肥;以N元素计,所述穗肥中氮肥I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入量的25

35%;所述氮肥总施用量等于所述基肥中氮肥I的施入量、所述分蘖肥中氮肥II的施入量和所述穗肥中氮肥III的施入量之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肥中氮肥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用量的38

42%;所述分蘖肥中氮肥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用量的28

32%;所述穗肥中氮肥III的施入量占氮肥总施用量的28

3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1)中,所述基肥中还含有磷肥和钾肥I,以N元素计的所述氮肥I与以P元素计的所述磷肥的施用重量比为1:2.4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文培籍延宝熊青松任建雯查文文朱长丰涂德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