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顶连接件及蜂窝板吊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2843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吊顶连接件及蜂窝板吊顶结构,包括边侧受力板、主受力杆、蜂窝板吊顶、支撑部和连接件;所述边侧受力板沿待吊顶的空间预定位置环向设置,所述边侧受力板上设置有突出墙壁面的支撑板,所述主受力杆至少设置在2个支撑板之间,所述蜂窝板吊顶和所述支撑部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直接或间接与所述主受力杆连接;本方案中蜂窝板吊顶是插入到灯线型材或明线型材的型材安装腔中的,因此不仅在安装时可以快速、高效、精准的进行安装,同时在后期维护时,也方便蜂窝板吊顶的拆卸,降低后期维护难度。后期维护难度。后期维护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吊顶连接件及蜂窝板吊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吊顶装配领域,尤其是一种吊顶连接件及蜂窝板吊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集成吊顶是HUV金属方板与电器的组合。分扣板模块、取暖模块、照明模块、换气模块。集成吊顶一般用于厨房、卫生间以及阳台,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现阶段已向全房集成家居吊顶方向发展,如:客厅、卧室、书房、餐厅、过道、会所、KTV、商业装修等领域发展。
[0003]现有的集成吊顶结构主要还是依托吊筋和螺母等部件进行锁定,完成吊顶的装配,不仅安装复杂,而且后期拆卸时较为麻烦,无法高效的对吊顶内部隐蔽工程进行检修,同时现有的吊顶结构在对于大面积的吊顶安装时,其连接的稳定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吊顶连接件及蜂窝板吊顶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吊顶结构安装复杂,后期拆卸时较为麻烦,无法高效的对吊顶内部隐蔽工程进行检修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吊顶结构在对于大面积的吊顶安装时,其连接的稳定性不好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吊顶连接件,吊顶连接件将蜂窝板吊顶与支撑部进行连接,包括用于与型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与支撑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与蜂窝板吊顶连接的连接孔,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与支撑部配合使用的安装槽,安装槽分别沿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
[0007]基于上述一种吊顶连接件的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垂直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所述连接板的支撑部突出蜂窝板吊顶的高度相适配,使第一连接部在与蜂窝板吊顶接触装配后,第二连接部的高度位置恰好与支撑部的端面接触。
[0008]基于上述一种吊顶连接件的结构,所述连接孔在第一连接部上至少设置有2个。
[0009]本说明书还提供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包括边侧受力板、主受力杆、蜂窝板吊顶、支撑部和连接件;所述边侧受力板沿待吊顶的空间预定位置环向设置,所述边侧受力板上设置有突出墙壁面的支撑板,所述主受力杆至少设置在2个支撑板之间,所述蜂窝板吊顶和所述支撑部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直接或间接与所述主受力杆连接。
[0010]基于上述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所述主受力杆通过螺栓与吊筋进行连接。
[0011]基于上述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所述支撑部包括灯线型材和明线型材;所述灯线型材或明线型材分别根据需要设置在相邻蜂窝板吊顶之间,通过所述灯线型材或明线型材将相邻的蜂窝板吊顶连接为整体并与主受力杆连接。
[0012]基于上述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所述灯线型材包括灯条腔、第一调节腔和型材连接腔;所述第一调节腔设置在灯条腔上端部位置,型材连接腔对称设置在灯条腔的侧壁上;
所述灯条腔中设置有卡接凸条,所述卡接凸条在灯条腔中对称设置。
[0013]基于上述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所述第一调节腔包括支撑壁和限位条,所述支撑壁对称设置,所述限位条垂直设置在支撑壁上,使之形成一端开口的槽型结构,使螺杆能够在第一调节腔中进行滑动,并通过限位条进行竖直方向位置的限制。
[0014]基于上述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所述型材连接腔包括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所述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间隔且垂直设置在灯条腔侧壁上,所述第二接触板与灯条腔侧壁的端部齐平,所述第一接触板与第二接触板之间的间隔距离为蜂窝板吊顶的厚度,使蜂窝板吊顶能够恰好放置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之间。
[0015]基于上述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所述明线型材包括第二调节腔、竖直板和第三接触板;所述竖直板垂直于第二调节腔底部设置,所述第三接触板平行与第二调节腔底部设置,并与竖直板连接为整体,使第三接触板和第二调节腔底部之间自动形成限制蜂窝板吊顶的腔体结构。
[0016]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方案中首先将边侧受力板沿吊顶区域的侧壁环形设置,并通过螺钉将边侧受力板固定,在将主受力杆与支撑板进行连接,然后依次将蜂窝板吊顶插入到灯线型材或明线型材的型材安装腔中,然后通过连接件将蜂窝板吊顶与主受力杆连接为整体,最后安装好最后一个蜂窝板吊顶,通过螺钉点蜂窝板吊顶与支撑板进行固定,增加强度;由于本方案中,蜂窝板吊顶是插入到灯线型材或明线型材的型材安装腔中的,因此不仅在安装时可以快速、高效、精准的进行安装,同时在后期维护时,也方便蜂窝板吊顶的拆卸,降低后期维护难度。
[0018]2、本方案中采用吊顶连接件,可以增加不同蜂窝板吊顶的之间的连接强度,使蜂窝板吊顶与灯线型材或明线型材均与主受力杆连接,增加整体连接强度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吊顶连接件与蜂窝板吊顶是在单侧进行安装,在安装下一块蜂窝板吊顶时,有足够的空间对吊顶连接件进行锁定,极大的降低了安装难度,提升安装效率;尤其适合在狭小空间内的蜂窝板吊顶的组装。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中连接件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中吊顶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中明线型材与主受力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中主受力杆与边侧受力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中吊顶结构的仰视图;
[0024]图6是本技术中装饰条的位置示意图;
[0025]图7~8是本技术中灯条腔和灯罩的位置示意图;
[0026]图9是本技术中灯线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是本技术中明线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1是本技术中灯线型材与连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说明:1、第一连接部;2、第二连接部;3、连接板;4、边侧受力板;5、主受力杆;6、蜂窝板吊顶;7、支撑部;8、连接件;9、饰面条;10、固定件;11、连接孔;21、安装槽;41、支撑
板;71、灯线型材;72、明线型材;711、灯条腔;712、第一调节腔;713、型材连接腔;714、卡接凸条;715、支撑壁;716、限位条;717、第一接触板;718、第二接触板;719、灯罩;721、第二调节腔;722、竖直板;723、第三接触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31]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顶连接件,吊顶连接件将蜂窝板吊顶与支撑部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与型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与支撑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与蜂窝板吊顶连接的连接孔,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与支撑部配合使用的安装槽,安装槽分别沿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顶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垂直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所述连接板的支撑部突出蜂窝板吊顶的高度相适配,使第一连接部在与蜂窝板吊顶接触装配后,第二连接部的高度位置恰好与支撑部的端面接触。3.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侧受力板、主受力杆、蜂窝板吊顶、支撑部和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连接件;所述边侧受力板沿待吊顶的空间预定位置环向设置,所述边侧受力板上设置有突出墙壁面的支撑板,所述主受力杆至少设置在2个支撑板之间,所述蜂窝板吊顶和所述支撑部分别通过所述连接件直接或间接与所述主受力杆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受力杆通过螺栓与吊筋进行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灯线型材和明线型材;所述灯线型材或明线型材分别根据需要设置在相邻蜂窝板吊顶之间,通过所述灯线型材或明线型材将相邻的蜂窝板吊顶连接为整体并与主受力杆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蜂窝板吊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线型材包括灯条腔、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奉涛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劲启家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