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283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包括脱气主壳,所述脱气主壳是由底层壳体和气流上壳体组成的壳体,底层壳体和气流上壳体组成在一起呈三角凸轮形状,底层壳体是采用弧形制成的壳体,气流上壳体是采用三边制成的壳体,气流上壳体的上方开设有出气孔槽,脱气主壳的气流上壳体上出气孔槽是采用长条制成的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脱气主搅拌器的螺旋搅拌体设置,螺旋搅拌体整体的旋转为圆锥螺旋型,该螺旋搅拌体的形状可以大幅度降低液体直流产生的阻力,避免直流阻力影响到旋转力,更好的提高脱气主搅拌器的使用。更好的提高脱气主搅拌器的使用。更好的提高脱气主搅拌器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煤层气
,尤其涉及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为了勘测煤层气井中煤层气的含量,一般会对煤层气井进行录井,录井过程抽取钻井液,将钻井液通过脱气装置,使钻井液中溶解的煤层气分离,对其进行组分和含量的检测和编录,从而判断煤层的含气量。
[0003]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211752689 U,专利技术的名称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靠近出液口一端设置驱动腔,所述驱动腔内设置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所述第一轴座内设置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内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第二转轴,所述驱动腔内设置电机,所述电机与第一转轴之间设置第一传动装置,所述电机与第二转轴之间设置第二传动装置,所述第一转轴靠近进液口一端设置第一涡轮,所述第二转轴靠近进液口一端设置第二涡轮,上述技术专利具有以下的缺陷或是问题:脱气搅拌轴的驱动部件(即驱动腔)设置在其内部,该部件会影响到液体的流动,同时托起搅拌轴无法带动部分液体脱离总液体,整体搅拌轴在液体内部旋转的时候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不能很好的将直流的阻力卸掉。
[000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包括脱气主壳,所述脱气主壳是由底层壳体和气流上壳体组成的壳体,底层壳体和气流上壳体组成在一起呈三角凸轮形状,底层壳体是采用弧形制成的壳体,气流上壳体是采用三边制成的壳体,气流上壳体的上方开设有出气孔槽;
[0006]所述脱气主壳的气流上壳体上出气孔槽是采用长条制成的通槽,气流上壳体为脱气主壳的顶部区域,底层壳体和气流上壳体两端分别焊接安装有密封盖体壳,密封盖体壳是采用凸台的形式制成的盖壳,脱气主壳的内部区域为滞留腔,脱气主壳的滞留腔内安装有脱气主搅拌器;两个密封盖体壳上分别设有注入管口和排出管口,注入管口和排出管口在同一水平线设置,注入管口和排出管口的内部均安装有闭合电磁阀;脱气主搅拌器安装在注入管口和排出管口的内侧上方位置;所述脱气主搅拌器包括双向驱动电机,两个驱动主轴,两个驱动盘,一对传动皮带,两个从动盘,驱动副轴以及与驱动副轴相连接的有多个螺旋的螺旋搅拌体,螺旋搅拌体的两端安装在驱动副轴上;
[0007]双向驱动电机的驱动两端分别与驱动主轴的一端安装固定,两个驱动主轴均在同一条轴心上,驱动主轴的另一端与驱动盘安装相连;驱动盘上的衔接轴通过轴承安装固定
在气流上壳体的内部;气流上壳体的下方位置,传动皮带的内部一端套置有驱动盘,传动皮带的另一端套置有从动盘,两个从动盘分别安装固定在驱动副轴的两端;两个从动盘朝外的一侧伸出安装轴,安装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密封盖体壳上。
[0008]本技术将驱动螺旋搅拌体的动力部分与出入管口位置错开,同时将搅拌部位设计成外径递增的螺旋状,最大限度的减小了进入的液体与搅拌部件的接触面积,有效减小了液体流动遇到的阻力。
[0009]所述驱动副轴的两端区域通过轴心衔接件与螺旋搅拌体安装相连在一起,轴心衔接件是采用弧形制成的安装衔接件,螺旋搅拌体是采用矩形制成的圆锥螺旋型搅拌体,螺旋搅拌体的自身上设置有出液副板,每圈螺旋上都排布有多个,每圈螺旋上的出液副板之间具有三十厘米到五十厘米间隔,出液副板的整体形状为
‘7’
字型,出液副板的弯曲部分面朝上(转动到与出气孔槽相对的位置时,弯曲部分面朝向出气孔槽)。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脱气主搅拌器的螺旋搅拌体设置,螺旋搅拌体整体的旋转为圆锥螺旋型,该螺旋搅拌体的形状可以大幅度降低液体直流产生的阻力,避免直流阻力影响到旋转力,更好的提高脱气主搅拌器的使用。
[0012]2、本技术脱气主壳的设置,通过底层壳体和气流上壳体的形状设置更好的将脱气主搅拌器的驱动部件安装,将脱气主搅拌器的驱动部件安装在其内部上方,该安装的方式更好避免脱气主搅拌器的驱动部件影响到液体的直流。
[0013]3、本技术脱气主搅拌器的出液副板设置,则是可以通过出液副板的一端将部分液体带出,便于将液体中的气体与空气接触,便于让部分液体与外部空气接触,增加接触的几率和面积。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图1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2的脱气主搅拌器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
[0018]脱气主壳1,底层壳体2,气流上壳体3,出气孔槽4,密封盖体壳5,注入管口6,排出管口7,脱气主搅拌器8,双向驱动电机81,驱动主轴82,驱动盘83,传动皮带84,从动盘85,驱动副轴86,轴心衔接件87,螺旋搅拌体88,出液副板89。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
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002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包括脱气主壳1,底层壳体2,气流上壳体3,出气孔槽4,密封盖体壳5,注入管口6,排出管口7和脱气主搅拌器8,其中:脱气主壳1是由底层壳体2和气流上壳体3组成的壳体,底层壳体2和气流上壳体3组成在一起呈三角凸轮形状,底层壳体2是采用弧形制成的壳体,气流上壳体3是采用三边制成的壳体,气流上壳体3的上方开设有出气孔槽4,脱气主壳1的气流上壳体3上出气孔槽4是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层气井录井用自动稳流双层脱气装置,包括脱气主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气主壳(1)是由底层壳体(2)和气流上壳体(3)组成的壳体,底层壳体(2)和气流上壳体(3)组成在一起呈三角凸轮形状,底层壳体(2)是采用弧形制成的壳体,气流上壳体(3)是采用三边制成的壳体,气流上壳体(3)的上方开设有出气孔槽(4);所述脱气主壳(1)的气流上壳体(3)上出气孔槽(4)是采用长条制成的通槽,气流上壳体(3)为脱气主壳(1)的顶部区域,底层壳体(2)和气流上壳体(3)两端分别焊接安装有密封盖体壳(5),密封盖体壳(5)是采用凸台的形式制成的盖壳,脱气主壳(1)的内部区域为滞留腔,脱气主壳(1)的滞留腔内安装有脱气主搅拌器(8);两个密封盖体壳(5)上分别设有注入管口(6)和排出管口(7),注入管口(6)和排出管口(7)在同一水平线设置,注入管口(6)和排出管口(7)的内部均安装有闭合电磁阀;脱气主搅拌器(8)安装在注入管口(6)和排出管口(7)的内侧上方位置;所述脱气主搅拌器(8)包括双向驱动电机(81),两个驱动主轴(82),两个驱动盘(83),一对传动皮带(84),两个从动盘(85),驱动副轴(86)以及与驱动副轴(86)相连接的有多个螺旋的螺旋搅拌体(88),螺旋搅拌体(88)的两端安装在驱动副轴(86)上;双向驱动电机(81)的驱动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玲屈晓荣苏育飞覃轩姜伟焦鹏帅贾龙朱亚茹姜慧慧孙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