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吸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866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医疗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吸氧管,包括连接管、可调式鼻塞管和定位片,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口,每个所述连接口均与输氧管连接,两个所述可调式鼻塞管并列设置在连接管的上侧并与连接管连通,所述定位片设置在连接管的前侧且位于两个可调式鼻塞管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设置有可调式鼻塞管,可通过患者的鼻孔大小进行合适的范围调节,有利于将吸氧管进行有效固定,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提升了氧气输送效果;两侧操作孔处均设置有卡扣,方便手指捏动调节,通过卡扣方便对滑动圈进行止动控制;翘柄的下端位于滑动圈的外侧有利于调节卡扣;通过齿形扣在各个齿形环槽上卡持,可对折叠机构的直径尺寸进行分级调节。进行分级调节。进行分级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吸氧管


[0001]本技术属医疗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吸氧管。

技术介绍

[0002]吸氧即吸入氧气。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氧疗主要是缓解缺氧的一种方法。适量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0003]公开号为CN21002070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吸氧管,包括连接管、连通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两端的输氧管及连通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上的鼻塞管,所述鼻塞管包括与所述连接管连接的柱体管段及与所述柱体管段另一端连接的锥体管段;所述锥体管段的上端密封,其侧壁上贯通开设有多个与所述连接管连通的出氧孔。本技术的吸氧管,通过设置侧部开孔的鼻塞管进行输氧,能极大降低氧气对鼻孔造成的气体冲击,降低氧气直接冲击鼻孔内壁黏膜而造成的不适感,同时也能保护黏膜,避免其因长时间被氧气直接冲击而损伤;通过设置固定装置能使吸氧管很好的固定在鼻孔内,防止在输氧过程中脱落。本技术结构简单,临床使用效果好,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0004]但是现目前大多数吸氧管在使用时都不够牢固,吸氧管容易拔出脱落,有些病人有低氧血症拔脱吸氧管后过于危险,不利益进行护理和监管,且不同患者的鼻孔大小都不相同,采用固定尺寸的鼻塞管容易导致患者不适和氧气输送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吸氧管,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目前大多数吸氧管在使用时都不够牢固,吸氧管容易拔出脱落,有些病人有低氧血症拔脱吸氧管后过于危险,不利益进行护理和监管,且不同患者的鼻孔大小都不相同,采用固定尺寸的鼻塞管容易导致患者不适和氧气输送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新型吸氧管:包括连接管、可调式鼻塞管和定位片,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口,每个所述连接口均与输氧管连接,两个所述可调式鼻塞管并列设置在连接管的上侧并与连接管连通,所述定位片设置在连接管的前侧且位于两个可调式鼻塞管之间。
[0008]进一步的,所述可调式鼻塞管包括进气管、折叠机构和滑动圈,所述进气管的底部与连接管上侧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外圈上端设置有折叠机构,所述滑动圈设置在折叠机构的下端,所述滑动圈也位于进气管的外圈并与进气管滑动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折弯部、上折叠瓣、第二折弯部、下折叠瓣和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与进气管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折叠瓣位于进气管外侧并与第一折弯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折叠瓣通过第二折弯部与上折叠瓣连接,所述下折叠瓣位于上折叠瓣的下方,所述下折叠瓣通过第三折弯部与滑动圈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圈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操作孔,所述操作孔的底部设置有卡扣,
所述卡扣与操作孔底部转动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卡扣包括卡头和翘柄,所述卡头设置在翘柄的上端,所述翘柄的下端位于滑动圈的外侧,所述翘柄与操作孔底部转动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卡头靠近进气管的一端设置有齿形扣,所述进气管的外侧设置有多个齿形环槽,所述齿形扣的形状尺寸与齿形环槽的形状尺寸相互匹配。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设置有可调式鼻塞管,可通过患者的鼻孔大小进行合适的范围调节,有利于将吸氧管进行有效固定,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提升了氧气输送效果。
[0015]通过上下滑动滑动圈可对折叠机构进行伸缩控制,有利于调节折叠机构的宽度大小;当挤压折叠机构时,上折叠瓣与下折叠瓣相折叠,折叠机构直径尺寸变大,当拉伸折叠机构时,上折叠瓣与下折叠瓣相拉开,折叠机构直径尺寸变小,有利于针对患者鼻孔大小进行合适调节。
[0016]两侧操作孔处均设置有卡扣,方便手指捏动调节,通过卡扣方便对滑动圈进行止动控制;翘柄的下端位于滑动圈的外侧有利于调节卡扣;通过齿形扣在各个齿形环槽上卡持,可对折叠机构的直径尺寸进行分级调节。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吸氧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吸氧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的剖视图;
[0019]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附图中:
[0022]连接管1,连接口101;
[0023]可调式鼻塞管2,进气管201,第一折弯部202,上折叠瓣203,第二折弯部204,下折叠瓣205,第三折弯部206,齿形环槽207,滑动圈208,操作孔209,卡扣210,卡头2101,齿形扣2102,翘柄2103;
[0024]定位片3。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6]实施例一
[0027]如图1至4所示,一种新型吸氧管,包括连接管1、可调式鼻塞管2和定位片3,连接管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口101,每个连接口101均与输氧管连接,两个可调式鼻塞管2并列设置在连接管1的上侧并与连接管1连通,定位片3设置在连接管1的前侧且位于两个可调式鼻塞管2之间。该实施例中,设置有可调式鼻塞管2,可通过患者的鼻孔大小进行合适的范围调节,有利于将吸氧管进行有效固定,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提升了氧气输送效果。
[0028]可调式鼻塞管2包括进气管201、折叠机构和滑动圈208,进气管201的底部与连接管1上侧连通,进气管201的外圈上端设置有折叠机构,滑动圈208设置在折叠机构的下端,
滑动圈208也位于进气管201的外圈并与进气管201滑动连接。该实施例中,通过上下滑动滑动圈208可对折叠机构进行伸缩控制,有利于调节折叠机构的宽度大小。
[0029]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折弯部202、上折叠瓣203、第二折弯部204、下折叠瓣205和第三折弯部206,第一折弯部202的一端与进气管201的上端连接,上折叠瓣203位于进气管201外侧并与第一折弯部202的另一端连接,下折叠瓣205通过第二折弯部204与上折叠瓣203连接,下折叠瓣205位于上折叠瓣203的下方,下折叠瓣205通过第三折弯部206与滑动圈208连接。该实施例中,当挤压折叠机构时,上折叠瓣203与下折叠瓣205相折叠,折叠机构直径尺寸变大,当拉伸折叠机构时,上折叠瓣203与下折叠瓣205相拉开,折叠机构直径尺寸变小,有利于针对患者鼻孔大小进行合适调节。
[0030]滑动圈208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操作孔209,操作孔209的底部设置有卡扣210,卡扣210与操作孔209底部转动连接。该实施例中,两侧操作孔209处均设置有卡扣210,方便手指捏动调节,通过卡扣210方便对滑动圈208进行止动控制。
[0031]实施例二
[0032]本实施例是在前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吸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管(1)、可调式鼻塞管(2)和定位片(3),所述连接管(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口(101),每个所述连接口(101)均与输氧管连接,两个所述可调式鼻塞管(2)并列设置在连接管(1)的上侧并与连接管(1)连通,所述定位片(3)设置在连接管(1)的前侧且位于两个可调式鼻塞管(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吸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式鼻塞管(2)包括进气管(201)、折叠机构和滑动圈(208),所述进气管(201)的底部与连接管(1)上侧连通,所述进气管(201)的外圈上端设置有折叠机构,所述滑动圈(208)设置在折叠机构的下端,所述滑动圈(208)也位于进气管(201)的外圈并与进气管(201)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吸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一折弯部(202)、上折叠瓣(203)、第二折弯部(204)、下折叠瓣(205)和第三折弯部(206),所述第一折弯部(202)的一端与进气管(201)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折叠瓣(203)位于进气管(201)外侧并与第一折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佩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