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0992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充气背板,所述充气背板的内部固定嵌设有多个加压囊,所述加压囊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单向充气阀,所述单向充气阀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充气背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两条束带,所述充气背板的两侧外表面还各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束带相连,所述束带通过连接件与充气背板之间形成有套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六个与人体右肩胛骨区、肩胛间区、左肩胛骨区、两肩胛下角区及两肩胛下角中心区对应的单独设置的加压囊,可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待加压部分进行加压操作,从而可以更为精准地对加压位置进行控制。准地对加压位置进行控制。准地对加压位置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临床中针对颈背部严重外伤或巨大肿物进行手术切除后的创面需要进行加压止血操作,但是现有的包扎方式多为采用简单的纱布进行捆绑包扎,然后配以辅料覆盖进行止血操作,但是这样的加压止血方式无法起到很好的加压效果,导致止血效果也较为一般,并且由于颈背部不同于四肢,无法做到对创面实行绷带加压包扎,因为肩颈部为分叉结构,普通绷带加压跨越范围大,加压效果差,因此需要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本技术主要通过六个与人体右肩胛骨区、肩胛间区、左肩胛骨区、两肩胛下角区及两肩胛下角中心区对应的单独设置的加压囊,可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待加压部分进行加压操作,从而可以更为精准地对加压位置进行控制。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4]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包括充气背板,所述充气背板的内部固定嵌设有多个加压囊,所述加压囊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单向充气阀,所述单向充气阀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位于充气背板的背部并用于与外界充气设备相连,所述充气背板的两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两条束带,所述充气背板的两侧外表面还各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束带相连,所述束带通过连接件与充气背板之间形成有套环。
[000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充气背板外表面的U型板,所述U型板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束带相连的扣环。
[0006]进一步地,所述束带包括肩带部和胸带部,所述肩带部和胸带部分别位于束带的上方以及下方,肩带部穿过扣环与充气背板之间形成套环,且穿出端与胸带部相连。其中,通过肩带部穿过扣环后形成的套环套接在患者的肩膀部位,然后通过下方的胸带部末端进行打结束紧即可实现对装置的稳定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扣环包括两个槽口和挡杆,所述两个槽口对称开设在扣环上并位于挡杆的两侧。在使用操作时,将束带的一端从一侧槽口插进并绕过挡杆从另一侧槽口插出,从而可以实现对束带的连接,通过扣环的配合使用,使得操作者在进行胸带部束紧时可以同时对肩带部进行束紧,使得束带可以将装置稳定连接在患者的身体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槽口的高度值与束带的宽度值相对应,使得束带可以轻松从槽口处穿过。
[0009]进一步地,所述加压囊的数量为六个,且呈圆形状依次分布在充气背板上。六个加压囊分别与患者身上的右肩胛骨区、肩胛间区、左肩胛骨区、两肩胛下角区及两肩胛下角中心区对应,从而在施压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压。
[0010]进一步地,所述加压囊贯穿充气背板,且两侧均延伸至充气背板的外部,使得加压囊充气时可以很好地变形膨胀对需要加压点进行加压操作。
[0011]较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2]本技术提供的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通过六个与人体右肩胛骨区、肩胛间区、左肩胛骨区、两肩胛下角区及两肩胛下角中心区对应的单独设置的加压囊,可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待加压部分进行加压操作,从而可以更为精准地对加压位置进行控制,且在扣环以及束带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在使用时便于对充气背板与患者身体进行连接,且连接松紧度可以根据患者自身需要进行调节,使得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0013]基于上述理由本技术可在医疗等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图3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充气背板;2、加压囊;3、单向充气阀;4、连接管;5、束带;51、肩带部;52、胸带部;6、套环;7、U型板;8、扣环;81、槽口;82、挡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包括充气背板1,充气背板1的内部固定嵌设有多个加压囊2,加压囊2的数量为六个,且呈圆形状依次分布在充气背板1上,六个加压囊2分别与患者身上的右肩胛骨区、肩胛间区、左肩胛骨区、两肩胛下角区及两肩胛下角中心区对应,从而在施压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压,加压囊2贯穿充气背板1,且两侧均延伸至充气背板1的外部,使得加压囊2充气时可以很好地变形膨胀对需要加压点进行加压操作。
[0022]加压囊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单向充气阀3,单向充气阀3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4,连接管4与外界充气设备相连,充气背板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两条束带5,束带5包括肩带部51、胸带部52,肩带部51以及胸带部52分别位于束带5的上方以及下方,通过肩带部51穿过扣环8后形成的套环6套接在患者的肩膀部位,然后通过下方的胸带部52末端
进行打结束紧即可实现对装置的稳定连接。
[0023]束带5与充气背板1之间形成有套环6,充气背板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U型板7,U型板7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有扣环8,扣环8包括两个槽口81、挡杆82,两个槽口81对称开设在扣环8上位于挡杆82的两侧,在使用操作时,将束带5的一端从一侧槽口81插进并绕过挡杆82从另一侧槽口81插出,从而可以实现对束带5的连接,通过扣环8的配合使用,使得操作者在进行胸带部52束紧时可以同时对肩带部51进行束紧,使得束带5可以将装置稳定连接在患者的身体上,槽口81的高度值与束带5的宽度值相对应,使得束带5可以轻松从槽口81处穿过。
[0024]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操作者将束带5的一端从一侧槽口81插进并绕过挡杆82从另一侧槽口81穿过送出,此时肩带部51部分与充气背板1之间形成有套环6,操作者将充气背板1放置在患者颈背部合适的位置,然后将患者的手臂从套环6处穿过,使得套环6可以套接在患者肩膀部位,而此时的束带5上胸带部52与患者的胸腔部位齐平,此时操作者将两侧胸带部52进行打结连接,从而完成了对装置整体的连接,且这样连接方式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包括充气背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背板(1)的内部固定嵌设有多个加压囊(2),所述加压囊(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单向充气阀(3),所述单向充气阀(3)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4),连接管(4)位于充气背板(1)的背部并用于与外界充气设备相连,所述充气背板(1)的两侧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对称设置的两条束带(5),所述充气背板(1)的两侧外表面还各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束带(5)相连,所述束带(5)通过连接件与充气背板(1)之间形成有套环(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充气背板(1)外表面的U型板(7),所述U型板(7)的内侧面转动连接有与束带(5)相连的扣环(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背部创面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5)包括肩带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怡张耀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