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负载装置及其制冷性能测试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0421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12
本申请涉及制冷系统的性能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负载装置及其制冷性能测试设备。该热负载装置用于测试制冷设备的制冷性能,包括:热交换模块,内部开设有与制冷设备相连通的换热流道,换热流道的两端贯穿热交换模块的壁面以形成流通口;接头组件,接头组件的一端连接于热交换模块并与流通口连通,另一端连接于制冷设备;加热单元,设置于热交换模块内,且均匀布设于换热流道的上下两侧。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制冷性能测试设备,包括上述热负载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换热流道的上下两侧均匀布设加热单元,从而使得换热流道内的冷媒受热更均匀,进而保证对制冷设备制冷能力测试的精度。制冷设备制冷能力测试的精度。制冷设备制冷能力测试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负载装置及其制冷性能测试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制冷系统的性能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负载装置及其制冷性能测试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一般在半导体行业的制冷系统设备制造完成后,都会采用测试设备对制冷设备的制冷性能进行测试,以保证制冷设备内的制冷系统到达使用需求。通常对制冷系统增加热负载装置,通过观察制冷系统进出口温度的稳定性,以检验制冷系统的制冷性能是否达标。
[0003]现有的热负载装置中,通常会因为换热流道内冷媒受热不均匀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降低了测试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使得换热流道内冷媒受热均匀的热负载装置及其制冷性能测试设备。
[0005]一种热负载装置,用于测试制冷设备的制冷性能,包括:热交换模块,内部开设有与制冷设备相连通的换热流道,所述换热流道的两端贯穿所述热交换模块的壁面以形成流通口;接头组件,所述接头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热交换模块并与所述流通口连通,另一端连接于制冷设备;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热交换模块内,且均匀布设于所述换热流道的上下两侧。
[0006]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通过在所述换热流道的上下两侧均匀布设所述加热单元,从而使得所述换热流道内的冷媒受热更均匀,进而保证对制冷设备制冷能力测试的精度。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多根加热棒,所述换热流道包括用于冷媒流通的主流道,所述加热棒的延伸方向和所述主流道的延伸方向互相平行。
[0008]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加热棒的延伸方向和所述主流道的延伸方向互相平行,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加热棒对于所述换热流道内冷媒的热传导性能。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模块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所述加热棒的加热槽,所述加热槽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加热棒的数量。
[0010]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所述加热槽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加热棒的数量,从而方便根据不同情况对所述加热棒的数量进行调节,以达到对所述换热流道内冷媒温度的控制。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换热流道上下两侧的所述加热棒相互交错设置。
[001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位于所述换热流道上下两侧的所述加热棒相互交错设置,从而使得所述换热流道内的冷媒受热更加均匀。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模块的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安装所述加热单元的加热槽,所述热交换模块的侧面设有避让块,至少两个所述加热槽分别位于所述避让块的两侧,且所述避让块相对于所述热交换模块的侧面凸出设置,所述流通口开设于所述避让块上。
[0014]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避让块相对于所述热交换模块的侧面凸出设置,从而避免外置接头与所述流通口的连接与所述加热单元装入所述加热槽之间发生干涉。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让块靠近所述加热槽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加热槽连通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用于对所述加热棒插入所述加热槽内进行导向。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通口包括供冷媒流入的进口和供冷媒流出的出口,且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均开设于所述热交换模块的同一侧面上。
[001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均开设于所述热交换模块的同一侧面,从而节省了所述热负载装置的设计空间。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流道呈U型形状;或者,所述换热流道呈多个首尾相接的U型形状。
[001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换热流道呈U型形状或者多个首尾相接的U型形状布设于所述热交换模块内,从而增大了所述换热流道内冷媒的换热面积,进而提升了换热效果。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负载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贴靠于所述加热单元安装,以检测所述加热单元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贴设于所述热交换模块表面,以检测所述热交换模块的温度。
[002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贴靠于所述加热单元安装,从而判断所述加热单元是否正常工作;通过在所述热交换模块表面贴设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从而对所述加热单元形成温度保护,当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发生故障时,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保证所述加热单元不会温度过高造成损坏,以延长所述加热单元的使用寿命。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负载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基块和配合块,所述基块和所述配合块之间相配合以固定所述接头组件,其中,所述基块和所述配合块之间可拆卸连接。
[002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所述基块和所述配合块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对所述接头组件和所述固定组件之间进行安装拆卸。
[002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0025]一种制冷性能测试设备,包括机架以及热负载装置,所述热负载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上。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在所述换热流道的上下两侧均匀布设所述加热单元,从而使得所述换热流道内的冷媒受热更均匀,进而保证对制冷设备制冷能力测试的精度。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热负载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热负载装置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热交换模块剖面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100、热负载装置;10、热交换模块;11、换热流道;111、主流道;112、连通通道;12、流通口;121、进口;122、出口;13、加热槽;14、避让块;141、导向槽;20、接头组件;21、接头;22、连接管;30、加热单元;31、加热棒;50、固定组件;51、基块;52、配合块;53、隔热垫;60、顶丝;61、顶丝孔;7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3]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4]此外,术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负载装置,用于测试制冷设备的制冷性能,其特征在于,包括:热交换模块(10),内部开设有与制冷设备相连通的换热流道(11),所述换热流道(11)的两端贯穿所述热交换模块(10)的壁面以形成流通口(12);接头组件(20),所述接头组件(2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热交换模块(10)并与所述流通口(12)连通,另一端连接于制冷设备;加热单元(30),设置于所述热交换模块(10)内,且均匀布设于所述换热流道(11)的上下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负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30)包括多根加热棒(31),所述换热流道(11)包括用于冷媒流通的主流道(111),所述加热棒(31)的延伸方向和所述主流道(111)的延伸方向互相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负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模块(10)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所述加热棒(31)的加热槽(13),所述加热槽(13)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加热棒(31)的数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负载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换热流道(11)上下两侧的所述加热棒(31)相互交错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负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模块(10)的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用于安装所述加热单元(30)的加热槽(13),所述热交换模块(10)的侧面设有避让块(14),至少两个所述加热槽(13)分别位于所述避让块(14)的两侧,且所述避让块(14)相对于所述热交换模块(10)的侧面凸出设置,所述流通口(12)开设于所述避让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靖武梁欣邱国志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长川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