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9751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分子式如下所示:Li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为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大多采用各种嵌锂碳/石墨材料。尽管相对于金属锂而言,碳材料在安全性能、循环性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存在不少缺点:如在第一次充放电时,会在碳表面形成钝化膜,造成容量损失;碳电极与金属锂的电极电位相近;在电池过充电时,仍可能会在碳电极表面析出金属锂,而形成枝晶造成短路;以及可能在高温时热失控等。尖晶石型钛酸锂Li4Ti5O
12
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安全性能和独特的结构稳定性,可以克服传统碳材料的一些缺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是,Li4Ti5O
12
电子电导率和离子传导率(固有电导率仅为10
‑9scm
‑1)非常低,导致其容量保持率差,电池稳定性低,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实用化的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4]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其分子式如下所示:
[0006]Li4‑
x
M
x
Ti5‑
y
N
y
O
12
[0007]其中,M为Mg、Rb或V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N为Mo、Y、Ge、Mn、Ni或Co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08]x为0.25

0.45,y为0.05

0.15。
[0009]进一步地,x为0.3

0.4,y为0.08

0.12。
[0010]进一步地,x为0.35,y为0.12。
[0011]进一步地,M为Rb,N为Ge。
[0012]进一步地,所述Li4‑
x
M
x
Ti5‑
y
N
y
O
12
经过三层碳包覆。
[0013]进一步地,中间层为碳、硅共包覆。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0015]将锂源、钛源、M源、N源和第一碳源混合球磨后烘干,保护性气体氛围下800

850℃煅烧2

4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第一中间体,将所述第一中间体与碳硅源混合均匀后于保护性气体氛围下900

950℃煅烧2

4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第二中间体,将所述第二中间体与第二碳源混合均匀后于保护性气体氛围下800

850℃煅烧2

4h后降温至500

600℃保温6

8h,最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即可。
[0016]进一步地,所述锂源为氧化锂、碳酸锂、氢氧化锂或硝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钛源为锐钛型二氧化钛、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或板钛型二氧化钛,所述M源为氧化M或碳酸M,所述N源为氧化N或碳酸N。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碳源和第二碳源为蔗糖、葡萄糖、淀粉、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8]进一步地,所述碳硅源包括硅粉和中间相沥青,所述硅粉和中间相沥青的质量比为1:8

20。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通过金属离子掺杂在材料结构内部产生自由电子或者空穴,从而提高材料的导电性,金属元素掺入Li4Ti5O
12
晶格后,通过晶格微小的变化形成更有利于Li嵌入和脱出的通道从而提高了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电化学性能明显得到改善,碳包覆可以抑制材料粒子长大,缓和由于粒子长大而产生的内应力,增加粒子间的电接触,增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改善循环稳定性,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但在深度充放电时,存在严重的体积膨胀与收缩,进而导致循环性能急剧恶化,通过与碳材料进行复合形成碳、硅共包覆中间层,可以抑制硅的体积膨胀,在内外碳层的夹持下碳、硅共包覆中间层不易因体积膨胀与收缩而导致结构坍塌而粉化,提高了其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在1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180mAh/g,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170mAh/g,放电容量保持率≥93%,电化学性能优良。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制备负极材料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本专利技术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0023]实施例1:
[0024]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其分子式如下所示:
[0025]Li
3.65
Rb
0.35
Ti
4.88
Ge
0.12
O
12
[0026]Li
3.65
Rb
0.35
Ti
4.88
Ge
0.12
O
12
经过三层碳包覆,且中间层为碳、硅共包覆。
[0027]上述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0028]按照分子式比例称取碳酸锂、锐钛型二氧化钛、氧化铷、氧化锗混合得到混合物,将其与蔗糖混合球磨15h后烘干,蔗糖用量为混合物总质量的10%,氮气氛围下830℃煅烧3h,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第一中间体,将第一中间体与硅粉、中间相沥青混合均匀后于氮气下920℃煅烧3h,硅粉和中间相沥青的质量比为1:15的,硅粉和中间相沥青总用量为第一中间体质量的10%,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第二中间体,将第二中间体与聚乙烯醇混合均匀,聚乙烯醇用量为第二中间体质量的10%,于氮气氛围下850℃煅烧3h后降温至600℃保温8h,最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即可。
[0029]将本实施例制备的负极材料作为试样,通过组装成CR2032型扣式半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工作电极是通过将试样、导电剂乙炔黑和黏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按质量比为8:1:1通过磁力搅拌均匀混合来制备,整个过程中用NMP作分散剂调节浆料的黏稠度,搅拌好的浆料均匀涂覆在铝箔上,于80℃真空干燥24h后降到室温,于10MPa下压片,裁片得到
电极片,将其作为工作电极,锂片作对电极和参比电极,Celgard2400为隔膜,电解液为1mol/L的LiPF6的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MC)/甲基碳酸乙烯(EMC)(体积比1:1:1)溶液,组装好的电池静置24h后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
[0030]在1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188mAh/g,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分子式如下所示:Li4‑
x
M
x
Ti5‑
y
N
y
O
12
其中,M为Mg、Rb或V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N为Mo、Y、Ge、Mn、Ni或Co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x为0.25

0.45,y为0.05

0.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x为0.3

0.4,y为0.08

0.1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x为0.35,y为0.1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M为Rb,N为Ge。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Li4‑
x
M
x
Ti5‑
y
N
y
O
12
经过三层碳包覆。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中间层为碳、硅共包覆。7.一种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黄守怀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碳鸿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