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9529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属于纺织服装面料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清梳,通过FA002A型抓棉机进行抓棉,FA002A型抓棉机伸出肋条距离0至负1mm,间隙下降距离2mm,FA0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服装面料
,具体是涉及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0002]二醋酸纤维主要用于香烟过滤嘴,是用量及用途最大的领域,随着纺织服装面料对新纤维及新功能的需求,二醋酸纤维逐步开始应用到短纤纺纱领域,其纤维独有的特性也是深受品牌设计师青睐,纤维具备天然华丽的光泽、美丽优雅悬垂感、触感如丝柔滑、天然透气、速干、原料来自可持续再生的林木,属于纤维素纤维可降解绿色环保,符合人们绿色消费环保理念。纤维的公定回潮率为6.5%,纤维强力只有1.3cN/dtex
‑‑
1.5cN/dtex左右,相当于低强纤维粘胶纤维强力的40%左右,低强力也成就了制成的面料具备高扛起毛球特性。
[0003]因为纤维的低强力带来无法实现纤维的纯纺及高比例混纺生产及后工序织造,在纺纱环节纤维加工中纤维强力低易被打击产生大量短绒,造成半成品短绒集聚形成大量疵点,粗纱因为短绒堵锭翼壁无法正常开车,织造工序短绒堵针筒产生织机横路疵点,无法满足织造。
[0004]原有加工纤维工艺思路,紧隔距、强分梳、轻定量、慢车速;细纱赛络紧密纺异型管开口针对棉纤维整齐度差,上下间距偏小,开口斜度小,不能让纤维充分翻滚做到相互包缠,开口距离小加捻三角区偏小,下开口间距形成的赛络风格不能充分把纤维头尾端最大限度包缠进纱体,头尾端毛羽漏出纱体经过摩擦锻炼形成短绒;络筒上蜡单面上蜡,使用蜡块属于石蜡一种固体蜡,固体蜡上蜡量少,单面上蜡不能对纤维实现全方位上蜡,不能起到对纤维全方位包裹润滑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清梳,通过FA002A型抓棉机进行抓棉,FA002A型抓棉机伸出肋条距离0至负1mm,间隙下降距离2mm,FA022

6型多仓打手速度210r/min,ZF9104型变频输棉风机功率为35Hz,刺辊速度380r/min,盖板速度195mm/min;锡林速度145r/min;道夫速度90r/min;湿定量25g/5m;步骤二:并条,采用两道混合并条,通过JWF1310型并条机完成头并,再通过RSB

D22C型并条机完成末并;步骤三:粗纱,通过FA497型粗纱机进行粗纱;步骤四:细纱,通过FA506型赛络紧密纺细纱机进行细纱;
步骤五:络筒,通过SAVIO Polar L型自动络筒机进行络筒,通过含15%OVER WAX的蜡乳液和目前石蜡块融合而成的蜡块,双蜡块加持相向旋转上蜡;步骤六:成纱。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一还包括预分梳板隔距70/80,后固定盖板隔距20/18/17,盖板主梳理隔距12/11/11/11/12,前固定盖板隔距16/14,锡林道夫隔距5,前清洁器控制落短绒率0.5%。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二中头并采用8根并和,并合后定量为25g/5m,总牵伸8倍,后区牵伸1.75倍,罗拉隔距(前区
×
后区)11
×
22mm,出条速度180m/min。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二中末并合数6根,定量23g/5m,总牵伸6.8倍,后区牵伸1.25倍,罗拉隔距(前区
×
后区)14
×
23mm,喇叭口规格7F/3.2,出条速度260m/min。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粗纱定量4.5g/10m,捻度4.8捻/10cm,总牵伸10.22倍,后区牵伸1.14倍,罗拉隔距(前
×

×
后)13.5
×
30
×
41mm,钳口隔距块7mm,锭速650rpm。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四中纱线英制支数30S,总牵伸倍数46倍,后区牵伸倍数1.17倍,钳口隔距块3.0mm,捻度82捻/10cm,罗拉隔距(前
×
后)20
×
40mm,异型管盖片开槽斜度上8mm下3.5mm槽宽1.3mm,使用140目变密度网格圈,负压

2500pa~

2600pa,锭速13500rpm,钢丝圈截面选半圆EM1

dr2/0。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五中络筒速度800m/min,电子清纱器通道设置为:N:4.0,DS
×
LS:1.7
×
1.8,DL
×
LL:1.22
×
12,

D
×‑
L:

17%
×
12;捻接器美思丹690,退捻管z36,捻接腔13Z2,捻接盖E10,捻接参数3
‑9‑
5,张力参数20

15。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五中两个蜡块做相对方向旋转,纱线从两个旋转蜡块经过时,把含15%OVER WAX的蜡乳液和目前石蜡块融合而成的蜡块包裹到纱线上。
[001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系统的柔性梳理工艺技术改造、调整清梳设备及流程,解决纺纱加工过程造成纤维断裂形成短绒多及影响成纱强力、细纱减少毛羽伸出纱体解决后续毛羽被摩擦断裂产生短绒、络筒用加持双蜡块装置,把一种特制的含15%OVER WAX的蜡乳液和目前石蜡块融合而成的蜡块,双蜡块加持相向旋转把纱线包裹在中间,解决纺纱过程短绒及后工序织造时,纱线通道对低强力短纤摩擦所产生的短绒,无法满足织造问题。
[0015]为更清楚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成纱指标。
[0018]附图标记:1

电机盘、2

锡林盘、3

压带轮、4

活动盖板主动盘、5

活动盖板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002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参见图1~图2,包括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清梳,通过FA002A型抓棉机进行抓棉,FA002A型抓棉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清梳,通过FA002A型抓棉机进行抓棉,FA002A型抓棉机伸出肋条距离0至负1mm,间隙下降距离2mm,FA022

6型多仓打手速度210r/min,ZF9104型变频输棉风机功率为35Hz,刺辊速度380r/min,盖板速度195mm/min;锡林速度145r/min;道夫速度90r/min;湿定量25g/5m;步骤二:并条,采用两道混合并条,通过JWF1310型并条机完成头并,再通过RSB

D22C型并条机完成末并;步骤三:粗纱,通过FA497型粗纱机进行粗纱;步骤四:细纱,通过FA506型赛络紧密纺细纱机进行细纱;步骤五:络筒,通过SAVIO Polar L型自动络筒机进行络筒,通过含15%OVER WAX的蜡乳液和目前石蜡块融合而成的蜡块,双蜡块加持相向旋转上蜡;步骤六:成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还包括预分梳板隔距70/80,后固定盖板隔距20/18/17,盖板主梳理隔距12/11/11/11/12,前固定盖板隔距16/14,锡林道夫隔距5,前清洁器控制落短绒率0.5%。3.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头并采用8根并和,并合后定量为25g/5m,总牵伸8倍,后区牵伸1.75倍,罗拉隔距(前区
×
后区)11
×
22mm,出条速度180m/mi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强力短纤维纺纱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末并合数6根,定量23g/5m,总牵伸6.8倍,后区牵伸1.25倍,罗拉隔距(前区
×
后区)14
×
23mm,喇叭口规格7F/3.2,出条速度260m/mi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强力短纤维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峰李洋宋静陈启升钟军宋均宜凌先瑞盛春伟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联润色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