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933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58
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包括重力坝本体和加固组件,加固组件设置于重力坝本体的下端,第一上游稳定板和第二上游稳定板固定设置在重力坝本体的底面上游侧,第一下游稳定板和第二下游稳定板固定设置在重力坝本体的底面下游侧,重力坝本体的底面中部固定有剪力墙,且剪力墙侧面纵向固设有限位板。第一下游稳定板和第二下游稳定板形成的齿槽能够加强重力坝本体下游端与地面层之间的稳定性,从而避免重力坝本体出现左右滑动失衡的状况,利用多组剪力墙来增强重力坝本体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同时还通过限位板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固结构与地面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重力坝基础的抗滑性能。进一步增强重力坝基础的抗滑性能。进一步增强重力坝基础的抗滑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
,尤其涉及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重力坝在水压力及其他荷载作用下,主要依靠坝体自重产生的抗滑力来满足稳定要求,同时依靠坝体自重产生的压力来抵消由于水压力所引起的拉应力以满足强度要求。
[0003]目前,重力坝基础存在多层水平软弱层,对其抗滑稳定不佳,存在沿软弱层滑动失稳的风险。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通过该加固结构,能够增强重力坝本体与地面层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重力坝本体出现滑动失稳的风险。
[0005]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包括重力坝本体和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设置于重力坝本体的下端,并位于地面层内,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第一上游稳定板、第二上游稳定板、第一下游稳定板、第二下游稳定板、剪力墙和限位板,所述第一上游稳定板和第二上游稳定板固定设置在重力坝本体的底面上游侧,且第二上游稳定板位于第一上游稳定板靠下游一侧,第一下游稳定板和第二下游稳定板固定设置在重力坝本体的底面下游侧,且第二下游稳定板位于第一下游稳定板靠上游一侧,所述重力坝本体的底面中部固定有剪力墙,且剪力墙侧面纵向固设有限位板。
[0006]所述剪力墙的一端与第二上游稳定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下游稳定板固定连接。
[0007]所述限位板呈等距分布,且限位板的高度与剪力墙的高度相等。
[0008]所述剪力墙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扬压力的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固定框、排水通道和通水口,所述限位板相对的且间隔的固设在剪力墙上,未设置限位板的剪力墙之间设置有固定框,固定框的内部设置有排水通道,固定框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通水口。
[0009]所述固定框位于重力坝本体的底面呈等距分布,且固定框与重力坝本体固定连接。
[0010]所述固定框呈L状,且固定框之间通过管道使排水通道相连通。
[0011]所述固定框的长度与第一上游稳定板和第一下游稳定板之间的距离相等。
[0012]所述固定框与第二上游稳定板、第二下游稳定板嵌合连接。
[0013]所述第一上游稳定板和第二上游稳定板的深度相等,第一下游稳定板和第二下游稳定板的深度相等,第二上游稳定板的深度大于第二下游稳定板的深度。
[0014]本专利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加固组件的设置,能够利用第一上游稳定板和第二上游稳定板之间形成的齿槽来加强重力坝本体左端与地面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第一下游稳定板和第二下游稳定板形成的齿槽同样能够加强重力坝本体右端与地面层之间的稳定性,从而避免重力坝本体出现左右滑动失衡的状况。
[0015]2、通过将剪力墙设置在重力坝本体的底面,能够利用多组剪力墙来增强重力坝本体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同时还通过限位板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固结构与地面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重力坝基础的抗滑性能。
[0016]3、通过导流组件的设置,能够使地下水通过通水口进入到排水通道内,使得地下水能够在固定框内流动,从而可以为地下水提供流动通道,减小地下水产生的扬压力,进一步增强重力坝基础的抗滑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剪力墙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剪力墙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重力坝本体1,地面层2,加固组件3,第一上游稳定板301,,第二上游稳定板302,第一下游稳定板303,第二下游稳定板304,剪力墙305,限位306,导流组件4,固定框401,排水通道402,通水口40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2]参见图1

3,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包括重力坝本体1和加固组件3,所述重力坝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地面层2,用于防滑的所述加固组件3设置于重力坝本体1的下端,并位于地面层2内,所述加固组件3包括第一上游稳定板301、第二上游稳定板302、第一下游稳定板303、第二下游稳定板304、剪力墙305和限位板306,所述第一上游稳定板301和第二上游稳定板302固定设置在重力坝本体1的底面上游侧,且第二上游稳定板302位于第一上游稳定板301靠下游一侧,第一下游稳定板303和第二下游稳定板304固定设置在重力坝本体1的底面下游侧,且第二下游稳定板304位于第一下游稳定板303靠上游一侧,所述重力坝本体1的底面中部固定有剪力墙305,且剪力墙305侧面纵向固设有限位板306。
[0023]第一下游稳定板303和第二下游稳定板304形成的齿槽能够加强重力坝本体1下游端(右端)与地面层2之间的稳定性,从而避免重力坝本体1出现左右滑动失衡的状况,重力坝本体1的底面中部固定有剪力墙305,且剪力墙305侧面纵向固设有限位板306,限位板306呈等距分布,且限位板306的高度与剪力墙305的高度相等,能够利用多组剪力墙305来增强重力坝本体1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同时还通过限位板306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固结构与地面层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重力坝基础的抗滑性能。
[0024]具体的,所述剪力墙305的一端与第二上游稳定板30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下
游稳定板304固定连接,增强加固组件3的整体结构强度。
[0025]所述剪力墙305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扬压力的导流组件4,所述导流组件4包括固定框401、排水通道402和通水口403,所述限位板306相对的且间隔的固设在剪力墙305上,未设置限位板306的剪力墙305之间设置有固定框401,固定框401的内部设置有排水通道402,固定框401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通水口403。通过导流组件4,能够增大地下水的流动路径。
[0026]所述固定框401位于重力坝本体1的底面呈等距分布,且固定框401与重力坝本体1固定连接,坝体受力平衡,且便于施工。
[0027]所述固定框401呈L状,且固定框401之间通过管道使排水通道402相连通。能够使地下水通过通水口403进入到排水通道402内,使得地下水能够在固定框401内流动,从而可以为地下水提供流动通道,减小地下水产生的扬压力,进一步增强重力坝基础的抗滑稳定性。
[0028]所述固定框401的长度与第一上游稳定板301和第一下游稳定板303之间的距离相等。能够利用第一上游稳定板301和第一下游稳定板303之间形成的齿槽来加强重力坝本体1与地面层2之间的连接强度。
[0029]所述固定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包括重力坝本体(1)和加固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3)设置于重力坝本体(1)的下端,并位于地面层(2)内,所述加固组件(3)包括第一上游稳定板(301)、第二上游稳定板(302)、第一下游稳定板(303)、第二下游稳定板(304)、剪力墙(305)和限位板(306),所述第一上游稳定板(301)和第二上游稳定板(302)固定设置在重力坝本体(1)的底面上游侧,且第二上游稳定板(302)位于第一上游稳定板(301)靠下游一侧,第一下游稳定板(303)和第二下游稳定板(304)固定设置在重力坝本体(1)的底面下游侧,且第二下游稳定板(304)位于第一下游稳定板(303)靠上游一侧,所述重力坝本体(1)的底面中部固定有剪力墙(305),且剪力墙(305)侧面纵向固设有限位板(30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305)的一端与第二上游稳定板(30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下游稳定板(304)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306)呈等距分布,且限位板(306)的高度与剪力墙(305)的高度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软弱夹层重力坝基础组合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305)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扬压力的导流组件(4),所述导流组件(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尚各殷秀文李震鹿秉银邢少朋杨涛满运超华梦圆张佑明李佳峰马可严峻郑伦鑫谭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和安地矿勘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