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808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包括监测模块、中枢平台、数据分析模块和预警接收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各个监测区域的预警指令生成到传输的时间进行分析,获取各个区域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并以此作为对照基准,进行有效预警和无效预警判定,避免了灾害已经对本地产生影响后收到预警指令情况的发生;通过对预警指令传输前后的网络速率差值进行筛选,得到筛选后的预警指令传输时间,并对筛选后的预警指令传输时间进行二次筛选,避免了网络传输延迟和网络阻塞影响的发生;通过对预警指令生成的时间进行筛选,避免了因服务器能力和推送能力导致结果不准确情况的发生。生。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震预警
,具体涉及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针对灾害预警的准确方法,是监测设备直接监测相关物理量,当相关物理量超过阈值或发生变化时,将监测设备的监测结果传输至中心服务器,最后将预警信息传输至预警接收端。
[0003]现有的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案中,预警接收端在接收到预警信息直接进行预警警报。但是受限于网络传输的延迟、服务器能力、推送能力、网络拥塞等客观条件,预警信息可能会延迟收到,且延迟收到的时间可能为几秒钟、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更长。当传输延迟很长时,导致灾害已经对本地产生影响后收到预警信息,此时若进行预警播报,会误导公众认为正在有灾害发生,造成错误信息提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0006](1)无法排除灾害已经对本地产生影响后收到预警指令的情况;
[0007](2)无法排除网络传输的延迟、服务器能力、推送能力、网络拥塞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0008](3)无法基于不同区域生成对应区域的预警指令传输时间临界值。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0]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监测模块对各个区域的地震前兆异常和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视和测量并生成区域监测数据,所述监测模块将区域监测数据传输到中枢平台;
[0012]S2:所述中枢平台对监测模块的区域监测数据进行接收并对应开辟用于处理各个区域监测数据的子进程,所述若干个子进程并发对传输的各个区域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将区域监测数据中存在符合发出预警指令的数据连通生成的预警指令一起传输到预警接收端;
[0013]S3:数据分析模块对生成预警指令到预警接收端接收到预警指令这段时间生成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获取到各个区域预警指令从生成到传输到预警接收端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并将其传输到预警接收端;
[0014]S4:所述预警接收端将当前接收到的区域预警指令的时间和时间临界表中存储的当前区域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进行有效预警指令和无效预警指令判定,并针对有效预警指令发出预警。
[0015]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模块包括若干个监测单元,所述一个监测单元对应一个监测
区域。
[0016]进一步的,所述监测模块对监测单元的数据进行汇总,步骤如下:
[0017]S11:所述监测单元对对应区域的地震前兆异常和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并生成对应的区域监测数据;
[0018]S12:所述监测单元将监测对应区域的名称和区域监测数据一起传输到监测模块;
[0019]S13:所述监测模块接收到监测单元传输的区域名称和区域监测数据后在其内部开辟若干个区域存储空间,所述监测模块将区域名称和对应的区域监测数据进行绑定分类存储在区域存储空间中
[0020]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生成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步骤如下:
[0021]S31:首先选定一监测区域为待采样区域;
[0022]S32:获取待采样区域预警指令生成的第一延迟时间TO1;
[0023]S33:获取待采样区域预警指令传输的第二延迟时间T02;
[0024]S34:利用公式T=T01+TO2,计算获取待采样区域预警指令时间的临界值;
[0025]按照步骤S31到S34,依次选定不同监测区域为待采样区域,计算获取不同区域预警指令时间的临界值T1、T2、T3、...Tz,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z的取值范围由实际监测区域的数量决定;
[0026]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将监测区域和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传输到预警接收端。
[0027]进一步的,所述待采样区域生成第二延迟时间T02步骤如下:
[0028]S331:进行传输段划分,将一个预警指令的传输周期划分为j个等时长的传输段,将一个传输周期的j个传输段标记为J1、J2、...Jj;
[0029]S332:首先以传输段J1为例,获取q个传输周期该传输段的中枢平台发送预警指令到预警接收端接收传输指令的传输时间F1、F2、...Ff;中枢平台发送预警指令时的网络速率与预警接收端接收预警指令时的网络速率的差值V1、V2、...Vf,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其中q个传输周期是指以当前传输周期为起点,向过去回溯q个传输周期;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一个传输周期为1天,一个传输段为60分钟;
[0030]S333:依次将网络速率的差值V1、V2、...Vf与预设阈值V进行比较,以V1为例,若V1≥V,则判定该网络速率波动过大,对应删除V1网络速率差值对应的传输时间F1;
[0031]S334:按照S333筛选出q个传输周期该传输段的中枢平台发送预警指令到预警接收端接收传输指令的新传输时间F1、F2、...Fx,1≤x≤f;
[0032]S335:按照公式计算获取q个传输周期该传输段的中枢平台发送预警指令到预警接收端接收传输指令的新传输时间离散值R,将R和预设阈值R1进行大小比较,若R>R1,则按照|Fr

F|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删除对应的Fr值,并计算剩余Fr的离散值I,再将R和R1进行大小比较;直至R≤R1,所述F为参与剩余离散值R计算的新传输时间均值,
[0033]S336:按照S332到S335,依次计算获取q个传输周期j个传输段内的新传输时间F1、F2、...Fj;
[0034]则利用公式TO2=(F1+F2+...+Fj)/j计算获取待采样区域预警指令传输的第二延迟时间TO2。
[0035]进一步的,所述时间临界表中对应存储有监测区域和该监测区域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
[0036]进一步的,所述预警接收端将当前接收到的区域预警指令的时间和时间临界表中存储的当前区域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进行有效预警指令和无效预警指令判定,具体步骤如下:
[0037]S21:所述预警接收端获取当前预警指令从生成到传输到预警接收端的时间TD,所述预警接收端获取当前监测区域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TM;
[0038]S22:若TD≥TM,则当前预警指令发出过程中地震灾害已经发生,判定当前预警指令为失效预警指令,所述预警接收端将当前失效指令进行存储;
[0039]S23:若TD<TM,判定当前预警指令为有效预警指令,所述预警接收端将有效预警指令按照区域传输到对应区域的预警接收子模块。
[0040]进一步的,所述预警接收子模块包括处理器、预警信息单元、播报单元和预警显示单元,所述处理器接收到预警接收端传输的有效预警指令后分别将其传输到预警信息单元、播报单元和预警显示单元;
[0041]所述预警信息单元内存储有地震预警信息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监测模块对各个区域的地震前兆异常和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视和测量并生成区域监测数据,所述监测模块将区域监测数据传输到中枢平台;S2:所述中枢平台对监测模块的区域监测数据进行接收并对应开辟用于处理各个区域监测数据的子进程,所述若干个子进程并发对传输的各个区域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将区域监测数据中存在符合发出预警指令的数据连通生成的预警指令一起传输到预警接收端;S3:数据分析模块对生成预警指令到预警接收端接收到预警指令这段时间生成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获取到各个区域预警指令从生成到传输到预警接收端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并将其传输到预警接收端;S4:所述预警接收端将当前接收到的区域预警指令的时间和时间临界表中存储的当前区域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进行有效预警指令和无效预警指令判定,并针对有效预警指令发出预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模块包括若干个监测单元,所述一个监测单元对应一个监测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模块对监测单元的数据进行汇总,步骤如下:S11:所述监测单元对对应区域的地震前兆异常和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并生成对应的区域监测数据;S12:所述监测单元将监测对应区域的名称和区域监测数据一起传输到监测模块;S13:所述监测模块接收到监测单元传输的区域名称和区域监测数据后在其内部开辟若干个区域存储空间,所述监测模块将区域名称和对应的区域监测数据进行绑定分类存储在区域存储空间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生成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步骤如下:S31:首先选定一监测区域为待采样区域;S32:获取待采样区域预警指令生成的第一延迟时间TO1;S33:获取待采样区域预警指令传输的第二延迟时间T02;S34:利用公式T=T01+TO2,计算获取待采样区域预警指令时间的临界值;按照步骤S31到S34,依次选定不同监测区域为待采样区域,计算获取不同区域预警指令时间的临界值T1、T2、T3、...Tz,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z的取值范围由实际监测区域的数量决定;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将监测区域和监测区域对应的预警指令时间临界值传输到预警接收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大并发地震增量数据的实时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采样区域生成第二延迟时间T02步骤如下:S331:进行传输段划分,将一个预警指令的传输周期划分为j个等时长的传输段,将一个传输周期的j个传输段标记为J1、J2、...Jj;S332:首先以传输段J1为例,获取q个传输周期该传输段的中枢平台发送预警指令到预警接收端接收传输指令的传输时间F1、F2、...Ff;
中枢平台发送预警指令时的网络速率与预警接收端接收预警指令时的网络速率的差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开敏邵梅周玉洁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智立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