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制冷的冷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8047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快速制冷的冷风机。包括外壳、进风栅、出风栅、换热管,进风栅设置在外壳的前侧面,出风栅设置在外壳的后侧面,空气由进风栅流入到外壳内,并由出风栅流出;换热管设置在外壳内,且位于进风栅和出风栅之间,换热管设置为多个,且任意两个换热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由于多个换热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则位于外壳前侧的换热管不会对位于外壳后侧的换热管产生遮挡,空气由进风栅向出风栅流动的过程中,保证空气与外壳后侧的换热管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外壳后侧的换热管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升了冷风机的制冷效果。从而提升了冷风机的制冷效果。从而提升了冷风机的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制冷的冷风机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快速制冷的冷风机。

技术介绍

[0002]冷风机的作用原理为,空气由冷风机前侧的进风栅进入到冷风机内,并由冷风机后侧的出风栅排出,其中,空气由进风栅流动到出风栅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换热管,并由换热管吸收空气中的热量。
[0003]然而,当设置有多个换热管时,多个换热管相互重叠,前侧的换热管会遮挡后侧的换热管,会减小空气与后侧的换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后侧换热管的热交换效率,从而降低了冷风机的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冷风机的制冷效果。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快速制冷的冷风机,包括外壳、进风栅、出风栅、换热管,所述进风栅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前侧面,所述出风栅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后侧面,空气由所述进风栅流入到所述外壳内,并由所述出风栅流出;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进风栅和所述出风栅之间,所述换热管设置为多个,且任意两个所述换热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
[0006]本技术的技术效果:空气进入外壳由进风栅流动到出风栅的过程中,会经过多个换热管,由多个换热管与空气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由于多个换热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则位于外壳前侧的换热管不会对位于外壳后侧的换热管产生遮挡,空气由进风栅向出风栅流动的过程中,保证空气与外壳后侧的换热管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外壳后侧的换热管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升了冷风机的制冷效果。
[0007]可选地,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连通管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连通管和多个所述第二连通管依次连通构成类S形结构,任意两个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一连通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任意两个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二连通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
[0008]可选地,所述快速制冷的冷风机还包括分液器,所述分液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分液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分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用于向所述分液器输入制冷剂,多个所述分液口与多个所述换热管的进口对应设置。
[0009]可选地,所述快速制冷的冷风机还包括圆形翅片,每个所述换热管上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圆形翅片。
[0010]可选地,所述进风栅和所述出风栅沿左右方向正对分布。
[0011]可选地,所述快速制冷的冷风机还包括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液口,多个所述第二进液口与多个所述换热管的出口对
应设置,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液口。
[0012]可选地,所述快速制冷的冷风机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0013]可选地,所述风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风扇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
[0014]可选地,所述快速制冷的冷风机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导风板设置有多个,且每个所述导风板设置在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风扇之间,所述导风板竖直设置,且与所述外壳的后侧面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导风板的前端设置有尖角,且所述尖角朝向前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快速制冷的冷风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快速制冷的冷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换热管的后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快速制冷的冷风机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外壳;11、进风栅;12、出风栅;13、导风板;2、分液器;21、进液管;3、换热管;31、第一换热管;311、第一圆形翅片;32、第二换热管;321、第二圆形翅片;33、第三换热管;331、第三圆形翅片;34、出液管;4、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4]本实施例建立XYZ轴坐标系,X轴正向为前方,X轴反向为后方,Y轴正向为右方,Y轴反向为左方,Z轴正向为上方,Z轴反向为下方。
[0025]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快速制冷的冷风机,包括外壳1、进风栅11、出风栅12、换热管3,进风栅11设置在外壳1的前侧面,出风栅12设置在外壳1的后侧面,空气由进风栅11流入到外壳1内,并由出风栅12流出;换热管3设置在外壳1内,且位于进风栅11和出风栅12之间,换热管3设置为多个,且任意两个换热管3均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
[0026]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将快速制冷的冷风机设置在冷库内,设置三个换热管3,由前向后分别为第一换热管31、第二换热管32以及第三换热管33,冷库内的空气由进风栅11进入到外壳1内,先与外壳1前侧的第一换热管31接触,第一换热管31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空气继续向外壳1后侧流动到第二换热管32,由于第二换热管32与第一换热管31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空气可以与第二换热管32完全接触,第二换热管3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空气中的热量;空气继续向外壳1后侧流动到第三换热管33,由于第三换热管33与第一换热管31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空气可以与第三换热管33完全接触,第三换热管33与空气热交换,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最后,由第一换热管31、第二换热管32以及第三换热管33对空气中的热量进行吸收,将空气转化为冷空气,并由出风栅12排出,以对冷库进行制冷。
[0027]综上,空气进入外壳1由进风栅11流动到出风栅12的过程中,会经过多个换热管3,由多个换热管3与空气接触并进行热交换,由于多个换热管3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则位于外壳1前侧的换热管3不会对位于外壳1后侧的换热管3产生遮挡,空气由进风栅11向出风栅12流动的过程中,保证空气与外壳1后侧的换热管3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外壳1后侧的换热管3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升了冷风机的制冷效果。
[0028]可选地,换热管3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第一连通管水平设置,第二连通管竖直设置,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一连通管和多个第二连通管依次连通构成类S形结构,任意两个换热管3的第一连通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任意两个换热管3的第二连通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
[0029]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每个换热管3由左向右依次设置为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
……
,即每个换热管3均由多个类S形管状结构组成。将多个换热管3设置在外壳1内时,第一换热管31的第一连通管与第二换热管32的第一连通管、第三换热管33的第一连通管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第一换热管31的第二连通管与第二换热管32的第二连通管、第三换热管3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制冷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进风栅(11)、出风栅(12)、换热管(3),所述进风栅(11)设置在所述外壳(1)的前侧面,所述出风栅(12)设置在所述外壳(1)的后侧面,空气由所述进风栅(11)流入到所述外壳(1)内,并由所述出风栅(12)流出;所述换热管(3)设置在所述外壳(1)内,且位于所述进风栅(11)和所述出风栅(12)之间,所述换热管(3)设置为多个,且任意两个所述换热管(3)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制冷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连通管竖直设置,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均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连通管和多个所述第二连通管依次连通构成类S形结构,任意两个所述换热管(3)的所述第一连通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任意两个所述换热管(3)的所述第二连通管均沿左右方向错位分布。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制冷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液器(2),所述分液器(2)设置在所述外壳(1)上,所述分液器(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液口(21),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分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用于向所述分液器(2)输入制冷剂,多个所述分液口与多个所述换热管(3)的进口对应设置。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争第张南陈玉凯安玮多王超良黄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