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及其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7823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及其调节装置,转杯纺输纤通道由固定段和活动段组成,固定段由相连的渐缩段Ⅰ和圆柱段Ⅰ组成,活动段由顺序相连的圆柱段Ⅱ、渐缩段Ⅱ和圆柱段Ⅲ组成,圆柱段Ⅱ可活动地套接在圆柱段Ⅰ的外表面;上述转杯纺输纤通道的调节装置由假捻盘、齿轮Ⅰ、齿轮Ⅱ、丝杆、活动块、支撑杆、连杆和壳体组成;假捻盘通过齿轮Ⅰ、齿轮Ⅱ与丝杆连接,活动块内部有螺纹,螺纹与丝杆相连接,活动块下端固定安装有连杆,连杆与圆柱段Ⅱ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使输纤通道变为可调节式,通过旋转假捻盘调整出纤口与纤维滑移面之间的距离,达到在不更换输纤通道和转杯的前提下,纺制不同硬度纱线的目的,扩大了转杯纺的适用范围。扩大了转杯纺的适用范围。扩大了转杯纺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及其调节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纱装备
,涉及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及其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伸缩的转杯纺输纤通道及其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转杯纺是目前除环锭纺纱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纺纱方式,具有纺纱速度快、工艺流程短、自动化水平高、纱线条干好等优点。转杯纱的结构与环锭纱的结构不同,转杯纱由芯层纤维和外包缠纤维组成,由于外包缠纤维的存在,且芯层纤维伸直平行度不够,使得转杯纱比相同捻系数的环锭纱手感较硬,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转杯纱的应用。
[0003]输纤通道是转杯纺纱器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作用第一是将分梳辊分梳后的单纤维输送至转杯内,第二是通过气流的加速作用,使得纤维更好的伸直,因此输纤通道通常采用的形状是渐缩形漏斗状。现在研究表明,输纤通道的出纤口与转杯滑移面之间的距离以及与纤维凝聚槽之间的距离会对纤维在纱线中的平行排列程度产生影响,进而对纱线的硬度、手感等产生作用。其原理为:转杯成纱时,纤维在气流的作用下从输纤通道的出纤口喂入,首先要经过纤维滑移面(或称为转杯内壁)才能到达纤维凝聚槽,由于纤维滑移面的表面线速度远远高于输纤通道内气流的速度,因此纤维滑移面与纤维之间具有一定的速度差,当纤维碰到纤维滑移面时会被纵向拉伸伸直,使得纤维能够在转杯凝聚槽内平行排列;同时,由于纤维自出纤口向纤维滑移面运动的路径上会受到转杯内螺旋负压气流的作用,使得部分纤维在成纱过程中包缠在纱线的外表面形成包缠纤维,因此转杯纱呈现出一种具有中间芯层和外包缠层的分层结构。其中,出纤口与纤维滑移面的距离、转杯的速度、转杯内负压气流的状况及大小会直接影响纤维在芯层中的平行排列程度及形成外包缠纤维的数量,从而对其硬度、手感等指标性能产生影响。
[0004]纱线的硬度、手感等性能指标会直接影响纱线的使用范围,比如针织用纱要求柔软、硬挺度小,因此,为使针织用纱的硬度较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降低针织用纱的捻系数,但捻系数的降低会使纱线的强力、伸长等物理性能指标也降低。由于转杯纺相对于同捻系数的环锭纱手感较硬,一般不将转杯纱应用在针织用纱领域。通过降低其捻系数而改善转杯纱硬度的方法会使纱线的强力降低,纺纱和织造时纱线易断头,除影响生产效率外,对纱线的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0005]因此,如何对转杯进行改进以扩大转杯纺的适用范围,提高纱线的质量,从而可以很好地应用在针织用纱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及其调节装置。由于出纤口与纤维滑移面的距离会对纱线的硬度、手感等性能指标产生影响,因此,本专利技术通过使输纤通道变为可调节式,通过旋转假捻盘而调整出纤口与纤维滑移面之间的距离,达到在不更换输纤通道和转杯的前提下,纺制不同硬度纱线的目的,扩大了转杯
纺的适用范围。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由固定段和活动段组成,所述固定段由相连的渐缩段Ⅰ和圆柱段Ⅰ组成,所述活动段由顺序相连的圆柱段Ⅱ、渐缩段Ⅱ和圆柱段Ⅲ组成,所述圆柱段Ⅱ可活动地套接在所述圆柱段Ⅰ的外表面,从而所述圆柱段Ⅱ可沿所述圆柱段Ⅰ滑动。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0010]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所述圆柱段Ⅱ的内径比所述圆柱段Ⅰ的外径大0.05~0.1mm。
[0011]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所述渐缩段Ⅰ的长度为2~3mm,所述圆柱段Ⅰ的长度为4~6mm,所述圆柱段Ⅱ的长度为4~6mm,所述渐缩段Ⅱ的长度为2~3mm,所述圆柱段Ⅲ的长度为5~6mm。
[0012]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所述圆柱段Ⅰ的内径为3~5mm,所述圆柱段Ⅰ的外径为3.5~5.5mm。
[0013]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所述圆柱段Ⅱ的内径为3.55~5.55mm,所述圆柱段Ⅱ的外径为3.6~5.6mm。
[0014]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所述圆柱段Ⅲ的内径为2~3mm,所述圆柱段Ⅲ的外径为2.05~3.05mm。
[0015]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所述渐缩段Ⅰ的小端内径与所述圆柱段Ⅰ的内径相等,所述渐缩段Ⅰ的小端外径与所述圆柱段Ⅰ的外径相等;
[0016]所述渐缩段Ⅱ的大端内径与所述圆柱段Ⅱ的内径相等,所述渐缩段Ⅱ的大端外径与所述圆柱段Ⅱ的外径相等;
[0017]所述渐缩段Ⅱ的小端内径与所述圆柱段Ⅲ的内径相等,所述渐缩段Ⅱ的小端外径与所述圆柱段Ⅲ的外径相等。
[0018]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所述渐缩段Ⅰ的入口为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长度为6~8mm,所述椭圆形的短轴长度为3~5mm。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的调节装置,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中的假捻盘、齿轮Ⅰ、齿轮Ⅱ、丝杆、活动块、支撑杆和连杆;
[0020]所述假捻盘与所述齿轮Ⅰ固定连接,所述齿轮Ⅰ和所述齿轮Ⅱ相互啮合,所述齿轮Ⅱ与所述丝杆通过销键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可活动地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通过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活动块内部有螺纹,所述螺纹与所述丝杆相连接,所述活动块下端固定安装有所述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圆柱段Ⅱ相连接。
[002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0022]如上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的调节装置,齿轮Ⅰ和齿轮Ⅱ均为伞形齿轮,由于假捻盘的安装方向和丝杆的安装方向是相互垂直的,采用伞形齿轮可以更好地将假捻盘的螺旋运动转变为丝杆的螺旋运行。
[0023]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如下:
[0024]本专利技术将输纤通道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两部分,固定段的位置固定,由两部分组成,其中设置渐缩段Ⅰ的目的是有利于气流的加速,使纤维在输纤通道内更好的伸直和加速,圆柱段Ⅱ的作用是便于与活动段的圆柱段Ⅱ相连接;活动段分为3段,圆柱段Ⅱ的内径
比固定段中圆柱段Ⅰ的外径略大,圆柱段Ⅱ可沿圆柱段Ⅰ左右滑动,使得圆柱段Ⅲ深入转杯内部的位置可变化,渐缩段Ⅱ使得气流经圆柱段Ⅰ和圆柱段Ⅱ后第二次加速,使得纤维得到进一步伸直,圆柱段Ⅲ为输纤通道的出纤口端,圆柱段Ⅲ深入转杯内部的位置,会影响出纤口与转杯凝聚槽与纤维滑移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对纤维凝聚后的伸直状态以及加捻后纤维在纱线中的伸直平行度产生影响,进而使所纺纱线的结构产生变化。
[0025]本专利技术的转杯纺输纤通道的调节装置,其调节机理为:当转动假捻盘时,齿轮Ⅰ带动齿轮Ⅱ,从而使丝杆转动,当丝杆转动时,会使活动块沿丝杆滑动,并通过连杆使得输纤通道的活动段沿着固定段左右移动,从而达到调节的目的。
[0026]有益效果
[0027](1)本专利技术的转杯纺输纤通道,输纤通道由固定段和活动段组成,活动段可沿固定段滑动,使得输纤通道的出纤口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在不改变转杯直径的条件下,自由调整输纤通道出纤口与转杯纤维滑移面和纤维凝聚槽的距离,进而对纱线的质量产生影响;
[0028](2)本专利技术的转杯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其特征在于:由固定段和活动段组成,所述固定段由相连的渐缩段Ⅰ(1)和圆柱段Ⅰ(2)组成,所述活动段由顺序相连的圆柱段Ⅱ(3)、渐缩段Ⅱ(4)和圆柱段Ⅲ(5)组成,所述圆柱段Ⅱ(3)可活动地套接在所述圆柱段Ⅰ(2)的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Ⅱ(3)的内径比所述圆柱段Ⅰ(2)的外径大0.05~0.1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渐缩段Ⅰ(1)的长度为2~3mm,所述圆柱段Ⅰ(2)的长度为4~6mm,所述圆柱段Ⅱ(3)的长度为4~6mm,所述渐缩段Ⅱ(4)的长度为2~3mm,所述圆柱段Ⅲ(5)的长度为5~6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Ⅰ(2)的内径为3~5mm,所述圆柱段Ⅰ(2)的外径为3.5~5.5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Ⅱ(3)的内径为3.55~5.55mm,所述圆柱段Ⅱ(3)的外径为3.6~5.6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段Ⅲ(5)的内径为2~3mm,所述圆柱段Ⅲ(5)的外径为2.05~3.05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转杯纺输纤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渐缩段Ⅰ(1)的小端内径与所述圆柱段Ⅰ(2)的内径相等,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泽闫进祥章仁辉汪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夫奥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