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718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科研温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包括科研温室主体,所述科研温室主体包括若干个通风装置和监测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管、若干个通风端头和若干个风机,所述若干个通风端头均匀连接于所述通风管下侧,监测装置设置于通风端头上侧,所述通风管的其中一端连接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内设有若干个风机和加热组件。根据温度的不同,对风量调节板进行调节,实现对通风端头的出风量的调节,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之间设置加热组件和调节阀板,通过调节阀板对进风温度进行调节,使用方便快捷,能够快速有效的调节科研温室的内部温度,调节效率高,有效保障科研温室内部的温度均匀。有效保障科研温室内部的温度均匀。有效保障科研温室内部的温度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


[0001]本技术涉及科研温室
,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

技术介绍

[0002]科研温室用于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里,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从而能增加产量,研究植物生长的相关条件。在使用时,需要多科研温室内部的温度进行高效便捷的调节。
[0003]现有技术中的科研温室中,外部空气进入到室内,通过换热器进行加热,换热后不能快速分布均匀,导致科研温室内部的温度不均匀。
[0004]本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根据科研温室内部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不同,调节部分进风温度和进风量,保障科研温室内部的均匀分布。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包括科研温室主体,所述科研温室主体包括若干个通风装置和监测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管、若干个通风端头和若干个风机,所述若干个通风端头均匀连接于所述通风管下侧,监测装置设置于通风端头上侧,所述通风管的其中一端连接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内设有若干个风机和加热组件。
[0007]作为优化,所述的通风端头内部与所述通风管内部贯通连接,所述通风端头的下部为圆盘状,所述通风端头的底面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条形的出风口。
[0008]作为优化,所述的通风管水平设置于所述科研温室主体的内侧上部,所述监测装置包括若干个温度传感器,若干个温度传感器与若干个通风端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通风管内设有风量调节板,所述风量调节板设置于所述通风端头的正上方,通风管的内侧顶部设有调节电机,所述风量调节板通过调节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通风管内侧转动连接。
[0009]作为优化,若干个风机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第三风机,所述第三风机设置于通风管与进风管的连接处,所述第一风机设置于进风管远离通风管的一端,所述第二风机设置于第一风机与第三风机之间,所述进风管远离通风管的一端为第一进风口,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座和加热丝。
[0010]作为优化,所述的加热组件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进风管侧面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转动连接有调节阀板,所述调节阀板与第二进风口的连接处设有驱动电机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上侧设有挡水板。
[0011]作为优化,所述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外侧均设有进风滤网。
[0012]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0013]在科研温室主体内部设置通风装置,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不同位置的温度,再根据温度的不同,对风量调节板进行调节,实现对通风端头的出风量的调节,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之间设置加热组件和调节阀板,通过调节阀板对进风温度进行调节,使用方便快捷,能够快速有效的调节科研温室的内部温度,调节效率高,有效保障科研温室内部的温度均匀。
附图说明
[0014]附图1为本技术通风装置轴侧示意图。
[0015]附图2为本技术通风装置左视示意图。
[0016]附图3为本技术附图2的A

A剖切示意图。
[0017]其中,1、通风管,2、通风端头,3、温度传感器,4、风量调节板,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第三风机,8、进风管,9、第一进风口,10、加热组件,11、第二进风口,12、调节阀板,13、挡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1]如图3所示,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包括科研温室主体,所述科研温室主体包括若干个通风装置和监测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管1、若干个通风端头2和若干个风机,所述若干个通风端头2均匀连接于所述通风管1下侧,监测装置设置于通风端头2上侧,所述通风管1的其中一端连接有进风管8,所述进风管8内设有若干个风机和加热组件10。
[0022]如图1所示,所述的通风端头2内部与所述通风管1内部贯通连接,所述通风端头2的下部为圆盘状,所述通风端头2的底面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条形的出风口。
[0023]如图3所示,所述的通风管1水平设置于所述科研温室主体的内侧上部,所述监测
装置包括若干个温度传感器3,若干个温度传感器3与若干个通风端头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通风管1内设有风量调节板4,所述风量调节板4设置于所述通风端头2的正上方,通风管1的内侧顶部设有调节电机,所述风量调节板4通过调节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通风管1内侧转动连接。
[0024]如图3所示,若干个风机包括第一风机5、第二风机6和第三风机7,所述第三风机7设置于通风管1与进风管8的连接处,所述第一风机5设置于进风管8远离通风管1的一端,所述第二风机6设置于第一风机5与第三风机7之间,所述进风管8远离通风管1的一端为第一进风口9,加热组件10设置于第一风机5与第二风机6之间,所述加热组件10包括加热座和加热丝。
[0025]如图3所示,所述的加热组件10与第二风机6之间的进风管8侧面设有第二进风口11,所述第二进风口11处转动连接有调节阀板12,所述调节阀板12与第二进风口11的连接处设有驱动电机所述第二进风口11的上侧设有挡水板13。
[0026]所述的第一进风口9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1外侧均设有进风滤网。
[0027]该装置在具体使用时,通过温度传感器3对通风端头2上侧的温度进行监测,并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
[0028]通过控制器设定温度的最高阈值和温度的最低阈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包括科研温室主体,所述科研温室主体包括若干个通风装置和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管、若干个通风端头和若干个风机,所述若干个通风端头均匀连接于所述通风管下侧,监测装置设置于通风端头上侧,所述通风管的其中一端连接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内设有若干个风机和加热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端头内部与所述通风管内部贯通连接,所述通风端头的下部为圆盘状,所述通风端头的底面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条形的出风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调节通风换气科研温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管水平设置于所述科研温室主体的内侧上部,所述监测装置包括若干个温度传感器,若干个温度传感器与若干个通风端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通风管内设有风量调节板,所述风量调节板设置于所述通风端头的正上方,通风管的内侧顶部设有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修魁丁福栋邵孟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益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