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66911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2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路板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第一电路板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器,第二电路板设置有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一一对应,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通过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第二电路板设置有形变结构。第二电路板通过调节形变结构,能够调整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当一个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而另一个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错位时,可以通过形变结构使得这个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发生相对位移,让本来错位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准。也即,通过形变结构能够使得多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可以同时实现对接。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路板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路板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路板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速、大容量时代到来,连接器越来越高精、高密,背板尺寸越来越大,背板对板材高速需求和低速或电源板材差异也越来越大。当背板尺寸太大而超出厂家加工能力或背板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板材成本太高时,出于物理尺寸或成本考虑,拆分背板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背板拆分后,公差链条上更多的公差与连接器的高精高密形成矛盾,导致一板连接多背板的配合存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路板模组及电子设备,便于多个电路板的多个连接器同时对接。
[0004]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路板模组。这种电路板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有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有形变结构,所述第二电路板通过调节所述形变结构,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相对位置。
[0005]该电路板模组中,第一电路板的多个第一连接器需要同时与第二电路板的多个第二连接器对接。当一个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而另一个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错位时,可以通过形变结构使得这个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发生相对位移,让本来错位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准。也即,通过形变结构能够使得多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实现同时对接。
[0006]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路板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形变槽,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方向。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形变槽两侧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第一形变部,所述第一形变部形成所述形变结构。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形变部产生位移。
[0007]该电路板模组中,在第二电路板上开设第一形变槽使得第一部和第二部部分分离,从而使得第一部和第二部均能够相对第一形变部相对移动。当第一部上的第二连接器和第二部上的第二连接器的间距,与第一电路板上的两个第一连接器之间的间距不同时,可以通过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相对位移,使得第一部上的第二连接器和第二部上的第二连接器相对位移,直至两个第二连接器能够同时与第一电路板上的两个第一连接器对接安装。
[0008]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形变区,所述形变区位于所述第一形变部与所述第一部的连接处和/或第一形变部与所述第二部的连接处。所
述形变区设置有凹槽。
[0009]该电路板模组中,通过具有凹槽的形变区可以使得第一形变部的边缘更薄,从而便于第一部和/或第二部相对第一形变部的位移。而且能够降低第一部和/或第二部相对第一形变部位移后,第二电路板内的内应力。
[0010]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分板、第二分板和连接件,所述第一分板和所述第二分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板和所述第二分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器。
[0011]该电路板模组中,通过连接件连接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能够使得第一电路板制作为多块更小的分板,从而降低第一电路板的制作难度。另外也可以提高第一电路板的组装灵活性,也即可以局部更换损坏的第一分板或第二分板来维持第一电路板的正常工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装配模块化的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来实现需求的功能。
[0012]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分板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分板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插头、第二插头和基体,所述第一插头和所述第二插头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插头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
[0013]该电路板模组中,连接件通过插头的形式与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组装,使得第一分板、第二分板与连接件的连接更加容易,方便第一电路板的组装。
[0014]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沿第二方向平行间隔的第三分板和第四分板,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三分板的方向。所述第三分板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凹陷的第二形变槽。所述第三分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形变槽两侧的第三部和第四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部和所述第四部的第二形变部,所述第二形变部形成所述形变结构。所述的第三部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四部设置第三连接器。所述第四分板设置第四连接器。所述第三部和所述第四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形变部产生位移。
[0015]该电路板模组中,第三分板和第四分板分别与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后,第三分板的第四部能够相对第四分板位移,使第三连接器和第四连接器能够对准。相对的,当第三连接器和第四连接器对接完成后,也可以通过第三部与第四部相对位移,实现第二电路板的两个第二连接器与第一电路板上的第一连接器同时对接。
[0016]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分板具有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形变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面。
[0017]该电路板模组中,第二形变槽位于安装第二连接器的一面。使得第三部与第四部相对位移时,第三分板内的内应力集中位置,也即第二形变部的位置远离第二连接器,内应力分散后再到达第二连接器可以降低对第二连接器的影响。
[0018]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分板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凹陷的第二形变槽。所述第三分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形变槽两侧的第五部和第六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五部和所述第六部的第三形变部,所述第三形变部和所述第二形变部共同形成所述形变结构。所述的第五部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六部设置第四连接器。所述第五部和所述第六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三形变部位移,以使得所述第三分板的所述第三连接器能够相对所述第四分板的所述第四连接器位移。
[0019]该电路板模组中,第三分板和第四分板中均设置部分形变结构,当两个第一连接
器同时与两个第二连接器配合时,能够使得第三连接器与第四连接器的对位更加容易。
[0020]基于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载体,所述第二电路板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载体的第五分板和第六分板,所述第五分板和所述第六分板电性连接。所述形变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载体的凸起件和设置于所述第五分板的浮动件。所述浮动件内设置有插孔,所述凸起件插入所述插孔内。所述浮动件为柔性材料。
[0021]该电路板模组中,第二电路板中第五分板和第六分板通过载体连接,使得第二电路板能够具有组装灵活性,也即可以局部更换损坏的第五分板或第六分板来维持第二电路板的正常工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装配模块化的第五分板和第六分板来实现需求的功能。通过浮动件形变使得第五分板能够相对第六分板相对位移,以使得第五分板上的第二连接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板模组,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有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有形变结构,所述第二电路板通过调节所述形变结构,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相对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凹陷的第一形变槽,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方向;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形变槽两侧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第一形变部,所述第一形变部形成所述形变结构;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形变部产生位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具有形变区,所述形变区位于所述第一形变部与所述第一部的连接处和/或第一形变部与所述第二部的连接处;所述形变区设置有凹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第一分板、第二分板和连接件;所述第一分板和所述第二分板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板和所述第二分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板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分板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插头、第二插头和基体,所述第一插头和所述第二插头与所述基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插头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插头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沿第二方向平行间隔的第三分板和第四分板,所述第二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三分板的方向;所述第三分板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凹陷的第二形变槽;所述第三分板包括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庆樊会忠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