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压进给滑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5688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压进给滑套结构,涉及机床主轴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活动套筒沿滑套轴向活动与否不易控制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进油口、回油口,从进油口处通入导轨液压油,油液从液压站压出,导轨液压油通过进油道经由进油通孔进入主轴安装座与滑套套筒之间的空隙当中,油液沿着螺旋通道移动,最终经由回油通孔进入回油道,最后从回油口排出,在油液作用下,滑套套筒与主轴安装座之间产生静压力,能够相对滑动,移动式芯轴在滑套套筒内转动,通过控制油液的压力来实现滑套套筒与主轴安装座之间的滑动与否,易于进行控制。制。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压进给滑套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床主轴领域,具体为一种静压进给滑套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滑套结构应用于高精密机床领域,传统的静压进给是靠油压润滑来实现,会出现磨损严重导致间隙大,加工精度低的情况,从而使主轴的效率变低。
[0003]中国专利CN210789248U公开了一种相对于滑套整体移动式机械主轴,包括滑套、旋转轴、安装座、设于安装座上的轴向电机、主轴电机和活动套筒,轴向电机和主轴电机位于安装座的同一侧,活动套筒位于安装座的另一侧;旋转轴同轴安装于活动套筒内,活动套筒同轴安装于滑套内,活动套筒可沿滑套的轴向活动;轴向电机的输出轴与丝杆联动连接,丝杆与旋转轴平行设置;滑套上设有螺母副,丝杆的自由端贯穿安装座,以与螺母副螺纹配合;轴向电机驱动,以联动安装座,安装座联动其上的轴向电机、活动套筒及主轴电机沿活动套筒的轴向活动;主轴电机用于驱动旋转轴转动,其中活动套筒沿滑套轴向活动,其活动与否不易控制,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压进给滑套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主轴安装座,所述主轴安装座上设有回油口,还包括回油道、回油通孔,所述回油口、所述回油道、所述回油通孔相贯通,所述主轴安装座上靠近回油通孔的一端还设第一轴用密封圈,所述主轴安装座上还设有第一防尘圈,所述主轴安装座上设有进油口,还包括进油道、进油通孔,所述进油口、所述进油道、所述进油通孔相贯通,所述主轴安装座上靠近进油通孔的一端设有第二轴用密封圈,所述主轴安装座上还设有第二防尘圈。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轴安装座的内圈设有螺旋通道,所述螺旋通道设在靠近进油通孔的一侧,能够使油液导通流动。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轴安装座内壁设有油槽、小腔体,所述油槽与所述小腔体相连通,便于油液的流通。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轴安装座内滑动连接有滑套套筒,所述滑套套筒内活动连接有移动式芯轴,通过油液产生的静压使得滑套套筒能够在主轴安装座上滑动。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油口内通入有导轨液压油,且所述导轨液压油的流向为由进油道流向进油通孔,所述导轨液压油在所述主轴安装座内部的流向为由所述螺旋通道到所述油槽,进而到多个所述小腔体,所述导轨液压油在所述回油通孔、所述回油道处的流向是从所述回油通孔到所述回油道进而到所述回油口,在外界设有液压站,使得从进油口进入的油液从回油口出来后经过循环再次进入进油口,油先进入大腔体再自动均匀分配到多个小腔体的结构能保证油的压强浮起主轴,如果从回油口反向进油,不能立即形成静压,会对动力头造成损伤。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进油口、回油口,从进油口处通入导轨液压油,油液从液压站压出,导轨液压油通过进油道经由进油通孔进入主轴安装座与滑套套筒之间的空隙当中,油液沿着螺旋通道移动,油液经过油槽均匀分配进入到多个小腔体内,设置环形油道,其安装座与滑套套筒之间的间隙很小,便于形成高油压,使得主轴浮起,便于滑动,不产生直接摩擦,同时能够起到抗振作用,特别是在加工钢件等精密产品时,最终油液经由回油通孔进入回油道,最后从回油口排出,第一轴用密封圈起到防止油液渗出的作用,第一防尘圈阻挡粉尘及细微颗粒进入主轴安装座内,在油液作用下,滑套套筒与主轴安装座之间产生静压力,能够相对滑动,移动式芯轴在滑套套筒内转动,通过控制油液的压力来实现滑套套筒与主轴安装座之间的滑动与否,易于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一;
[0011]图2为本专利技术剖面示意图;
[0012]图3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二;
[0013]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防尘圈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主轴安装座;2、回油口;3、回油道;4、回油通孔;6、第一轴用密封圈;7、第一防尘圈;8、小腔体;9、油槽;10、进油口;11、进油道;12、进油通孔;14、第二轴用密封圈;15、第二防尘圈;16、螺旋通道;17、滑套套筒;18、移动式芯轴;19、大腔体;20、环形油道;21、第一密封唇;22、第二密封唇。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主轴安装座1和滑套套筒17,从进油口10处通入导轨液压油,油液从液压站压出,具有10kg压力,导轨液压油通过进油道11经由进油通孔12进入主轴安装座1与滑套套筒17之间的空隙当中,第二轴用密封圈14为密封圈,起到密封油液作用,能够承受80kg的油压,第二防尘圈15能够起到防尘和刮油作用,防止加工粉尘和微小的铁屑进入。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油液沿着螺旋通道16移动。油液经过大腔体19、油槽9后进入小腔体8内,油槽9有六个,六个油槽9有分别连接六个小腔体8,油槽9和六个小腔体8环轴呈现对称结构,因为该油路的设计,保证了轴能被油浮起,最终经由回油通孔4进入回油道3,最后从回油口2排出,第一轴用密封圈6起到防止油液渗出的作用,第一防尘圈7阻挡粉尘及细微颗粒进入主轴安装座1内。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只有在油液作用下,滑套套筒17与主轴安装座1之间才能产生静压力,能够相对滑动,移动式芯轴18在滑套套筒17内转动,主轴安装座1与滑套套筒17之间的间隙为0.008mm,间隙很小,便于形成高油压,以充分润滑,且密封性良好。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一防尘圈7与第二防尘圈15为双唇Y形。
[0022]实施例2
[002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主轴安装座1与滑套套筒17之间的间隙为0.015mm。
[0024]实施例3
[0025]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压进给滑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安装座(1),所述主轴安装座(1)上设有回油口(2),还包括回油道(3)、回油通孔(4),所述回油口(2)、所述回油道(3)、所述回油通孔(4)相贯通,所述主轴安装座(1)上靠近回油通孔(4)的一端还设第一轴用密封圈(6),所述主轴安装座(1)上还设有第一防尘圈(7),所述主轴安装座(1)上设有进油口(10),还包括进油道(11)、进油通孔(12),所述进油口(10)、所述进油道(11)、所述进油通孔(12)相贯通,所述主轴安装座(1)上靠近进油通孔(12)的一端设有第二轴用密封圈(14),所述主轴安装座(1)上还设有第二防尘圈(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压进给滑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安装座(1)的内圈设有螺旋通道(16),所述螺旋通道(16)设在靠近进油通孔(12)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压进给滑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安装座(1)内壁设有大腔体(19)、油槽(9)、小腔体(8),所述油槽(9)与所述小腔体(8)、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华荣徐小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景耀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