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4807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包括位于发动机进气口AIP界面处的壳体、通道引气孔和若干个附面层引气孔,壳体两端开口,壳体的一端贴靠在发动机进气道上,壳体的另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通道引气孔设置在壳体的壁面上,经通道引气孔流出的气体引出后为有散热需求的设备散热;附面层引气孔设置在壳体的壁面上,经附面层引气孔流出的气体为发动机内部散热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容易安装和拆卸;附面层引气孔和通道引气孔的结合使用,保证了能够同时满足各类设备的冷却和增压;转接环通过简单调整即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涡轮发动机进气道引气,通用性强。通用性强。通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进气道引气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

技术介绍

[0002]涡轮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常需要为飞行器上的控制器等各类设备提供引气用于冷却、增压等,可用的引气来源包括发动机风扇前、发动机风扇后、发动机压气机后、发动机涡轮后。发动机风扇前引气、发动机风扇后引气和发动机压气机后引气会导致发动机风扇和压气机有显著的压力损失、空气流量损失,产生压力畸变,风扇和压气机能否稳定工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动机涡轮后引气温度过高,难以用于冷却、增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包括:
[0006]位于发动机进气口AIP界面处的壳体,所述壳体两端开口,所述壳体的一端贴靠在发动机进气道上,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
[0007]通道引气孔,所述通道引气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壁面上,经所述通道引气孔流出的气体引出后为有散热需求的设备散热;
[0008]若干个附面层引气孔,所述附面层引气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壁面上,经所述附面层引气孔流出的气体为发动机内部散热。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引气孔靠近所述壳体内壁面的一端连接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用于将气体引入至所述通道引气孔。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引气孔靠近所述壳体外壁面的一端连接引起管,所述引气管固定在所述壳体外壁面。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气管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通风软管,所述引气管与所述通风软管之间固定连接。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气管与所述通风软管之间通过喉箍固定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内外依次设置的内环部分、中环部分和外环部分,所述内环部分、所述中环部分和所述外环部分靠近发动机进气道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环部分远离所述发动机进气道的一端具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用于与发动机配合从而将所述壳体固定在发动机上。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对称设置在所述外环部分上,所述连接件的端面贴靠在所述中环部分上。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上设置螺纹孔。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引气孔和所述附面层引气孔的角度均可调。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容易安装和拆卸;附面层引气孔和通道引气孔的结合使用,保证了能够同时满足各类设备的冷却和增压。
[0020]本专利技术的转接环通过简单调整即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涡轮发动机进气道引气,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21]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转接环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转接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转接环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壳体1、进气管2、引气管3、通风软管4、喉箍5、通道引气孔6、附面层引气孔7、内环部分8、中环部分9、外环部分10、连接件11、凹槽结构12、螺纹孔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8]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
[0029]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包括壳体1、引气孔、进气管2、引气管3和通风软管4。
[0030]壳体1位于发动机进气口AIP界面处,壳体1两端开口,壳体1的一端贴靠在发动机进气道上,壳体1的另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
[0031]具体为,壳体1位于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处,可以理解的是,不同型号的发动的进气道AIP界面处的位置不同,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发动机进行适应性调整。
[0032]进气道AIP界面处的壳体1的两端开口,使得进气道的气流通过壳体1,从而能够将进气道的部分气流引出至壳体1外部。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为金属材质。
[0034]引气孔包括通道引气孔6和附面层引气孔7,通道引气孔6和附面层引气孔7均设置在壳体1的壁面上。
[0035]经通道引气孔6流出的气体引出后为有散热需求的设备散热,经附面层引气孔7流出的气体为发动机内部散热。
[0036]具体为,在壳体1壁面开设通道引气孔6和若干个附面层引气孔7,气流经附面层引气孔7流出后直接排出到壳体1外部,为发动机内部散热。气流经通道引气孔6流出后则被引出至有散热需求的其他设备,为其他设备散热。
[0037]通道引气孔6靠近壳体1内壁面的一端连接进气管2,进气管2用于将气体引入至通
道引气孔6。
[0038]具体为,开设在壳体1壁面的通道引气孔6贯穿壳体1壁面,通道引气孔6靠近壳体1内壁面的一端,即通道引气孔6靠近气流通道的一端连接进气管2,通过进气管2将气流通道内的部分气流引出至通道引气孔6,从而引出至壳体1外部。
[0039]通道引气孔6靠近壳体1外壁面的一端连接引气管3,引气管3固定在壳体1外壁面。
[0040]具体为,通道引气孔6靠近壳体1外壁面的一端,即通道引气孔6远离气流通道的一端连接引气管3,通过引气管3将通过进气管2的气流引出至壳体1外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引气管3焊接固定在壳体1外壁面。
[0041]通道引气孔6和附面层引气孔7的角度均可调。具体为,通道引气孔6和附面层引气孔7的气孔角度和气孔尺寸均可调,使得本专利技术的转接环能够为发动机各类设备提供充足稳定的引气。另外,本专利技术针对不同的发动机转接环的安装位置不同。通过调整转接环的安装位置和气孔尺寸、气孔角度,在实现为发动机各类设备提供充足稳定引气的同时保证了对发动机进气畸变的影响可控,本专利技术的转接环结构经过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即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涡轮发动机进气道来流引气。
[0042]引气管3远离壳体1的一端连接通风软管4,引气管3与通风软管4之间固定连接。
[0043]具体为,为了将引气管3引出的气流更加方便地通向有散热需求的设备,在引气管3远离壳体1的一端,即引气管3气流出口端连接设置通风软管4,由于通风软管4为软性材质,可以根据需求变换通风软管4的路径从而将气流引向不同的设备对不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轮发动机进气道AIP界面引气转接环,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发动机进气口AIP界面处的壳体,所述壳体两端开口,所述壳体的一端贴靠在发动机进气道上,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连接在发动机上;通道引气孔,所述通道引气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壁面上,经所述通道引气孔流出的气体引出后为有散热需求的设备散热;若干个附面层引气孔,所述附面层引气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壁面上,经所述附面层引气孔流出的气体为发动机内部散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引气孔靠近所述壳体内壁面的一端连接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用于将气体引入至所述通道引气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引气孔靠近所述壳体外壁面的一端连接引起管,所述引气管固定在所述壳体外壁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气管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通风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易凡张韬常振国秦德胜于锦峰陈宝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