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内血肿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4683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脑内血肿引流装置,包括主腔血肿引流管和副腔药物注射管;主腔血肿引流管在内部设置有引流通道,在头部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分别与引流通道贯通的第一引流孔;主腔血肿引流管的头部靠近第一引流孔设置有环形注药腔,环形注药腔与副腔药物注射管贯通并与引流通道隔开,环形注药腔的外壁上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分别与环形注药腔连通的雾化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脑内血肿引流装置,可实现通过副腔药物注射管注入药物以及主腔血肿引流管引流血肿的目的,有效避免发生血块逆行现象,降低颅内感染风险,减少再次出血风险,缓解颅内局部占位效应,提高术后质量,最终使脑出血患者受益。最终使脑出血患者受益。最终使脑出血患者受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脑内血肿引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脑内血肿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立体定向脑内血肿引流术在神经重症领域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采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引流管为单腔引流管,在操作时,术中行部分血肿抽吸,脑内残留血肿需术后以稀释尿激酶溶液经标准三通阀门自引流管注入脑内血肿,夹闭引流管一段后,待血肿溶解液化后再经引流管排出。这种方式存在以下弊端:首先,自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溶液时,往往会把引流管内的血块或者空气逆向冲入颅内,一方面增加颅内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尿激酶溶液与引流管内血性液混合,降低了尿激酶浓度,且因注入尿激酶溶液量少,部分尿激酶因滞留在引流管内,不能达到血肿腔内,不能精确控制尿激酶剂量,溶解血肿效果下降,往往需要多次操作,进一步增加颅内感染风险。
[0003]目前,有一些专利产品对引流管进行了改进。如CN209679266U公开一种改进的脑内血肿引流管,其为双管腔引流管,但其外形为“8”字形,非规则圆形引流管,置管难度及对脑组织所伤较圆形管大,且稳定性差;如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脑内血肿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腔血肿引流管(1)以及倾斜设置在所述主腔血肿引流管(1)尾端的副腔药物注射管(2);所述主腔血肿引流管(1)在内部设置有引流通道(3),在头部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引流通道(3)贯通的第一引流孔(4);所述主腔血肿引流管(1)的头部靠近所述第一引流孔(4)设置有环形注药腔(5),所述环形注药腔(5)与所述副腔药物注射管(2)贯通并与所述引流通道(3)隔开,所述环形注药腔(5)的外壁上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所述环形注药腔(5)连通的雾化孔(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内血肿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腔药物注射管(2)通过注药通道(7)与所述环形注药腔(5)连通,所述注药通道(7)位于所述主腔血肿引流管(1)的管壁内并沿其轴向延伸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内血肿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腔血肿引流管(1)的头部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引流通道(3)贯通的第二引流孔(8),所述第一引流孔(4)与所述第二引流孔(8)呈间隔设置,所述环形注药腔(5)位于所述第一引流孔(4)与所述第二引流孔(8)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内血肿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腔血肿引流管(1)的尾端设置有第一螺纹接口(9),所述第一螺纹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瑞钦钱振华陆雯汪正权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