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4558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包括固定侧框架柱、伸缩侧框架柱、可伸缩装配式梁、第一连接螺栓及第二连接螺栓,固定侧框架柱上设有凹槽,固定侧框架柱上设有固定侧框架柱螺孔;伸缩侧框架柱与固定侧框架柱呈间隔设置,伸缩侧框架柱上设有伸缩侧框架柱螺孔;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一端设有挂耳辊轴和第一连接孔,挂耳辊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凹槽内,可伸缩装配式梁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借由可伸缩装配式梁通过挂耳辊轴转动,使得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一端抵接于固定侧框架柱上以及第一连接孔与固定侧框架柱螺孔对接,借由可伸缩装配式梁的另一端伸长至伸缩侧框架柱,使得第二连接孔与伸缩侧框架柱螺孔对接。接。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既有建筑改造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从我国建筑由增量发展过渡到存量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既有建筑改造的客观需求日趋强烈。我国在既有建筑更新与改造及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推广比发达国家晚。为践行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目前城市更新改造方式已从拆除重建主导转向拆除重建与更新与改造并举,结合装配式改造理念,将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与装配式改造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国内关于既有建筑装配式改造实例较少,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因此对既有建筑改造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0003]在既有建筑装配式改造项目中,当改造需要增设梁构件,而作业空间有限时,大中型起重或运输设施无法进入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作业,因而,既有建筑装配式改造增设框架梁会因作业空间有限而存在施工困难的问题。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该结构可避免因有限的作业空间而导致梁增设施工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该结构可避免因有限的作业空间而导致梁增设施工困难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包括固定侧框架柱、伸缩侧框架柱、可伸缩装配式梁、第一连接螺栓及第二连接螺栓,所述固定侧框架柱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凹槽,所述固定侧框架柱上设有固定侧框架柱螺孔;所述伸缩侧框架柱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呈间隔设置,所述伸缩侧框架柱上设有伸缩侧框架柱螺孔;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一端设有挂耳辊轴和第一连接孔,所述挂耳辊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借由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通过所述挂耳辊轴转动至相对所述固定侧框架柱垂直,使得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上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对接,借由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另一端伸长至所述伸缩侧框架柱,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伸缩侧框架柱螺孔对接;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用于锁固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内;所述第二连接螺栓用于锁固于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伸缩侧框架柱螺孔内。
[0007]较佳地,所述固定侧框架柱包括固定侧柱体部及凸设于所述固定侧柱体部的侧壁上的固定侧槽部,所述凹槽开设于所述固定侧槽部上,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设置于所述固定侧柱体部上并位于所述固定侧槽部的上方。
[0008]较佳地,所述固定侧槽部呈“L”形。
[0009]较佳地,若干个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呈上下间隔分布地设置于所述固定侧柱体
部上,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一一对应。
[0010]较佳地,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包括梁固定部及梁可伸缩部,所述挂耳辊轴和第一连接孔设置于所述梁固定部的一端上,所述梁可伸缩部的可伸缩地插接于所述梁固定部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于所述梁可伸缩部上;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通过所述挂耳辊轴转动至相对所述固定侧框架柱垂直时,所述梁固定部抵接于所述固定侧柱体部上,所述梁可伸缩部可伸长至所述伸缩侧框架柱上。
[0011]较佳地,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通过所述挂耳辊轴转动至相对所述固定侧框架柱垂直时,所述固定侧槽部的顶面支撑所述梁固定部。
[0012]较佳地,所述挂耳辊轴包括挂耳连接部及辊轴部,所述挂耳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梁固定部的一端底部上,所述挂耳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辊轴部固定连接,所述辊轴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0013]较佳地,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底部上设有供外部临时支撑件连接的卡扣。
[0014]较佳地,若干个所述伸缩侧框架柱螺孔呈上下间隔分布地设置于伸缩侧框架柱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与所述伸缩侧框架柱螺孔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伸缩侧框架柱螺孔一一对应。
[0015]较佳地,所述凹槽的内凹面呈弧面结构。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通过设置可伸缩装配式梁,可减少梁构件在运输和搬运时所占用的空间,保证可伸缩装配式梁可进入有限的作业空间;本技术的各构件可通过简单的人工或者小型人力辅助机械的方式进行搬运,通过在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一端上设置挂耳辊轴,通过将挂耳辊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侧框架柱的凹槽内,使得可伸缩装配式梁可相对固定侧框架柱转动,通过该辅助转动的结构,采用人工或者小型人力辅助机械的方式便可将可伸缩装配式梁可从竖直位置变换至水平安装位置,无需如现有般需要采用大型机械对梁构件进行吊装,通过将可伸缩装配式梁进行伸缩,保证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两端可分别抵接于固定侧框架柱和伸缩侧框架柱上,利用所述第一连接螺栓和第二连接螺栓便可将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两端分别锁固于固定侧框架柱和伸缩侧框架柱上,便可实现增设梁构件的目的。因此,本技术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可避免因有限的作业空间而导致梁增设施工困难的问题,且施工步骤及重量大大减少了,可节约施工人员树木,节省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0018]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9]图3是本技术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的正视图。
[0020]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21]图5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0022]图6是本技术的固定侧框架柱的立体结构图。
[0023]图7是本技术的伸缩侧框架柱的立体结构图。
[0024]图8是本技术的可伸缩装配式梁的立体结构图。
[0025]图9是图8中D处的放大图。
[0026]图10是外部临时支撑件支撑于本技术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的卡扣时的结构图。
[0027]图11是本技术的可伸缩装配式梁在竖直位置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0029]请参阅图1至图5以及图11,本技术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100包括固定侧框架柱1、伸缩侧框架柱2、可伸缩装配式梁3、第一连接螺栓4及第二连接螺栓5,固定侧框架柱1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凹槽121,固定侧框架柱1上设有固定侧框架柱螺孔111。伸缩侧框架柱2与固定侧框架柱1呈间隔设置,伸缩侧框架柱2上设有伸缩侧框架柱螺孔21。可伸缩装配式梁3的一端设有挂耳辊轴311和第一连接孔312,挂耳辊轴311可转动地设置于凹槽121内,可伸缩装配式梁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321。借由可伸缩装配式梁3通过挂耳辊轴311转动至相对固定侧框架柱1垂直的位置处,使得可伸缩装配式梁3的一端抵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侧框架柱,所述固定侧框架柱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凹槽,所述固定侧框架柱上设有固定侧框架柱螺孔;伸缩侧框架柱,所述伸缩侧框架柱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呈间隔设置,所述伸缩侧框架柱上设有伸缩侧框架柱螺孔;可伸缩装配式梁,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一端设有挂耳辊轴和第一连接孔,所述挂耳辊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借由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通过所述挂耳辊轴转动至相对所述固定侧框架柱垂直,使得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上以及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对接,借由所述可伸缩装配式梁的另一端伸长至所述伸缩侧框架柱,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伸缩侧框架柱螺孔对接;第一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用于锁固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内;第二连接螺栓,所述第二连接螺栓用于锁固于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伸缩侧框架柱螺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包括固定侧柱体部及凸设于所述固定侧柱体部的侧壁上的固定侧槽部,所述凹槽开设于所述固定侧槽部上,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设置于所述固定侧柱体部上并位于所述固定侧槽部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侧槽部呈“L”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有限作业空间的装配式梁增设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呈上下间隔分布地设置于所述固定侧柱体部上,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与所述固定侧框架柱螺孔的数量相同,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彤炜赖木顺刘亮周书东全财华黄志明苏梓豪张益麦镇东张贵保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