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4420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包括路基和桥面,桥面铺设于路基的顶部,路基的底部两侧固定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钢筋支撑柱,路基的底部中端固定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钢筋支撑柱,多个第一钢筋支撑柱和第二钢筋支撑柱的下端之间固定设有隧道地面,多个第一钢筋支撑柱和第二钢筋支撑柱的下端之间固定设有隧道顶面,多个第一钢筋支撑柱均呈中空设置,桥面中端固定设有分隔块。该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能够在暴雨天气隧道内部发生雨水堆积时,使得行车人员能够快速便捷的得到疏散,提高了桥隧同步使用时的效果。步使用时的效果。步使用时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工程
,具体为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提高道路空间利用率,通过桥隧共建结构,将隧道结构位于桥梁的正下方,两者在平面上的中心线对齐,通过“上桥下隧”的做法,在一竖向空间上,实现了桥面以及隧道结构的双向通行。
[0003]经检索,中国专利CN211947744U公开了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隧道结构位于桥梁主梁的正下方,两者在平面上的中心线对齐;桥梁主梁的顶面作为桥面的双向通道。所述隧道结构的隧道顶板、隧道侧墙以及隧道底板共同围成两个不同方向的行车通道,所述两个行车通道通过隧道中墙相隔。
[0004]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隧道设置于河道内部,处于低洼位置,当发生暴雨等天气时,排水结构无法快速对雨水进行排出,导致隧道内部发生雨水堆积,而内部行车人员无法得到有效的疏散,降低了桥隧使用时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包括路基(1)和桥面(2),其特征在于:所述桥面(2)铺设于所述路基(1)的顶部,所述路基(1)的底部两侧固定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钢筋支撑柱(3),所述路基(1)的底部中端固定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钢筋支撑柱(4),多个所述第一钢筋支撑柱(3)和第二钢筋支撑柱(4)的下端之间固定设有隧道地面(5),多个所述第一钢筋支撑柱(3)和第二钢筋支撑柱(4)的下端之间固定设有隧道顶面(6),多个所述第一钢筋支撑柱(3)均呈中空设置,所述桥面(2)中端固定设有分隔块(7),所述分隔块(7)的内部下端与第二钢筋支撑柱(4)连通设置,所述分隔块(7)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钢筋支撑柱(4)的两侧下端均开设有进入孔,所述第二钢筋支撑柱(4)的侧壁下端固定设有支撑块(8),所述支撑块(8)的内部固定设有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的杆壁转动套设有踏板(10),所述踏板(10)遮盖设于所述进入孔的外侧,所述踏板(10)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有限位机构,所述第二钢筋支撑柱(4)的内部设有上浮疏散机构,所述凹槽的一侧开设有插槽,所述凹槽的另一侧固定设有固定杆(11),所述固定杆(11)的杆壁转动套设有盖板(12),所述盖板(12)的内部开设有空腔,并和插槽之间设有插接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浮疏散机构包括竖杆(13),所述竖杆(13)固定设于所述第二钢筋支撑柱(4)的内部地面,且杆壁滑动套设有漂浮板(14),所述第二钢筋支撑柱(4)的两侧下端均开设有透水孔(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行车的桥隧共建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新志冯小晗陈超景建军贺东斌赵云龙马力张兆银田国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