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及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431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及安装方法,该装置包括密封条、上壳体、中壳体、下壳体、下透风口、连接件和上透风口;所述密封条一侧套装在所述壳体上,另一侧与古建筑木柱紧密贴合;所述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均采用圆弧设计,通过所述连接件依次连接,与古建筑木柱近墙侧组成古建筑木柱的通风管道;所述上下透风口安装在所述通风管道上,在风压和热压作用下,外界空气从所述下透风口进入,经所述通风管道,向上流动到所述上透风口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壳体配合密封结构,既隔离了墙体,避免木柱与潮湿墙体接触,又保证墙体脱落的杂物不会堵塞透风通道,实现防尘透风除潮功能,有效防止古建筑墙体木柱腐朽,利于古建筑保护。于古建筑保护。于古建筑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及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古建筑木柱透风
,尤其涉及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木柱是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承重构件,木柱腐朽会严重威胁建筑结构的安全。根据木柱与墙体之间的接触程度不同,古建筑木柱可分为露明柱、半露明柱、墙内暗柱三类。其中,半露明柱因部分包裹在墙内,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潮湿墙体,在通风不良条件下会发生严重腐朽,以北京某古建筑群木柱的勘察结果为例,包裹在墙内的柱子在中度以上腐朽的木柱中,占比六成,在重度腐朽的木柱中更是高达75%。
[0003]古代匠人在墙体上于木柱底部和顶部附近位置各设置一个透风,墙体与木柱之间预留一定空隙,依靠墙体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墙体上下透风口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等自然力,促使空气从底部透风进入,沿柱身向上流动到顶部透风排出,通过空气循环调节木柱的湿度环境,保证木柱本身的干燥,防止或延缓墙内木柱腐朽的发生。但随着时间推移,墙体尘土与碎砖土块脱落以及除湿的生石灰吸水板结,堆积在空缝下部及下透风位置,阻挡了空气的循环流动通路,透风效果大打折扣,木柱底部湿气无法排出,加之雨水季节湿度大,更加速了菌类滋生,加剧木柱根部腐朽速率,造成墙内木柱的严重腐朽,严重威胁古建筑结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及安装方法。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包括:密封条、上壳体、中壳体、下壳体、下透风口、连接件和上透风口。所述密封条一侧开槽,套装在所述壳体上,另一侧设计圆弧状,与古建筑木柱紧密贴合;所述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均采用圆弧设计并做折弯处理,并通过所述连接件依次连接,与古建筑木柱近墙侧共同组成古建筑木柱的通风管道;所述上下透风口安装在所述通风管道上,并与所述通风管道相通,在风压和热压等自然力作用下,外界空气从所述下透风口进入,经过所述通风管道,向上流动到所述上透风口排出。
[0006]采用上述实现方式,通过圆弧壳体配合密封结构,既隔离了墙体,避免木柱与潮湿墙体接触,又保证墙体脱落的杂物不会堵塞透风通道,实现透风除潮功能,兼具防尘效果,延长了古建筑木柱的使用寿命,保护了古建筑结构安全,而且减少了冗余繁杂的清理工作。
[000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根据安装位置命名,所述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均采用圆弧设计,两端母线处折弯2cm,形成的纵向通道用于古建筑木柱通风;折弯部分加工成梯形,用以配合所述密封条进行所述壳体的夹持固定。
[0008]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的顶部或底部设置优弧圆条,用以配合所述连接件,实现三段壳体的紧固连接;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在古建筑木柱透风处开设预留口,以便与所述上透风口和所述下透风口相通。
[0009]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壳体顶部加工与木柱一致的开口槽,以便与其他木构件进行榫卯连接,底部设置所述优弧圆条,用于连接所述中壳体;所述中壳体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所述优弧圆条,用于连接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在顶部设置所述优弧圆条,用于连接所述中壳体。
[0010]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密封条采用橡胶材质,一侧开有梯形槽,用以与所述壳体折弯部分的梯形构造连接,另一侧设计为与古建筑木柱等径的圆弧状,用以将所述壳体固定在古建筑木柱近墙侧,同时保证气流通道的气密性。
[0011]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布置两行优弧圆槽,所述连接件通过圆槽与圆条配合分别连接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中壳体、所述中壳体与所述上壳体,保证三壳体的稳定不失效连接,得到牢固的所述通风管道。
[0012]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古建筑透风位置,所述上透风口与所述上壳体预留口相通,与墙体原有透风相连,用于古建筑木柱顶部透风;所述下透风口与所述下壳体预留口相通,与墙体原有透风相连,用于古建筑木柱底部透风;在风压和热压等自然力作用下,外界空气从所述下透风口进入,经过所述通风管道,向上流动到所述上透风口排出。
[0013]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所述连接件、所述透风口及各连接配件均选用耐腐蚀轻质材料,如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等。
[0014]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安装方法,包括:首先,将所述上、下透风口分别对准所述上、下壳体预留口,用防锈螺丝进行连接;并将所述密封条套装在所述上壳体、所述中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各自折弯部分;然后,依次将安装完密封条的所述下壳体、所述中壳体和所述上壳体通过所述密封条的圆弧侧固定在古建筑木柱上,得到木柱近墙侧的气流通道;用所述连接件连接上述三段壳体,装配得到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最后,将上下透风口与墙体原有透风相连,完成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的安装。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的俯视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的安装方法流程图。
[0019]图中,1、密封条;2、上壳体;3、中壳体;4、下壳体;5、下透风口;6、连接件;7上透风
口;8、古建筑木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下面结合图1

图3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及安装方法。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包括:密封条1、上壳体2、中壳体3、下壳体4、下透风口5、连接件6和上透风口7。所述密封条1一侧开槽,套装在所述壳体上,另一侧设计圆弧状,与古建筑木柱8紧密贴合;所述上壳体2、中壳体3和下壳体4均采用圆弧设计并做折弯处理,并通过所述连接件6依次连接,与古建筑木柱8近墙侧共同组成古建筑木柱的通风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条、上壳体、中壳体、下壳体、下透风口、连接件和上透风口;所述密封条一侧开槽,套装在所述壳体上,另一侧设计圆弧状,与古建筑木柱紧密贴合;所述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均采用圆弧设计并做折弯处理,并通过所述连接件依次连接,与古建筑木柱近墙侧共同组成古建筑木柱的通风管道;所述上下透风口安装在所述通风管道上,并与所述通风管道相通,在风压和热压等自然力作用下,外界空气从所述下透风口进入,经过所述通风管道,向上流动到所述上透风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均采用圆弧设计,两端母线处折弯2cm,形成的纵向通道用于古建筑木柱通风;折弯部分加工成梯形,用以配合所述密封条进行所述壳体的夹持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条采用橡胶材质,一侧开有梯形槽,用以与所述壳体折弯部分的梯形构造连接,另一侧设计为与古建筑木柱等径的圆弧状,用以将所述壳体固定在古建筑木柱近墙侧,同时保证气流通道的气密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木结构古建筑半露明柱防尘透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中壳体和下壳体的顶部或底部设置优弧圆条,用以配合所述连接件,实现三段壳体的紧固连接,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在古建筑木柱透风处开设预留口,以便与所述上透风口和所述下透风口相通;所述上壳体顶部加工与木柱一致的开口槽,以便与其他木构件进行榫卯连接,底部设置所述优弧圆条,用于连接所述中壳体,所述中壳体顶部和底部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厚江李玉风于永柱辛振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