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放大率取景器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429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且光学性能良好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及使用其的摄像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物镜光学系统、倒像光学系统、目镜光学系统,物镜光学系统的第三透镜组由至少具有一个反射面的一个透棱镜构成,满足f3/fw≥2.5、-1.0<(R32+R31)/(R32-R31)<1.0、L1/fw↑[2]≤0.45、L2/fw↑[2]≥0.03。其中f3是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w是物镜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R31是透棱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32是透棱镜的图像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L1是从中间成像面到透棱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空气换算距离,L2是从中间成像面到透棱镜的图像侧透镜面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变放大率取景器,更详细地说,涉及适用于数码相机等的小型且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以及使用所述取景器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迄今,在分别独立构成摄影系统和取景器系统的照相机中摄影系统具有可变放大率功能时,取景器系统也具有与摄影视角的变动相对应的可变放大率功能。作为这种取景器系统提出了各种视野框(view frame)可见度良好的、可容易地获得预定放大率的实像式可变放大率取景器。作为实像式可变放大率取景器,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取景器。这些取景器由作为物镜光学系统(objective opticalsystem)的负的第一透镜组、正的第二透镜组、以及正的第三透镜组构成,并通过分割用来将在物镜光学系统中成像的倒像转为正像的倒像光学系统,以及通过将反射部件的一部分移动到物镜光学系统的后焦点部分来缩短整个长度。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将第三透镜组形成在倒像光学系统的入射面上而进一步缩短了整个长度。上面所述专利文献1为日本专利特开平1-11661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为日本专利特开平4-194913号公报。但是,近年来的数码相机的小型化以超过想象的速度发展,从而要求物镜光学系统的整个长度进一步缩短。因此,为了从此进一步实现小型化,有必要增强各组的折射率,但是在维持预定放大率的同时校正各透镜组所产生的各种像差(aberration)是非常困难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即,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可变放大率取景器,其从物体一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率的物镜光学系统、用于将在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中成像的倒像转为正像的倒像光学系统、以及用于观察通过所述倒像光学系统获得的正像的具有正折射率的目镜光学系统,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由负的第一透镜组、正的第二透镜组、以及正的第三透镜组构成,通过使所述第二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来改变放大率,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移动来补偿由放大率的变化导致的视度(visibility)的变化,所述第三透镜组由具有至少一个反射面的一个透棱镜(lens prism)构成,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4)(1)f3/fw≥2.5(2)-1.0<(R32+R31)/(R32-R31)<1.0(3)L1/fw2≤0.45(4)L2/fw2≥0.03这里,f3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w是所述物镜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R31是所述透棱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32是所述透棱镜的图像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L1是从中间成像面到所述透棱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空气换算距离(air equivalent distance),L2是从中间成像面到所述透棱镜的图像侧透镜面的距离。在上述的本专利技术中,依据条件式(1)来设定第三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物镜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的比值,依据条件式(2)来将构成第三透镜组的透棱镜的形状设定为两面凸的透镜形状,依据条件式(3)来设定从中间成像面到透棱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空气换算距离与物镜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的平方的比值,依据条件式(4)来设定从中间成像面到透棱镜的图像侧透镜面的距离与物镜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的平方的比值,通过满足这些条件式,可提供小型且适于批量生产的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在本专利技术中,可实现小型且光学性能良好、垃圾或灰尘不明显、且适于批量生产的高可变放大率的实像式取景器,从而可实现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的小型化、高性能化及低成本化。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说明第二个实施方式中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的概略立体图;图3A至图3C是对应于实施例1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图4A至图4C是与实施例1的广角端(WIDE)对应的像差图;图5A至图5C是与实施例1的中间(MID)对应的像差图;图6A至图6C是与实施例1的望远端(TELE)对应的像差图;图7A至图7C是对应于实施例2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图8A至图8C是与实施例2的广角端(WIDE)对应的像差图;图9A至图9C是与实施例2的中间(MID)对应的像差图;图10A至图10C是与实施例2的望远端(TELE)对应的像差图;图11A至图11C是对应于实施例3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图12A至图12C是与实施例3的广角端(WIDE)对应的像差图;图13A至图13C是与实施例3的中间(MID)对应的像差图;图14A至图14C是与实施例3的望远端(TELE)对应的像差图;图15A至图15C是对应于实施例4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图16A至图16C是与实施例4的广角端(WIDE)对应的像差图;图17A至图17C是与实施例4的中间(MID)对应的像差图;图18A至图18C是与实施例4的望远端(TELE)对应的像差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说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说明第二个实施方式中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的概略立体图。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可变放大率取景器从物体一侧依次由具有正折射率的物镜光学系统1、用于将在物镜光学系统1中成像的倒像转为正像的倒像光学系统2、用于观察通过倒像光学系统2而获得的正像的具有正折射率的目镜光学系统3构成。其中,物镜光学系统1通过由一个凹透镜组成的负的第一透镜组G1、由一个凸透镜组成的正的第二透镜组G2、由一个凸透镜组成的正的第三透镜组G3而构成,其通过从眼睛一侧向物体一侧移动第二透镜组G2来改变放大率,并通过使第一透镜组G1在瞳孔侧划出凸形轨迹地向物体一侧移动来补偿随之导致的取景器的视度变化。此外,第三透镜组G3在放大率变化时固定。同时,第三透镜组G3由具有二个反射面的透棱镜(lens prism)P1构成,用于缩短可变放大率取景器的全长。此外,在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透镜组G3的透棱镜P1向垂直方向反射图像,之后通过透棱镜P2向水平方向反射图像。另一方面,在图2所示的第二个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透镜组G3的透棱镜P1向水平方向反射图像,之后通过第透棱镜P2向垂直方向反射图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所述物光学系统中的第三透镜组G3使其满足以下条件式(1)~(4)(1)f3/fw≥2.5,(2)-1.0<(R32+R31)/(R32-R31)<1.0,(3)L1/fw2≤0.45,(4)L2/fw2≥0.03,从而使得可实现不仅小型、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而且适于批量生产的实像式可变放大率取景器。此处,f3是所述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fw是所述物镜光学系统1在广角端的焦距,R31是所述透棱镜P1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32是所述透棱镜P1的图像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L1是从中间成像面到所述透棱镜P1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空气换算距离,L2是从中间成像面到所述透棱镜P1的图像侧透镜面的距离。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三透镜组G3的透棱镜P1,至少将图像侧透镜面r6用随着远离光轴而曲率变小的非球面构成,而物镜光学系统1的第二透镜组G2,也要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5)β2t/β2w≥2.5,其中,β2w是第二透镜组G2在广角端的横向放大率,β2t是第二透镜组G2在望远端的横向放大率。此处,在上述条件式中,条件式(1)设定第三透镜组G3的焦距对物镜光学系统1在广角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放大率取景器,其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率的物镜光学系统、用于将在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中成像的倒像转为正像的倒像光学系统、以及用于观察通过所述倒像光学系统获得的正像的具有正折射率的目镜光学系统,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由负的第一透镜组、正的第二透镜组、以及正的第三透镜组构成,通过使所述第二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来改变放大率,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移动来补偿由放大率的变化导致的视度变化,所述可变放大率取景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由具有至少一个反射面的一个透棱镜构成, 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4):(1)f3/fw≥2.5,(2)-1.0<(R32+R31)/(R32-R31)<1.0,(3)L1/fw↑[2]≤0.45,(4)L2/fw↑[2]≥0.03,这里 ,f3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w是所述物镜光学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R31是所述透棱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32是所述透棱镜的图像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L1是从中间成像面到所述透棱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空气换算距离,L2是从中间成像面到所述透棱镜的图像侧透镜面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村正树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