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节能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电动三通阀、分离器、冷凝器、氨液罐、蒸发器、过冷器、吸收器、浓溶液罐、溶液换热器、冷风机、循环泵和水箱,所述电动三通阀的出口端与发生器的热气入口端连接,所述发生器的溶液入口端、溶液出口端分别与分离器的气体入口端、溶液换热器的出口端连接。传统保鲜技术的基础上,应用了制冷技术,发展为微冻并微冰保鲜技术,达到了保留散冰保鲜的特点又提高鲜度的目的,并且节约成本,延长保鲜期,增强渔船深远海续航生产能力,设备投资不大,可操作性简便,渔民易于掌握应用,设备的保修服务也有保障,十分适用于大马力群众渔船生产。产。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节能制冷系统
: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尾气、余热制冷机组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节能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
[0002]尾气、余热制冷机组是一种新型的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尾气、余热为驱动源通过氨水吸收制冷方式来实现制冷。通过氨水吸收制冷机组热冷转换,废气热量重新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节约能源消耗,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氨水吸收式制冷以自然存在的水或氨等为制冷剂,对环境和大气臭氧层无害;以热能为驱动能源,除了利用锅炉蒸气、燃料产生的热能外,还可以利用余热、废热、太阳能等低品位热能,在同一机组中还可以实现制冷和制热(热泵)的双重目的。整套装置除了泵和阀件外,绝大部分是换热器,运转安静,振动小;同时,制冷机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安装方便。在当前能源紧缺,电力供应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吸收式制冷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吸收式制冷正在向着小型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各国对吸收式技术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联合循环、余热利用、吸收式热泵、吸收和发生过程的机理研究、换热结构和换热表面、界面活性剂及缓蚀剂、机组优化设计及经济性分析、系统的特性仿真等方面。吸收式制冷已经成为制冷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0003]与其它形式的制冷机相比较,氨水吸收式制冷机采用蒸气或热水作为热源,有利于废热的综合利用,特别适合于化工、冶金和轻工业中的制冷设备;以氨作为制冷剂,能制取0℃以下的低温;整个装置除泵外均为塔、罐等热交换设备,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振动、噪音较小,可露天安装,从而降低了建筑费用;负荷在30~100%范围内调节时,装置的经济性没有明显变化;维修简单、操作方便、易于管理;氨价格低廉,来源充足;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对铜及铜合金(磷青铜除外)有腐蚀作用;钢材及冷却水消耗量大热力系数较低;由于氨、水的沸点比较接近,为提高氨气浓度,系统中必须增设精馏和分凝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内燃机的尾气或燃气轮机尾气来驱动发生器的氨水制冷机系统。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节能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电动三通阀、分离器、冷凝器、氨液罐、蒸发器、过冷器、吸收器、浓溶液罐、溶液换热器、冷风机、循环泵和水箱,所述电动三通阀的出口端与发生器的热气入口端连接,所述发生器的溶液入口端、溶液出口端分别与分离器的气体入口端、溶液换热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分离器的液体出口端与溶液换热器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端与冷凝器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液体出口端与氨液罐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氨液罐的出口端与蒸发器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气体出口端与过冷器的入口端连接,所述过冷器的出口端与吸收器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的液体入口
端、出口端分别与浓溶液罐的出口端、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的气体出口端与冷凝器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的冷水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至海水泵,所述浓溶液罐通过溶液泵与分离器的液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冷风机、循环泵和水箱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循环水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连接至水箱、冷风机。
[0006]作为优选,所述水箱选用膨胀水箱。
[0007]作为优选,所述分离器上设置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上安装有高压表。
[0008]作为优选,所述冷风机与蒸发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放气阀,所述冷风机与循环泵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放液阀。
[0009]作为优选,所述海水泵的入口端设置有海水过滤器。
[0010]作为优选,所述浓溶液罐与分离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和截止阀。
[0011]作为优选,所述浓溶液罐上设置有液位计和第二放气阀。
[0012]作为优选,所述溶液泵与浓溶液罐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截止阀。
[0013]与现有技术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是:传统保鲜技术的基础上,应用了制冷技术,发展为微冻并微冰保鲜技术,达到了保留散冰保鲜的特点又提高鲜度的目的,并且节约成本,延长保鲜期,增强渔船深远海续航生产能力,设备投资不大,可操作性简便,渔民易于掌握应用,设备的保修服务也有保障,十分适用于大马力群众渔船生产。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17]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节能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1、电动三通阀2、分离器3、冷凝器4、氨液罐5、蒸发器6、过冷器7、吸收器8、浓溶液罐9、溶液换热器10、冷风机11、循环泵12和水箱13,所述电动三通阀2的出口端与发生器的热气入口端连接,所述发生器1的溶液入口端、溶液出口端分别与分离器3的气体入口端、溶液换热器10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分离器3的液体出口端与溶液换热器10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分离器3的气体出口端与冷凝器4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冷凝器4的液体出口端与氨液罐5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氨液罐5的出口端与蒸发器6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蒸发器6的气体出口端与过冷器7的入口端连接,所述过冷器7的出口端与吸收器8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8的液体入口端、出口端分别与浓溶液罐9的出口端、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8的气体出口端与冷凝器4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8的冷水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至海水泵81,所述海水泵81的入口端设置有海水过滤器82,所述浓溶液罐9通过溶液泵16与分离器3的液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冷风机11、循环泵12和水箱13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6的循环水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连接至水箱13、冷风机11。
[0018]所述水箱13选用膨胀水箱,膨胀水箱在供热系统中容纳系统水的膨胀量,同时还起到定压作用和为系统补水的作用。
[0019]所述分离器3上设置有安全阀31,安全阀31安全阀是启闭件受外力作用下处于常
闭状态,当设备或管道内的介质压力升高超过规定值时,通过向系统外排放介质来防止管道或设备内介质压力超过规定数值的特殊阀门。所述安全阀31上安装有高压表32,高压表32用于用来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
[0020]所述冷风机11与蒸发器6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放气阀61,第一放气阀61用于排放管道内的气体,所述冷风机11与循环泵1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放液阀62,放液阀62用于排放管道内的液体。
[0021]所述浓溶液罐9与分离器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单向阀91和截止阀92,单向阀91的方向为溶液泵16流向分离器3。
[0022]所述浓溶液罐9上设置有液位计93和第二放气阀94,液位计93用于观察浓溶液罐9内的液面高度,第二放气阀94用于排放浓溶液罐9中的气体。
[0023]为了便于进行开关控制,所述溶液泵16与浓溶液罐9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截止阀95。
[0024]首先将余热通过电动三通阀引入到发生器中,发生器中存有浓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余热回收的节能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生器(1)、电动三通阀(2)、分离器(3)、冷凝器(4)、氨液罐(5)、蒸发器(6)、过冷器(7)、吸收器(8)、浓溶液罐(9)、溶液换热器(10)、冷风机(11)、循环泵(12)和水箱(13),所述电动三通阀(2)的出口端与发生器的热气入口端连接,所述发生器(1)的溶液入口端、溶液出口端分别与分离器(3)的气体入口端、溶液换热器(10)的出口端连接,所述分离器(3)的液体出口端与溶液换热器(10)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分离器(3)的气体出口端与冷凝器(4)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冷凝器(4)的液体出口端与氨液罐(5)的入口端连接,所述氨液罐(5)的出口端与蒸发器(6)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蒸发器(6)的气体出口端与过冷器(7)的入口端连接,所述过冷器(7)的出口端与吸收器(8)的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8)的液体入口端、出口端分别与浓溶液罐(9)的出口端、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8)的气体出口端与冷凝器(4)气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吸收器(8)的冷水入口端通过管路连接至海水泵(81),所述浓溶液罐(9)通过溶液泵(16)与分离器(3)的液体入口端连接,所述冷风机(11)、循环泵(12)和水箱(13)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洋,刘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凯立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