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3303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39
导管系统(10)具备导管(12)和内窥镜(14)。卡合部(102)和防脱部(112)形成为:防脱部(112)朝向导管(12)的前端方向能够通过卡合部(102),并且在使线状部(110)向导管(12)的基端方向相对于导管(12)移动时,防脱部(112)与卡合部(102)接触而阻止防脱部(112)通过卡合部(102)。(102)。(10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管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管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导管系统具备导管和内窥镜。导管插入生物体管腔内。内窥镜具有长条的线状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190077号公报
[0004]导管系统以内窥镜的线状部插入导管的内窥镜通路的方式被组装。即便内窥镜为一次性用品,若在导管系统的组装状态下能够将内窥镜的线状部从导管拔出,则存在内窥镜被再利用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导管系统,具备:导管,其用于插入于生物体管腔内;和内窥镜,其包括插入于所述导管的内窥镜通路的线状部,其中,在所述内窥镜通路设置有卡合部,在所述线状部设置有防脱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防脱部形成为:所述防脱部朝向所述导管的前端方向能够通过所述卡合部,并且在使所述线状部向所述导管的基端方向相对于所述导管移动时,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卡合部接触而阻止所述防脱部通过所述卡合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防脱部能够朝向导管的前端方向通过卡合部,因此能够将内窥镜的线状部顺利地插入内窥镜通路。另外,在使线状部向导管的基端方向相对于导管移动时,防脱部与卡合部接触而阻止防脱部通过卡合部。因此,能够使得使用过一次的内窥镜不能从导管拔出。因此,能够防止内窥镜被再利用。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系统的简略结构图。
[0009]图2是图1的外侧导管以及内侧导管的局部省略纵剖视图。
[0010]图3是图1的内窥镜操作部以及手持部的局部省略纵剖视图。
[0011]图4是图3的内窥镜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0012]图5是沿着图3的V

V线的横剖视图。
[0013]图6是表示在图1的导管系统中向导管插入内窥镜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0014]图7是使用了图1的导管系统的内窥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一说明图。
[0015]图8是上述内窥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二说明图。
[0016]图9是上述内窥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三说明图。
[0017]图10是上述内窥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四说明图。
[0018]图11是上述内窥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五说明图。
[0019]图12是上述内窥镜下输卵管形成术的第六说明图。
[0020]图13是内窥镜相对于导管的防脱的说明图。
[0021]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系统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0022]图15是图14的导管系统的局部省略纵剖视图。
[0023]图16是沿着图15的XVI―XVI线的横剖视图。
[0024]图17是图14的内窥镜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0025]图18是表示在图14的导管系统中向导管插入内窥镜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0026]图19是沿着图18的XIX

XIX线的横剖视图。
[0027]图2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系统的局部省略纵剖视图。
[0028]图21是沿着图20的XXI

XXI线的横剖视图。
[0029]图2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系统的局部省略纵剖视图。
[0030]图23是表示图22的防脱部膨胀后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10、10A~10C

导管系统;12、12a~12c

导管;14、14a~14c

内窥镜;21

内窥镜操作部;62

内管(轴);64

内管座(座);82

第一辊;84

第二辊;100、130、150、160

插入管部;102、132、152、162

卡合部;108、164

止挡面;110

线状部;112、140、158、166

防脱部;114、134、153、163

内窥镜通路;116

固定部;118

防脱部主体;120

狭缝;136

第一鼓出部;136a

第一止挡面;136d

第一引导面;138

第二鼓出部;138a

第二止挡面;138d

第二引导面;141

第一插通狭缝;142

突出部;143

第二插通狭缝;154

突起部;202

输卵管(生物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2](第一实施方式)
[003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系统10具备导管12和内窥镜14。如图7~图12所示,导管系统10例如在对输卵管202的病变部204(狭窄部或者阻塞部等)进行治疗的内窥镜下输卵管形成术中使用。但使用导管系统10的生物体管例如也可以是血管、胆管、气管、食道、尿道或者大肠等。
[0034]在与导管系统10相关的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左方向(箭头X1方向)称为“前端方向”,将图1中的右方向(箭头X2方向)称为“基端方向”。
[0035]导管12是球囊导管。具体而言,导管12具备:外侧导管16、滑动器18、内侧导管20、球囊22、内窥镜操作部21以及手持部23。
[0036]如图2所示,外侧导管16具有外管24、外管座26以及固定螺钉28。外管24具有挠性。外管24的全长优选设定为100mm以上且1500mm以下,更优选设定为200mm以上且1000mm以下。
[0037]外管24包括外管主体30和前端部件32(前端触头)。作为外管主体30和前端部件32各自的构成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聚烯烃、聚酯、弹性体树脂、具有挠性的高分子材料、软质聚氯乙烯、聚氨基甲酸乙酯、聚酰胺、氟树脂等。
[0038]作为聚烯烃,例如能够列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等。作为聚酯,例如能够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作为弹性体树脂,能够列举出聚烯烃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酰胺弹性体、聚氨基甲酸乙酯弹性体等。作为具有挠性的高分子材料,能够列举出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乙烯

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硅酮橡胶等。
[0039]外管主体30具有遍布外管主体30的全长贯通的第一内腔34。外管主体30的前端部以在外管主体30的轴线方向呈圆弧状弯曲的方式被赋予形状。外管主体30遍布全长具有大体恒定的外径。
[0040]前端部件32设置于外管主体30的前端部。前端部件32的外周面为了防止导管12的损伤和生物体组织的损伤而弯曲。前端部件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管系统,具备:导管,其用于插入于生物体管腔内;和内窥镜,其包括插入于所述导管的内窥镜通路的线状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窥镜通路设置有卡合部,在所述线状部设置有防脱部,所述卡合部和所述防脱部形成为:所述防脱部朝向所述导管的前端方向能够通过所述卡合部,并且在使所述线状部向所述导管的基端方向相对于所述导管移动时,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卡合部接触而阻止所述防脱部通过所述卡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具备:具有挠性的管状的轴、和设置于所述轴的基端部的座,所述卡合部设置于比所述座靠所述导管的基端方向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具有用于使所述线状部沿所述导管的轴线方向移动的内窥镜操作部,所述内窥镜操作部包括与所述线状部的外周面接触的辊,所述线状部通过所述辊旋转而沿所述导管的轴线方向移动,所述卡合部位于比所述内窥镜操作部靠所述导管的基端方向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部通过该防脱部与所述卡合部接触并弹性变形,由此朝向所述导管的前端方向通过所述卡合部。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具有朝向所述导管的前端方向的止挡面,在使所述线状部向所述导管的基端方向相对于所述导管移动时,所述防脱部与所述止挡面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包括:供所述线状部插入的插入管部、和嵌入所述插入管部的基端部的管状的所述卡合部,所述止挡面位于所述卡合部的前端部。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部包括:固定于所述线状部的固定部、和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具有挠性的圆环状的防脱部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嶋田直矢原田尚实
申请(专利权)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