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32787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7:36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玻璃用变色层,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据统计,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0%,其中大部分能量是通过玻璃门窗损失的。在夏季和冬季,通过玻璃门和窗户损失的能量分别占建筑能耗的70%和60%。因此可以实现节能降耗的玻璃门窗的研究在建筑节能领域变得至关重要。电致变色材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它指的是某些材料在很小的外部电压或电流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地改变其颜色或光学性质的现象。电致变色玻璃的结构为夹层式的五层结构,即为“透明导电玻璃(TC)|电致变色层(EC)|离子导体层(IC)|离子存储层(IS)|透明导电玻璃(TC)”五层组成。电致变色层作为智能窗的核心部件,电致变色层是制约智能窗的研究、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因素。电致变色材料主要分为有机和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两大类,其中由于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具有不耐光辐射,稳定性差等缺陷,因此不适于用作室外建筑物的外墙玻璃。WO3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好,大颜色对比度和容易合成的研究最广泛的电致变色材料之一。
[0003]大量的研究表明,WO3的电致变色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晶体结构。非晶态WO3薄膜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着色效率。然而,由于非晶态WO3薄膜结构松散,化学稳定性低,其电致变色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晶体WO3薄膜由于晶体中原子的长程有序性,使其结构更致密而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但是存在响应时间长,变色速率慢等问题。因此,可以结合非晶态WO3薄膜和晶体WO3薄膜优点制备非晶/晶态双层WO3薄膜,以使其同时具有较高的变色速率、快速的响应时间和循环稳定。此外,变色薄膜的厚度对着色性能和响应时间都有较大影响,太厚太薄都不利于电致变色性能,溶胶凝胶法制备的薄膜与基底结合力好,工艺简单、设备低廉,但其无法精准控制薄膜厚度。电沉积均匀沉积、控制精确、操作简单,但其结合力较弱,这会大大地影响其寿命。如果能组合溶胶凝胶法和电沉积法,即组合工艺制备薄膜的特点,设计和制备出具有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下层为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晶态WO3薄膜,极大提高其循环寿命。上层为电沉积制备非晶态WO3,可以精准控制其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制备方法。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溶胶凝胶法镀膜:通过溶胶凝胶法在清洗干燥的ITO玻璃基片上使用浸渍提拉技
术涂覆一层钨溶胶,之后干燥形成凝胶,退火,得到晶态WO3薄膜。
[0007]电沉积法镀膜:通过电沉积法在溶胶凝胶步骤制备的晶态WO3薄膜表面沉积一层WO3薄膜,干燥,得到非晶/晶态WO3双层薄膜。
[0008]优选的,溶胶凝胶镀膜步骤中,所用的钨溶胶是通过过氧钨酸法制备得到,其原料为钨粉、双氧水和乙醇。钨粉和双氧水反应的反应温度通过在水浴中加冰控制在0~4℃,同时向反应容器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冰块,搅拌8~10h。然后静置24~72h,过滤,加入乙醇在40~55℃水浴反应1~2h,然后升温至80~85℃蒸发浓缩3~5h,过滤得到稳定的黄色透明钨溶胶。
[0009]优选的,溶胶凝胶镀膜步骤中,ITO玻璃基片在钨溶胶中浸渍时间为5~10min,提拉速率为5~20cm/min。
[0010]优选的,溶胶凝胶镀膜步骤中,浸渍的ITO玻璃经干燥后进行退火处理,温度为350~450℃,升温速率为2~5℃/min,退火时间为1~5h,得到晶态WO3单层电致变色薄膜。
[0011]优选的,电沉积镀膜步骤中,沉积溶液是由钨溶胶和乙酸反应制得,反应条件是在封闭条件下40~55℃搅拌1~2h,然后升温至80~85℃反应1~2h,过滤得到稳定的淡黄色透明乙酰化钨溶胶。
[0012]优选的,电沉积镀膜步骤中,沉积溶液中钨溶胶和乙酸容积比例为1.33~12。
[0013]优选的,电沉积镀膜步骤中,优选的,电沉积镀膜步骤中,将晶态WO3单层薄膜/ITO玻璃置入乙酰化钨溶胶进行电沉积,沉积温度为25~50℃。
[0014]优选的,电沉积镀膜步骤中,沉积电压为

0.4~

0.5V,沉积时间为100~600s。
[0015]优选的,电沉积后得到的WO3双层复合薄膜在50~60℃温度下干燥,时间为3~5h。
[0016]优选的,所制备双层薄膜下层为晶态WO3薄膜,上层为非晶态WO3薄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晶态WO3薄膜,在此基础上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非晶WO3薄膜,从而制得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通过电致变色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申请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同时具备晶态与非晶态的优点,使其具有较高的变色速率、快速的响应时间和循环稳定。此外,结合溶胶凝胶法和电沉积法的各自优势,使其与ITO基底牢牢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可以精准控制非晶层薄膜的厚度,从而使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用于电致变色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制备方法工艺流程图;
[0019]图2为步骤S1所得的晶态WO3薄膜(a)、步骤S2所得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薄膜(b)和对比例1所得的非晶态WO3薄膜(c)的透射光谱图;
[0020]图3为3种电致变色膜的循环伏安曲线;
[0021]图4为3种电致变色薄膜的计时电流图;
[0022]图5为对比例1所得的非晶态WO3薄膜(a)和步骤S2所得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薄膜(b)的循环稳定性图;
[0023]图6为步骤S2所得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薄膜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膜制备方法,其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7]S1溶胶凝胶法镀膜:通过溶胶凝胶法在清洗干燥的ITO玻璃基片上使用浸渍提拉技术涂覆一层钨溶胶,干燥后形成干凝胶,经退火得到晶态WO3薄膜。
[0028]S2电沉积法镀膜:通过电沉积法在溶胶凝胶步骤制备的晶态WO3薄膜表面沉积一层非晶态WO3薄膜,经干燥得到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薄膜。
[0029]本实施例中溶胶凝胶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溶胶凝胶镀膜:通过在清洗干净的ITO玻璃基片上利用浸渍提拉法覆盖一层钨溶胶,经干燥后退火,得到晶态WO3薄膜;电沉积镀膜:通过电沉积法在溶胶凝胶步骤制备的晶态WO3薄膜的表面沉积一层WO3薄膜,干燥后,得到所述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薄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溶胶凝胶镀膜步骤中,使用的钨溶胶是采用过氧钨酸法制备,其原料为钨粉、双氧水和乙醇。钨粉和双氧水反应的反应温度通过在水浴中加冰控制在0~10℃,同时向反应容器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冰块,搅拌6~10h,然后静置24~72h,过滤,加入乙醇在40~55℃水浴反应1~2h,然后升温至80~85℃蒸发浓缩3~5h,过滤得到稳定的黄色透明钨溶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溶胶凝胶镀膜步骤中,ITO玻璃基片在钨溶胶中浸渍时间为5~10min,提拉速率为5~20cm/mi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电致变色玻璃的非晶/晶态WO3双层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溶胶凝胶镀膜步骤中,浸渍的ITO玻璃基片经干燥后进行退火处理,温度为350~450℃,升温速率为2~10℃/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小平张远洋刘红英刘时伟汪雪壮樊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