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2385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管,所述机体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排料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粮食加工技术领域。该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通过衔接架、转轴、扇叶以及螺旋绞龙的配合,机体产生的风力带动扇叶快速转动,从而使螺旋绞龙转动将进料管内部的稻壳向吸料管中输送,避免进料管中发生堵塞,保证外部的稻壳顺畅的进入吸料管中,提高吸稻壳的效率,通过密封盖、筒塞以及刷毛的配合,装置不使用时可以将筒塞插入进料管中,避免外部的杂质进入进料管中,防止对之后的使用造成影响,将筒塞拉拔出来的过程中利用刷毛能将螺旋绞龙表面粘附的稻壳清扫出来。将螺旋绞龙表面粘附的稻壳清扫出来。将螺旋绞龙表面粘附的稻壳清扫出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粮食加工
,具体为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淀粉等。稻壳是指稻谷外面的一层壳。可以用来做酱油、酒、燃料。装成袋也可以种植平菇。稻壳的理化特性:稻壳是由外颖、内颖,护颖和小穗轴等几部分组成,外颖顶部之外长有鬓毛状的毛。正稻壳则是由一些粗燥的厚壁细胞组成,其厚度大约24~30微米,稻壳富含纤维素、木质素、二氧化硅,其中脂肪、蛋白质的含量较低,基于稻谷品种、地区、气候等差异,其化学组成会有差异。
[0003]现有的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长时间使用后,其上的进料管处容易发生堵塞,导致外部的稻壳无法顺畅的进入吸料管中,降低吸稻壳的效率,缺乏能使进料管时刻保持通畅的结构,并且不使用时外部的杂质容易进入进料管中,对之后的使用造成影响,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解决了长时间使用吸稻壳装置上的进料管处容易发生堵塞,导致外部的稻壳无法顺畅的进入吸料管中,降低吸稻壳的效率,缺乏能使进料管时刻保持通畅的结构,并且不使用时外部的杂质容易进入进料管中,对之后的使用造成影响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管,所述机体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排料管,所述吸料管的右侧固定设置有伸缩软管,所述伸缩软管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头组件,所述吸料头组件的右侧设置有防护塞组件,所述吸料头组件包括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内腔左部上下壁之间固定设置有衔接架,所述衔接架的中间贯穿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扇叶,所述转轴的右侧固定设置有螺旋绞龙,所述进料管的右侧外部螺纹套设有铲料嘴,所述防护塞组件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筒塞,所述筒塞的内腔均匀固定设置有若干刷毛。
[0006]优选的,所述进料管的左侧固定连接在伸缩软管的右侧。
[0007]优选的,所述转轴与衔接架之间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进料管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把手,所述筒塞的外部右侧固定套设有橡胶块。
[0009]优选的,所述筒塞贯穿进料管的内部。
[0010]优选的,所述螺旋绞龙位于筒塞的内部。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
有益效果:
[0013](1)、该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通过在机体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管,机体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排料管,吸料管的右侧固定设置有伸缩软管,伸缩软管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头组件,吸料头组件包括进料管,进料管的内腔左部上下壁之间固定设置有衔接架,衔接架的中间贯穿连接有转轴,转轴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扇叶,转轴的右侧固定设置有螺旋绞龙,进料管的右侧外部螺纹套设有铲料嘴,通过衔接架、转轴、扇叶以及螺旋绞龙之间的相互配合,机体产生的风力带动扇叶快速转动,从而使螺旋绞龙转动将进料管内部的稻壳向吸料管中输送,避免进料管中发生堵塞,保证外部的稻壳顺畅的进入吸料管中,提高吸稻壳的效率。
[0014](2)、该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通过在吸料头组件的右侧设置有防护塞组件,防护塞组件包括密封盖,密封盖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筒塞,筒塞的内腔均匀固定设置有若干刷毛,进料管的左侧固定连接在伸缩软管的右侧,转轴与衔接架之间转动连接,进料管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把手,筒塞的外部右侧固定套设有橡胶块,筒塞贯穿进料管的内部,螺旋绞龙位于筒塞的内部,通过密封盖、筒塞以及刷毛之间的相互配合,装置不使用时可以将筒塞插入进料管中,避免外部的杂质进入进料管中,防止对之后的使用造成影响,将筒塞拉拔出来的过程中利用刷毛能将螺旋绞龙表面粘附的稻壳清扫出来,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吸料头组件的剖面图;
[0017]图3为本技术防护塞组件的剖面图。
[0018]图中:1、机体;2、吸料管;3、排料管;4、伸缩软管;5、吸料头组件;51、进料管;52、衔接架;53、转轴;54、扇叶;55、螺旋绞龙;56、铲料嘴;6、防护塞组件;61、密封盖;62、筒塞;63、刷毛;64、橡胶块;7、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包括机体1,机体1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管2,机体1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排料管3,吸料管2的右侧固定设置有伸缩软管4,伸缩软管4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头组件5,吸料头组件5的右侧设置有防护塞组件6,吸料头组件5包括进料管51,进料管51的内腔左部上下壁之间固定设置有衔接架52,衔接架52的中间贯穿连接有转轴53,转轴53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扇叶54,转轴53的右侧固定设置有螺旋绞龙55,进料管51的右侧外部螺纹套设有铲料嘴56,防护塞组件6包括密封盖61,密封盖61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筒塞62,筒塞62的内腔均匀固定设置有若干刷毛63,通过衔接架52、转轴53、扇叶54以及螺旋绞龙55之间的相互配合,机体1产生的风力带动扇叶54快速转动,从而使螺旋绞龙55转动将进料管51内部的稻壳向吸料管2中输送,
避免进料管51中发生堵塞,保证外部的稻壳顺畅的进入吸料管2中,提高吸稻壳的效率,进料管51的左侧固定连接在伸缩软管4的右侧,转轴53与衔接架52之间转动连接,进料管5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把手7,筒塞62的外部右侧固定套设有橡胶块64,筒塞62贯穿进料管51的内部,螺旋绞龙55位于筒塞62的内部,通过密封盖61、筒塞62以及刷毛63之间的相互配合,装置不使用时可以将筒塞62插入进料管51中,避免外部的杂质进入进料管51中,防止对之后的使用造成影响,将筒塞62拉拔出来的过程中利用刷毛63能将螺旋绞龙55表面粘附的稻壳清扫出来,实用性较强。
[0021]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22]使用时,手持密封盖61,将筒塞62向右侧拉拔,解除筒塞62与进料管51之间的连接,拉拔的过程中刷毛63将螺旋绞龙55表面粘附的稻壳清扫出来,然后启动机体1,机体1的工作原理与吸沙泵的工作原理类似,吸沙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离心泵转动提供动力,吸取泵下的沙石,再通过管道转运出去,同理机体1工作通过进料管51吸取稻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粮食加工的吸稻壳装置,包括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管(2),所述机体(1)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排料管(3),所述吸料管(2)的右侧固定设置有伸缩软管(4),所述伸缩软管(4)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吸料头组件(5),所述吸料头组件(5)的右侧设置有防护塞组件(6);所述吸料头组件(5)包括进料管(51),所述进料管(51)的内腔左部上下壁之间固定设置有衔接架(52),所述衔接架(52)的中间贯穿连接有转轴(53),所述转轴(53)的左侧固定设置有扇叶(54),所述转轴(53)的右侧固定设置有螺旋绞龙(55),所述进料管(51)的右侧外部螺纹套设有铲料嘴(56);所述防护塞组件(6)包括密封盖(61),所述密封盖(61)的左侧固定设置有筒塞(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江山
申请(专利权)人:安陆市广丰米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