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架及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1910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骨架及变压器。根据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骨架,其包括第一本体部,第一本体部包括:线圈绕组部,其内侧具有芯插入孔;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其布置于线圈绕组部的一侧,且形成有第一连接引脚部件;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其布置于线圈绕组部的另一侧,且形成有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第一基板安置部,其布置为从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于基板上;以及第二基板安置部,其布置为从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于基板上,当骨架安装在旋转装置时,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第二连接引脚部件分别弯折地布置以面向用于引出线圈的线圈引出装置。线圈引出装置。线圈引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骨架及变压器


[0001]本技术的实施例涉及骨架及变压器。

技术介绍

[0002]变压器(Transformer)是将电压转换为对应电子产品所需的电压的装置。最近,包括显示器在内的电子装置呈现小型化、薄膜化的趋势,安装在这些电子装置中的变压器也呈现小型化和薄膜化。此外,变压器需要缠绕线圈,缠绕线圈时,相邻的变压器间产生相互干扰。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

2008

0031481号(2008年04月08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缠绕的骨架(BOBBIN)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该骨架的变压器。
[0008]【技术方案】
[0009]根据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骨架,该骨架包括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线圈绕组部,其内侧具有芯插入孔;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其布置于所述线圈绕组部的一侧,且形成有第一连接引脚部件;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其布置于所述线圈绕组部的另一侧,且形成有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第一基板安置部,其布置为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于基板上;以及第二基板安置部,其布置为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于所述基板上,当所述骨架安装在旋转装置时,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分别弯折地布置以面向用于引出线圈的线圈引出装置,当所述骨架安装在旋转装置时,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分别凸出地布置以面向所述线圈引出装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中,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一端的第一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外侧区域,在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中,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另一端的第二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二连线的外侧区域。
[0010]所述弯折的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及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可布置为平行于所述线圈引出装置。
[0011]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可分别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的两侧,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一侧的第一基板安置部和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一侧的第二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一侧端的第三连线为基准,可布置于所述第三连线的外侧区域,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另一侧的第一基板安置部和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另一侧的第二基板安置部,
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另一侧端的第四连线为基准,可布置于所述第四连线的外侧区域。
[0012]所述骨架进一步包括垂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本体部结合的第二本体部,所述骨架的绕组旋转半径可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线、所述第二连线、所述第三连线及所述第四连线的外侧区域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外侧的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的内侧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的内侧。
[0013]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的末端可布置为其高度高于所述骨架的最下端面的高度。
[0014]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的末端可位于在所述骨架的高度方向上缠绕于所述线圈绕组部的线圈区域内。
[0015]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的末端可布置为其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的末端高度。
[0016]所述骨架可进一步包括垂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本体部结合的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包括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上面向上部凸出的至少一个结合凸起,所述第一本体部进一步包括结合孔,其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中的至少一个上,且供所述结合凸起插入并结合。
[0017]所述骨架可进一步包括:细微安置凸起,其布置为从所述结合凸起的上端两侧向外侧方向凸出;以及细微安置槽,其布置于所述结合孔的边缘,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在垂直方向结合时,用于安置所述细微安置凸起。
[0018]所述骨架可进一步包括垂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本体部结合的第二本体部,第一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连接,第二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的长度。
[0019]所述骨架的绕组旋转半径可设置为在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的内侧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的内侧形成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外侧形成。
[0020]根据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变压器,包括:第一本体部,其包括线圈绕组部,该线圈绕组部的内侧具有芯插入孔;以及芯部件,其一部分插入所述芯插入孔,所述第一本体部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其布置于所述线圈绕组部的一侧,且形成有第一连接引脚部件;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其布置于所述线圈绕组部的另一侧,且形成有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第一基板安置部,其布置为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于基板上;以及第二基板安置部,其布置为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于所述基板上,当所述第一本体部安装在旋转装置时,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分别弯折地布置以面向用于引出线圈的线圈引出装置,当骨架安装在旋转装置时,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分别凸出地布置以面向所述线圈引出装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中,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一端的第一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外侧区域,在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中,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另一端的第二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二连线的外侧区域。
[0021]根据公开的一实施例的骨架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第一本体部的步骤,所述第一
本体部包括内侧具有芯插入孔的线圈绕组部,该线圈绕组部的两侧形成有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和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该步骤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分别在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水平地形成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的步骤;当所述第一本体部安装在旋转装置时,为了使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面向线圈引出装置,对所述水平的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进行弯折的步骤;以及将所述第一本体部安装在所述旋转装置,并利用所述旋转装置和所述线圈引出装置,将第一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步骤,所述准备第一本体部的步骤进一步包括:形成第一基板安置部和第二基板安置部的步骤,该第一基板安置部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在基板上,该第二基板安置部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在基板上,在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中,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一端的第一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外侧区域,在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中,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架,其特征在于,该骨架包括第一本体部,其中,所述第一本体部包括:线圈绕组部,其内侧具有芯插入孔;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其布置于所述线圈绕组部的一侧,且形成有第一连接引脚部件;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其布置于所述线圈绕组部的另一侧,且形成有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第一基板安置部,其布置为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于基板上;以及第二基板安置部,其布置为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凸出,且安置于所述基板上,当所述骨架安装在旋转装置时,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分别弯折地布置以面向用于引出线圈的线圈引出装置,当所述骨架安装在旋转装置时,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分别凸出地布置以面向所述线圈引出装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中,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一端的第一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一连线的外侧区域,在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中,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另一端的第二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二连线的外侧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的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及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布置为平行于所述线圈引出装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分别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的两侧,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一侧的第一基板安置部和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一侧的第二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一侧端的第三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三连线的外侧区域,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引脚支撑部另一侧的第一基板安置部和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引脚支撑部另一侧的第二基板安置部,以用于连接所述线圈绕组部另一侧端的第四连线为基准,布置于所述第四连线的外侧区域。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进一步包括垂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本体部结合的第二本体部,所述骨架的绕组旋转半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线、所述第二连线、所述第三连线及所述第四连线的外侧区域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外侧的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的内侧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引脚部件和所述第二连接引脚部件的内侧。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的末端布置为其高度高于所述骨架的最下端面的高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基板安置部的末端位于在所述骨架的高度方向上缠绕于所述线圈绕组部的线圈区域内。7.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权宁珠
申请(专利权)人:科辉碧陆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